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老奶奶公交站摆爱心板凳30年:能帮到人说明我活得不错

澎湃新闻记者 刘楚
2016-04-22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两条木质长板凳,放在公交站台之间,供候车的市民歇脚——板凳虽然看起来“颜值”一般,可相当受欢迎,“上座率”也很高。近日,南京一位老奶奶在公交站台摆“爱心板凳”的故事成为当地一些网民热议的话题。

据网友发帖称,他是在公交站台等车时发现这两条木质长板凳的。据其了解,板凳是公交站台旁边一位经营报亭的奶奶从家里带来的,每天早上摆出来,晚上再收回去,已坚持了好几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调查得知,这位在公交站台摆放“爱心板凳”的老人叫蓝敏,今年76岁。据老人介绍,在公交站台放置板凳,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而是她坚持了多年的习惯。

据老人介绍,自她于上世纪80年代从南京一家炼油厂下岗后,就一直卖报纸。在公交站台摆“爱心板凳”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养成的,迄今已经30年。

76岁的蓝奶奶正在报亭里读报纸。

板凳摆了30年,路人的微笑就是最大的鼓励

4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南京市雨花西路122号附近的“雨花西路”公交站台。在站台后面有一间报刊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戴着眼镜在看报纸,十分认真,只有当客人买东西时才抬起头收个钱。

这个老人就是“爱心板凳”的主人蓝敏。

说起为何会摆放“爱心板凳”,老人回“习惯了”。原来,上世纪80年代她刚开始卖报时,就在车站附近摆摊,总是有不少人在等车,加上过去公交车班次少,也没有其他交通工具,经常要排队等很久。

“队伍排得很长,经常有人喊累,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就问我借板凳。”老人说,她后来索性就从家里带了几把板凳过去,专门摆在路边给行人休息。

据老人说,以前公共厕所不太多,她还给候车的市民准备了便壶。“一些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真的很不方便的,后来问的人多了,我就带了个便壶来。”

老人还比划着说,“因为那时候两边都有墙头,加上报摊挡着一旁,基本上外面就看不到了。”如今,便壶早已经退休了,老人还说,“现在如果有人来问厕所,年轻人我就让他们去左边的网吧,年纪大的就去右边的公共厕所,因为网吧可能不让年纪大的进去。”

在老人看来,放板凳、便壶都是很小的事,自己个性随和又健谈,卖报纸这些年见识了太多人、太多事,早已经习以为常。

据老人介绍,以前经常有周边县市(比如溧水、溧阳)的人从南京中华门汽车站搭车回家,“有时候一些没赶上车的人,也没有钱住旅馆,我就带回家,在家里藤椅、沙发上凑合下。”

几年前,老人还碰见了一个北方来的乞讨孩子,因为遭到了爸爸的殴打而从家里逃了出来,老人看孩子可怜就带回家洗澡、换衣服,“带了好一阵子,后来他听我劝,就回老家去了。孩子临走时,还说要回来看我。”

隔了好几年,老人的报摊已从原来的中华门火车站搬到了大报恩寺立交桥,结果当年他救下并接济过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了北方小伙,还真的来南京看望老人来了。

“心里很开心。”老人对澎湃新闻说,有时候在附近候车的人因为车资不够也会向她借一些零钱,她也没指望别人还回来,“但是还是很开心能帮到别人”。

澎湃新闻在站台上随机采访了几位行人。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年人表示,已经注意到板凳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并不知道是“报亭奶奶”放的。

随后,他连连夸赞,“你们年轻人是不知道我们上了年纪的人的,等车的时候,站一会儿就累了,想坐一会儿,真的很方便,这做的是好事啊!”

另一位等车的女士也表示,这边公交站台没有座位,确实不方便,摆放板凳让大家都感觉很温馨,“像这样的行为,应该大大点赞”。

随后,两位行人都转头向报亭奶奶点点头,奶奶欣慰地笑着又回应着点点头。

对于路人的认可,老人很是开心。她对澎湃新闻说:“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有时候就想多和人聊聊天。有时候他们跟我笑一下,我都很开心的。”

报亭奶奶摆放的两张长板凳,“上座率”还挺好。

卖报30年,见证报纸日销1000份到80份

从中华门火车站到大报恩寺立交桥,再到如今的雨花西路公交站台,老人的“报摊”几经移位,也见证了这些年报纸零售行业的起伏与兴衰。

老人回忆,“刚开始在中华门火车站附近做,车来了就推过去,大家都会买一份报纸。”

她说,那时候一份报纸才4分钱,加上没有网络和手机,普通百姓想要知道国内外都发生了什么事,主要还是看报纸。

据老人说,报纸生意最鼎盛的时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天能卖到1000份。

在火车站附近卖报卖了10年左右,老人在南京大报恩寺附近的立交桥旁开启了报刊亭,并且在那里待了近20年,直到报亭被拆,才于两年前搬至现在所在的位置。

澎湃新闻注意到,如今老人的报刊亭里,不仅有报纸,还有香烟、饮料、零食等杂货。

老人说,这也是为了生计。“以前就只卖报纸,后来有了公共电话,光是两部公共电话的收入,就够一个人生活费了,现在都不行了。”

如今,虽然大家都有手机,但是老人的报亭上还是摆了一部公共电话,“偶尔有没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的,才会打。”

在与记者交谈的近一个钟头里,老人卖的最多的是矿泉水,还有换零钱的,反而是报纸却鲜有人问津。

老人介绍说,如今每天大概只能卖80份报纸(南京当地的4种都市报和《参考消息》等)。“一份报纸卖一块钱,利润单薄,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收入,一个月也就千把块钱的盈利”。

老人的老伴前两年去世了,现在她与妹妹一起负责报亭的生意,每天早上5点开门收报纸,晚上7点多收摊回家,“早已经习惯坐着了,导致现在腿也不太能走。”

说到这里,老人突然笑了,原来是正在给公交站台换广告页的一位小伙跟老人打招呼,喊了声“妈”。老人骄傲地说,“这些小鬼都喊我妈,我喜欢跟他们交谈,因为年纪大了容易孤独。”

谈及未来,老人说,自己会坚持摆板凳下去,“能帮到人,说明我自己活得还不错,这不是挺好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