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旦新闻学子投书澎湃,激辩安徽黄山市是否应恢复老地名徽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班
2016-04-19 20:2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徽州改名黄山已经整整29年了。不过,29年来,要求恢复为老地名徽州的呼声此起彼伏。

4月13日的《人民日报》就是最新的一例。当天,《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辉发文称,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是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天就做了网络投票,超过七成的网友支持黄山恢复老名字徽州。

4月13日,澎湃新闻也刊发了《徽州易名黄山近三十载:复名呼声不断,徽州情结渐成文化现象》等多篇文章,详细梳理了徽州改名黄山的来龙去脉。

伴随多家媒体的持续跟进报道,这一话题在全国各地引发了强烈、持续的舆论关注。央广网称之为“今年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文化事件”。

这一话题也引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班学生的关注。近日,该班全体学生投书澎湃新闻,从正、反两方面激辩黄山是否应恢复徽州老地名。

复旦新闻学子的论述或显稚嫩,但是这些论述并非只是简单地给出支持或反对的答案,而是收集了不少资料,并给出了自己的详细理由,值得一读。

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此前受访时称,更改市级名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民政部门,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在调研过程中,复旦新闻学子的“声音”或可为安徽省和黄山市有关部门一听。

投书全文如下:

正方:支持黄山恢复老地名徽州

仇胜群:

4月1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网络投票“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截至投票结束,参与投票的14973人中,71.4%的网友选择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可见,黄山恢复徽州之名,是民之所向。

“徽州”这两个字所承载的,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徽派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徽文化也是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他两个是敦煌学、藏学。徽州及其代表的徽文化,有着漫长的历史文化源流,也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了弘扬和认可。

诚然,当初改名黄山市是为了打好黄山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黄山是历史文化名山,但显然,徽州之名所承载的远非“黄山”二字所能承载。黄山是徽州的一部分,但并不能代表徽州。两者相比对,徽派文化显然是更大的一个概念。恢复徽州之名,有利于弘扬和发展徽州文化,增强徽州人民的文化认同。

即便是从旅游角度说,复名也有利于挖掘黄山之外的旅游资源;而黄山,一直在那里,一直声贯神州,复名徽州并不会损害黄山的旅游发展。因此,我支持黄山市恢复徽州的名字。

董子豪:

“安徽”这一充满诗意的名字,就来源于“安庆府”和“徽州府”两府首字。徽州古称新安,宋朝时改称徽州,历宋元明清四朝,统一府六县,其中,歙县、黟县、休宁、祁门都位于当今的黄山市,与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都是历史上的古徽州地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徽文化,是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有诸如黄山、西递宏村、屯溪老街、齐云山等著名景点;汤显祖更留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风余韵。

29年前,徽州改名黄山市;29年间,呼吁黄山恢复徽州之称的声音不绝于耳;29年后,徽州能否成功复名,尝试黏合分散多年的古徽州文化?古徽州文化当然不仅仅局限黄山市,也要考虑复名后带来的区域发展和稳定等诸多成本,但“徽州”一名作为古徽州文化的典型符号,对一座城市、对一段历史、对一脉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一个无形的资产,也是对民间徽州情结的一种凝聚。

郑志颖:

徽州,早在秦汉时期设郡,北宋时期正式建徽州府治。1987年由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初衷是举徽州之力对黄山风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以此拉动皖南经济,但是由此带来的现实混乱却是愈演愈烈。

从现代城市标示功能来看,地名的首要社会功能是准确指示地物方位,这是确定地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1987年由徽州地区改名的“黄山市”这一行政地名,恰恰不符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大量外地不熟悉情况、为游黄山而来的游客大多会按地名购票到“黄山市”,但游客们到达了“黄山市”却不见黄山,后来才知道此地地名“屯溪区”,高举“黄山牌”的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区离游客欲游的风景名胜黄山竟还有150里之遥。“黄山”作为山名,其指称范围是特定的,即:(一)黄山全山1200平方公里;(二)精华部分——游览区160.6平方公里。徽州地区易名黄山市后,山名市名全同,山名“黄山”的指称范围无可避免地被扩大,山名市名的混同,使山名泛指、泛用,造成该市十多年的混淆视听,游客进了黄山市境内,处处是黄山,如堕五里雾中。

如果“徽州”不复,那么自称“我是安徽徽州人”的著名学者胡适是否也会在混乱中迷路,不知如何寻觅自己的故乡?

