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放流种群的平均体长体重再创纪录

徐嵬毅、刘祚华/长江云客户端
2016-04-24 15:5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4月24日上午,由中国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华鲟放流活动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举办,2020尾大规格中华鲟将放归长江,今年放流的中华鲟分为2009、2011、2012、2013、2014五个年份繁殖的鱼种,放流种群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再一次创造长江中华鲟放流史上的纪录。

本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特点

1.今年增殖放流的鲟鱼数量、规格创历年之最。依靠年龄结构完备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中华鲟研究所已连续6年放流子二代中华鲟,累计约17000尾。研究所依托自身在中华鲟梯队建设、繁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放流子二代中华鲟数量和规格不断提高,放流鱼种遗传多样性逐年丰富,2016年的放流中华鲟分为2009、2011、2012、2013、2014五个年份繁殖的鱼种,今年放流种群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再一次创造长江中华鲟放流史上的纪录。

2.率先采用了卫星标记跟踪监测等先进技术。2014年,首次采用声呐标记追踪中华鲟的洄游情况,并通过布设在宜都等9个断面的声呐接收器接收到了中华鲟通过的信号。2015年,引入实时传输系统,使大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中华鲟的洄游情况,这在国内中华鲟追踪领域尚属首次。

今年,中国三峡集团再一次在中华鲟子二代率先采用了卫星标记技术,此项技术是弹射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机结合。卫星标记悬挂于中华鲟体表,2016年PAT标记分别设置在放流后70天、90天、120天和150天后脱落,标记脱落后自动浮出水面,链接卫星并发回洄游路径水温、盐度及轨迹信息。监测数据研究放流鱼在宜昌至河口江段的降河洄游规律,并探测在大海中的近海活动范围和生长环境。如果此项监测数据能够按计划回收,意味着人类将首次初步获取中华鲟海洋生活信息,对揭示洄游鱼类习性与环境的相关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连续开展人工诱导中华鲟雌核发育研究、中华鲟子一代养殖群体遗传谱系研究、中华鲟基因组研究、转录组研究、人工种群适应性研究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等,达到了中华鲟保护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中华鲟雌核发育已连续2年生产出了存活的雌核发育苗种,从2009年超低温保存50天的精子受精率为5%,逐步提高到冻精1年的精子受精率达到32.34%,中华鲟的精子冷冻时间以及冷冻精子的复苏率在逐年提高。这为中华鲟放流苗种选育、避免近亲繁殖、丰富放流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转录组研究中分离出48个与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密切相关的基因及5000多个微卫星遗传标记位点,为进一步研究中华鲟的亲鱼繁殖及种群的遗传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4.放流活动宣传力度和形式多元化。以放流中华鲟跟踪监测为依托,与沿线重要城市水研究机构或保护组织展开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进来,吹响了保护中华鲟的集结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