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湖北小伙抢劫11次被判无期,监狱内写文章作画减刑至16年

荆楚网
2016-04-21 22:17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据荆楚网消息,4月19日,湖北省沙洋范家台监狱三监区原判无期徒刑的罪犯王喜善(化名),再次获得减刑,不出意外,2017年春节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从无期到新生王喜善最终服刑只有16年。

朋友向他祝贺,也有人向他讨教,王喜善坦言,是浓浓的书香改变了认知,开阔了眼界,澄清了是非,重塑了精神,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抢劫11次 夺得5000元 20岁青年判无期

王喜善初中毕业后跟家人在家乡经营的一家小餐馆,起早贪黑辛苦劳累不说,也赚不到多少钱,他的那颗心早已跟着外出据说能挣大钱的朋友们飞向远方,做起了淘金梦,跟随朋友一起到浙江打工。

但是,只有初中文凭的王喜善却碰壁了,好的工作瞧不上他,他又不愿意出卖苦力,这才明白没有学历,没有真本事,出门在外也不是那么容易。不免垂头丧气,可血气方刚心高气傲的小伙子也不愿意这么回家继续开餐馆。

正当王喜善感到犹豫郁闷的时候,一个曾经坐过牢的朋友找他喝酒,酒酣耳热之际,朋友说向他介绍一门好生意,替人要债,有底薪有提成有年终奖金,也不要求文凭,要求的是一份胆量,彷徨的王喜善酒气上涌,答应试试。

王喜善记得第一次作案是在一个偏僻的位置,那人也是一个打工仔,惊恐的眼神望着同样惊慌得想要放弃的王喜善,可那位坐过牢的朋友轻车熟路,不由分说,拳打脚踢之后洗劫一空,抢得153元钱。

找不到工作的苦恼、及内心的不安,在到手的钞票和莫名兴奋面前烟消云散,没有心情去关心什么要债这份工作是真是假的问题。这也是凭着自己的胆量和勇气混世界,这也是本事啊!

随后他也学会了殴打、辱骂、持刀胁迫等方式,第二次、第三次……3个月内疯狂抢劫11次,一共抢得5000元,搞得当地人人心惶惶,夜晚几乎不敢出门,入夜即闭户,路不见闲人。

不过,他们的疯狂在法院判决的那一刻变成了他的绝望,无期徒刑!

亲人去世 一语点破 读书明理报亲恩

坐牢以后,相当一部分服刑人员归罪于自己不懂法,王喜善并不认同,偷摸盗窃、杀人放火、坑蒙拐骗的事不能做,是从小被灌输的概念,是每个人的做人良知。从第一次抢劫他都知道自己做的是违法乱纪抓到就会坐牢的事,只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罢了。

他说坐牢不冤,冤在自己确实不明白自己会判这么重。

可他的文盲的母亲觉得自己冤屈,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子,因抢劫5000元,判了无期,她以为无期就是要坐一辈子牢,老死监狱。她一直以来生活下去的目标,就这样失去了,生活没有了重心,没有了精神的依靠和后世的保障。

判决下来后王喜善入狱后的11天,她会见时强笑着对儿子说,你一个人在里面,妈也照看不到你,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是她最后的叮嘱,会见回家后,42岁的母亲喝农药自杀,70岁的奶奶听说孙子坐牢后,不吃不喝,十几天后也随儿媳而离世。

母亲和祖母的去世让王喜善悲痛欲绝,王喜善说那是世界最疼爱自己的人,可以没有原则的袒护自己,出门在外得到人家馈赠的美食,她总不舍得吃,带回家看着他的儿子狼吞虎咽般地吞咽。

王喜善说自己判无期没有觉得特别的绝望,母亲祖母的相继离世,他没法接受,似乎也看不到自己的路在哪里,也似乎找到一个发泄的窗口。

他打架斗殴,对抗改造。他说多亏一名民警的及时挽救,警官看透了他的内心,对他的情况他感同身受,警官说他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人。