明畅:

我赞成黄山改名为徽州。

反对者们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名字只是一个形式,真正想要传承“徽文化”,不如将改名所需要的巨额成本放在实实在在地发展当地文化上。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文化不是单纯靠在本地发展活动就能得到传承弘扬。徽州,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地名形式。

为什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民意调查显示支持改名的占大多数?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文化烙印,它反映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它能从内心深处唤起对这一方水土的深厚归属感。而且用长远眼光来看,改名必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度,也势必会带动振兴徽州文化发展,使之走向国际化。

刘紫琦:

我支持黄山市复名为徽州市。

首先,过去“徽州更名为黄山”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意。

地名变更是一项涉及众多,关乎民情的公众议题。除了按照行政规定逐级上报审批之外,地名变更还应该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研、结合群众的意见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按照《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地名的命名应“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在第五条“地名的更名”中也明确规定:“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但在“徽州更名为黄山”整个过程中,问题考虑的重心偏落在“旅游事业和皖南经济的发展”上,当地群众的声音被忽略,历史、文化等因素也被淡化,这使得整个“地名变更”决定在群众看来并非那么“名正言顺”,进而导致了近30年来“复名”呼声不断的情况。

其次,更名的法定程序没有被充分执行。

安徽省绩溪县人民法院的退休法官章亚光曾在《徽州更名黄山和绩溪划出徽州的法律透视》文章中指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条文,凡关系到一省、一地(市)、一县的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而“徽州更名黄山”、“绩溪划出徽州”,决策之前没有履行这一法定程序。

最后,“黄山复名徽州”一事已经超脱了“地名更改”的范畴,成为了公众参与,推动社会决策的重要事件。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了“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的投票活动,有71.4%的网友选择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以示支持态度。历年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议,要求徽州复名。因此,“黄山复名徽州”不仅是尊重群众意愿的表现,还能成为激励群众参与公众事务的契机。讨论至此,希望安徽省政府能够听取民意,拿出直面对错的勇气,展开调研,达成从“黄山”到“徽州”的地名变更与行政区域重新划分。

夏一菲:

我赞成将黄山改回徽州。我想从当年将徽州改为黄山这一做法的目的以及其不合理性来说。

首先,在当年要将徽州改为黄山时,就有非常多的徽州人并不赞成,当然现在仍然是。因为黄山只是徽州境内的一座山,黄山代表不了徽州。而当年要改名的目的,从安徽省政府在《转发国务院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决定,对于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黄山风景资源,进一步发展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的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也就是说,改名的重要原因是举徽州之力对黄山风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通过改名来推销这座山,以此拉动皖南经济。然而事实上,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区离游客想要去的风景名胜黄山还有150里之遥,将徽州易名为黄山市后导致了山名市名混同。同时从旅游角度看,所谓黄山市,不过是一个黄山南部地区部分游客的中转站,因而为了开发旅游事业而改名的举动反而“坑”了一大批游客。

随着旅游业对文化方面的开发,更多游客不再满足于自然风光,更偏向于去领略地方文化,而在中国三大地方学(藏学、敦煌学、徽学)中,整个汉族地区唯一的地方学只有徽学,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推广这座城显然更符合经济的需求。而事实上,徽州古城、徽商大宅院、许国石坊等景点而今甚至比黄山更加受到游客的喜爱。

