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力奋以教授身份亮相上海:到复旦大学任教带回70箱书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6-04-22 20:27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原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开授其复旦“第一课”。

4月22日,受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全职教授的张力奋出现在了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一层大厅,以复旦教授的身份第一次在复旦公开亮相。作为“复旦大学第四届读书节暨第21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的嘉宾,张力奋对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谈及了他的校园情结与读书感悟。

历任担任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创刊总编张力奋在复旦开第一课。

到复旦任教带回70箱书

张力奋是复旦大学80级新闻系校友,历任担任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创刊总编,2015年3月卸任FT中文网总编,2015年12月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签约任全职教授。

“我在新闻学院正式开课是2016年9月,打算开设两门课,一门是新闻传媒制度史,另一门与新闻采访写作相关。”张力奋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目前正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把自己的一些物品陆续搬到学院办公室。

“我带到复旦来的最多的是书,有70箱、近5000册书。”张力奋笑称,虽然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在他看来,知识就是重量,“我想向许校长(编者注:复旦校长许宁生院士)申请用一个防空洞把我的20箱书放一放。”

背着双肩包,骑一辆黄色自行车,这是张力奋穿梭在复旦校园里的标配,“回到复旦后的最近一两个月,我处于非常享受的状态。”张力奋坦言,带回复旦的70箱书,有一半左右没有读过,最近十年来虽然读过的各种资料很多,但沉下心来读一整本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希望到了复旦后,能弥补上以前的缺憾。

张力奋在复旦开第一课后与师生合影。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

此次作为嘉宾面对学生,张力奋不避讳敏感问题,敞开心扉,谈及了他的校园情结、读书感悟和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

他回忆自己的童年,那是一个无书可读的年代,手抄本流行,对于书是饥渴与憧憬,自己还在上小学,曾就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连夜读完一本已被翻烂了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

“我们这代人,对于知识和书籍的饥渴,其实是成年后通过其他方式做补偿的。”张力奋说,自己做了父亲之后,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才慢慢弥补上了自己童年那些没有读过的书的缺憾。

由于国外的书非常贵,也让在英国的张力奋养成逛伦敦各种旧书店的习惯,“旧书店可以说是伦敦一景,如果加上慈善机构的旧书店,总数量有几百家,每每找寻到一本书,都是一种惊喜,找书的过程很失望,但往往每一次都在接近绝望时,仿佛有神灵相助,终于找到那一本思念很久的书,打开书,看到签名,看到书上的留言,就跟另外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关系。”张力奋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旅程,读书日最值得纪念的是书的精神,也是大学的精神、思想的精神。

“现在可能是一个告别纸面的时代,但是精神不会由于纸作为介质不那么重要而逝去。“张力奋说,只有书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里思考,“只要有音乐和阅读,即使把我放到荒岛上,我也能存活很久。”

张力奋慨叹,每到读书日,总会有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出炉,对于中国人而言,书是出得很多,但书越读越少,原因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时间支配的选择多了,物欲占据了很多时间,“一个大学之所以会成为思想力的堡垒,是因为有创造书和思想力的教授,有最优秀的学生。”张力奋寄语现在的大学生,”不管你以什么样的方式读书,书永远是思想力的象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