这位民警现在已调到其他监区任教导员了,他就是范家监狱民警李勇,当时民警李勇开导他说:你是你母亲的希望,也是你母亲的生命延续,你不好改造,你的母亲算是白死了。你的母亲因为是文盲,以为你没有希望了,我相信她绝不希望她的儿子是因为不懂道理而象一个野兽那个活着。自己以后多看书,多懂道理,才是对亲人的最好祭奠和怀念。

当时他为王喜善讲解了抢劫犯罪的法律解释,“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入户抢劫……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王喜善从自己的良心上也知道自己判得并不冤。冤就冤在自己的没有文化,没有知识,跟自己的母亲一样,自己也是一个睁眼瞎。

也正是此次对判决文书的研读,激起了王喜善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从此他的服刑坐牢生活浸润在书香之中。

少了烟味 有了书香 回头浪子立志成才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因无知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不占少数。

听了民警对法律条款的解读,民警还帮他分析过往的生活,无知无识,过着无法无天的生活,如果按照他过往的生活轨迹发展下去他会是什么下场,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社会?王喜善细想一身冷汗,发展下去自己必判死刑。

民警鼓励他多读书、读好书。王喜善在想,监狱里如何读书?王喜善入狱前染上抽烟的陋习,一天差不多要抽两包烟。入狱后,监狱也在倡导服刑人员少抽一包烟,多读一本书。监狱并非外面传说的那样可怕,也是一个劝人向善的地方,也在让人追求知识和美德。

让服刑人员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监狱里还真不少,各个监区有图书室可以随便借阅,地方上的图书馆也在监狱开办了流动图书馆,也不定期到监狱来捐赠图书,民警也把自己看过的书捐到这里,有些刑满释放人员也把自己的书捐给了监狱。监狱还有各种读书会,各种激励读书的办法,比方写的稿被采用了还可以加难得的改造分。

王喜善也知到抽烟不光是浪费父母的血汗钱,还对身体有害,他就响应号召尝试戒烟。真正戒下来后,书读好了,烟钱省下了,自己还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书刊。

读书活动让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监狱规定星期三为读书日,星期五为交流。一开始王喜善觉得交流是浪费时间,可在一次交流会后,他改变了看法。原来那次他们阅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后,王喜善认为只是作者抒发自己的一种消极情绪,而平时言语不多的服刑人员李升结合李清照的时代背影和个人遭遇,认为不只是个人的情绪,也饱含有深深的家国之思。听完李升平的解读,王喜善觉得自己豁然开朗,象是在自己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增添了他读书看问题的角度。

监狱对读书人的奖励,在发放稿费的基础上,还按篇幅和文体给予难得的改造分奖励,就这一项,王喜善多年来发表300多篇稿子,加上其他悔罪表现,累计获得了近七年的减刑奖励。

此后王喜善的读书劲头更足了,并且报考了自考大学,学习现代汉语,现已经通过了6门功课的结业考试。

书香的浸润下,王喜善实现了灵魂的救赎。与王喜善一样的还有很多,文盲徐合金也实现了华丽转身,他在监狱里学会了国画创作,也多次参展,获得社会一定的认可,并表示新生后以此谋生。读书让许多服刑人员改变了看法,“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从而在自己面前重现一片光明的新世界。

书香监所 功德无量 重塑灵魂造福社会

监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

前一段时期,人们惊叹于监狱的现代化建设,声称这样谁还怕犯罪。可是到监狱里去问一问,牢房再漂亮,也没有哪个服刑人员愿意久住,他们更向往外面的自由的世界,更渴望一个新的人生。

对此,范家台监狱党委书记、监狱周宏认为,监狱既是国家法定的刑罚执行场所,也是一个传播文明、重塑灵魂的地方。窗明几净绿色环保的环境,健康规律的生活,文明有序的秩序,公正廉明的执法,科学合理的矫治教育,是我们在服刑人员面前树立的一种生活规范,对那些过往扭曲、病态的犯罪生活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文明的再进化,素质的再提高,灵魂的再塑造。

高墙之内书香浓,迷途之人猛回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