曾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的欧远方在发表于《合肥晚报》上的文章中回忆道,“(1987年)这个改变,当时就受到安徽上上下下的反对……”当推广一座城比推广一座山更符合当初的目的时,是时候再听一听这些人民的心声了,毕竟这还是他们所生活的地方,这里是他们的家。

王昊玥:

我赞成将黄山改回徽州。

黄山恢复徽州的地名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有过这样的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徽”之黄山秀丽天下,黄山作为5A风景区,很多人到了黄山市就直奔黄山,却不知黄山只是整个徽州文化中的一隅,“黄山市”之名总有一叶障目之感,无法代替整个徽州的文化。旅游与文化和经济紧紧相连,将“黄山”改名为“徽州”能更好地拓宽黄山旅游的内容,由原本的“直奔黄山”到人们有意识地接触整个徽州文化,由原本的独树一帜拓宽到区域旅游的概念逐渐顺势而出,能够有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徽商、徽墨、徽菜、徽雕、徽剧以及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徽州文化上。改名后能够带动整个徽州文化的旅游价值,同时更有利于“徽”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黄驰波:

我赞成将黄山改名为徽州。

1980年代徽州改名黄山看中的是“黄山”作为风景名胜这一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潜在价值。从经济发展来看,黄山市GDP从1990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30.9亿元,包含了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从1.9亿到增至256.1亿元,年增幅达7.7%,远超其它产业。黄山改名成功验证了发扬“品牌”价值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第三产业的上升趋势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而拥有悠久历史的徽文化及其文化影响不可小觑,对徽文化进行估值会发现其是一块潜力巨大、值得传承的“品牌”。

黄山作为徽州文化集大成者,改名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非但不会掩盖黄山的光芒,反而可以发扬徽文化,进一步带动黄山本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最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投票7成以上的支持率也正反映了改名的民意基础。

反方:不支持黄山恢复老地名徽州

吴畅雪:

黄山市要不要复名为徽州,最近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给出的理由是:没有“徽”,哪来的“安徽”?

确实,“安徽”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存在了两千多年,曾辖“一府六县”的大徽州早已不复存在。

“徽州”原是由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及婺源、绩溪六个县组成。1987年11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地级黄山市,徽州之名被黄山取代成为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的绩溪县划归宣城地区管辖,婺源县也早已跨省划给了江西。

如今,徽州只是黄山市下辖一区的名字,而原“徽州”的内涵已不复存在。即使黄山市复名为徽州,也改变不了大徽州早已分崩离析的事实。

而如果想要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成立徽州地级市,则需要整合黄山市和绩溪县、婺源县,组建和调整地级徽州市的行政区划。这样既涉及到现行黄山市行政区划体制的改变,又涉及地级宣城市和江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动,牵涉面过广,利益格局复杂,是一个需要长远论证的过程,短期内,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

张茗涵:

我反对将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市,原因有二:

1.新地名的行政意味已经超过了情怀意味。

在我看来,地名承载着两层意义,一是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二是行政功能、指代功能、区别功能。“徽州”一名的确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寄托着更多市民对故土的情感和记忆,但因其改名已近30年,市内的各种官方或民间机构、本市市民、周边地区乃至中央都在持续适应这个地名,由此其行政区划功能意味已经渐渐盖过了情怀意味。也就是说,“黄山市”这个地名本身就已经在渐渐地产生历史、积累历史;而市民对“复名”的呼吁大多停留在单纯的情感层面上,而在一个地区的地缘政治层面、行政功能层面都比较欠考虑。如果刚刚改名一两年,再改回去还是可以考虑的。

2.改名成本太高。

市民热烈呼吁改回原名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单纯的情感愿景,但真正实施起来不仅是对习惯的强行矫正,还要涉及无数机关公文信笺出版物、市县区乡镇村所有的单位公章印章、所有含有地名的标牌标记牌匾、各类户籍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省市县区地图的一并变更重制。例如,2010年襄樊正式更名为襄阳,的确满足了情怀和记忆上的需求,却花费了至少1亿元的成本。黄山市改名已近30年,成本会一样不菲。

朱琳娜:

黄山是不是可以代表徽州?当初徽州更名黄山是在多方博弈之下的结果,有当时的现实无奈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原徽州地区的旅游业也因此而勃兴,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地名作为悠悠文化的承载,被历史记取。但对于民众而言,特别是那些在当地生活的黄山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已经建立。并且,复名以文化名义的背后仍然有着管理体制、市政管辖范围之争的痕迹,说到底是政治与经济的周旋,而这种周旋又无疑很劳民伤财,这一点在相关民意中也有体现。

其实改不改并不重要,如果能把传统文化传承好,那当初的改名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么也就没必要必须复名了。仅仅耗费在名头上,不如想想怎么物阜民丰,百姓安居。

李清涵:

把徽州改黄山的时候,强调黄山名气大,要发展经济;现在要把黄山改回徽州,强调徽州有文化,要追溯乡愁。

但从文化意义上考虑恢复徽州旧名是否有些情怀用事?更何况皮之不存,正名何用?微博上有皖籍网友称:“常在帝都看见有关‘徽州’的字样,多少都会有点文化认同,但这种情感也会越来越淡,原生的属性会变迁。”

无处可寻的徽商踪迹,行政上早已被分出去的婺源和绩溪,徽派古建筑存留境况艰难,大量热钱各色杂货流进,整体经济重心北移。文化意义上的徽州断层严重,经济意义上的徽州发展平平,这样的状况下呼吁改黄山为徽州真是文化人的一场“意淫”。

严文浩:

黄山改回徽州的呼声,其背后最大的助力当是承载着“徽州”这一地名的徽州文化。在一片乡愁、文化传承、徽州文化热的众生喧嚣当中,我们更应对徽州文化进行冷静审视。

徽文化主体部分仍是一种历史性的封建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质,它是封建政权、思想、文化充分高度集权和加强一体化时期形成和繁荣起来的,封建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有许多封建意识、思想理念的东西是被历史淘汰的东西,是值得批判和废弃的。

徽州文化在建筑、壁画、徽菜、版画等各个方面的璀璨不容忽视,但其文化中的极端宗法因素、封建意识以及民俗中的迷信形态和陋俗也应予以正视。

历史的发展应当顺其脚步向前,邓小平“黄山谈话”和黄山替代徽州是现代变革精神的体现,而徽州文化的璀璨也必将一直绽放和延续,不必拘泥于地名的变迁,亦如同在西班牙盛开的摩尔艺术文化之花。

郭钰:

我不同意将黄山改名为徽州。

改名需要很大的成本,不仅是市名从黄山改为徽州这么简单,全市的中小学,机关行政单位,企业,旅游景区都要改。除了更换名牌的经济成本,还有熟悉了这个名字的市民的心理接受成本。把带黄山的名牌全换一遍,是一个工程浩大的工作。一个县区更名都需要极大的成本,更别提一个地级市。黄山已经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的著名景点,自带良好的传播效果,改名为徽州,又需要一个传播,接受的过程。而且叫了这么多年黄山,当地居民已经产生了熟悉感。更换为徽州,大家又需要一个熟悉,接受,从心理上接受的过程。

程颖迪:

名字只是一种形式,改个名字就能传承文化吗?北京要不要改回北平?西安改回长安?诸葛亮故里琅琊,现名临沂,也没有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热播就要改回琅琊,反倒是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张家界因一部《阿凡达》电影走红,把著名的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饱受诟病。

黄山叫了这么多年,大家也习惯了,李辉写的《地名是回家的路 “徽州”不妨考虑恢复》一文中就提到:“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如果“黄山”再改回“徽州”,这才是“地名频繁更换”,如果要传承徽州文化,为什么不考虑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先把属于徽州的婺源从江西要回?偏偏就纠结在一个名字上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