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崇明岛有50只珍稀动物林麝,两代人养十几年撑不下去了

澎湃新闻记者 陆兵
2016-04-25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林麝。 本文图片 高剑平 实习生 黄为 澎湃资料

作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林麝(大熊猫、金丝猴等也属于一级),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崇明岛上就有50只,它们是两代人经过十几年养殖的。目前,林麝养殖遇到了难关。

在大众的印象里,林麝只有在陕西、四川等西部地区才能看到,不过在崇明县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内,就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林麝养殖基地。十几年来,基地的林麝从最初12只发展到现在50只。

2002年,林麝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国家对麝香的交易价格一直严格管控,由于林麝养殖的困难性,使得这家养麝基地的经济来源无法保障,入不敷出已成常态,生活在崇明的50只林麝的保护已陷入窘境。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访了崇明林麝养殖基地,倾听养麝人刘学武和张周旋夫妇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称,父母为了这些林麝,前后投入几百万元,甚至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如今,由于投入太大,养麝难以为继,转让麝场吧,又没有人出一个好的价格……他们呼吁:“希望更多人知道,上海崇明有一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维系它们的生存已是刻不容缓了。”

父母先后因养麝病倒离世

麝香是一种名贵中药药材,由雄麝体内香囊分泌产生,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价格远超同等重量的黄金价格。

近日,澎湃新闻探访崇明林麝养殖基地,见到基地负责人刘学武和张周旋夫妇。前些年,由于父母突然与世长辞,张周旋决定女承父业。

张周旋回忆,养殖场的前身是东平林场,爷爷曾经是这片林场的管理者,奶奶曾经在这里从事妇女工作,父亲自然是在这长大,“他太热爱这片土地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他都了如指掌。”

成年后,张父调到城里参加工作,做了一些小生意,还挣了点小钱,用张周旋的话说,“父亲算是那个时候的有钱人。”

张父回到林场时,恰逢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开展西麝东移的课题研究,因此得以结识这群可爱的林麝,了解到麝香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他便心生承包下这片麝场的念头。

十多年来,在张父的努力下,这批从高原地区引进的林麝逐渐适应了崇明岛的生存环境,林麝的数量也从原来的12只发展到50只上下的规模。不过,十几年的养麝历程,却异常艰辛。

刘学武告诉记者,十几年来都很挣扎,明知道这种困境没法改变,但岳父还是坚持下去,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钱投用到麝场上。

2009年,张父因操心过度,积劳成疾,在麝场的一块空地倒下,就这样与世长辞。随后,经营麝场重担落到了张母的肩上。由于麝场状况捉襟见肘,为了节省开支,饲养员也一个个被辞退了。因长年劳累,张母的身体也欠佳,2014年的一个夜里,她倒在了养麝场的一个房间里。

饲养员准备给林麝喂食。

养得越多亏得越多,“不如养猪实在”

探访当天上午,刘学武带着记者来到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西北角。按照刘学武的说法,这个养麝场,是按照林麝的生物特性营造的,其生存环境基本和野生的栖息地没有差别。这块150亩的麝场,被两米高的铁丝网围起,场内还有一些麝棚,棚舍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已经老旧不堪,一直没有资金来维修。张周旋很担心,如果遇到台风暴雨,棚舍恐怕是支撑不住了。

透过铁丝网,时而看到几只小麝出来晒太阳,它们的外观与小型鹿类动物接近,体长70cm~80cm,前肢短后肢长,尾巴短得若隐若现,毛色深,有深褐色及灰褐色等。

“太难养,容易生病,繁殖率低,亏了十几年。”张周旋强调,上海的人工成本、饲料价格和西部原产地相比贵了不少,而且麝香的价格被压得很低,如今养麝场已经不打算用来盈利了,只是希望可以维持这些保护动物的生存。“一年的成本不低于10万元,拿我们夫妻的工资来维持,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张周旋坦言,现在养得越多亏得越多,已经不敢让林麝继续繁殖下去,并把总数维持在50只左右,“总感觉还不如养猪实在,既可以随意买卖,国家也有相关补贴。”

为了缓解养麝压力,夫妻俩还在麝场另一角临时划出一块场地,种起了红薯、养了一群羊以做补贴,但也杯水车薪。

如何拯救这50只林麝 

保护区入口处指示牌。

谈到崇明林麝场的近况,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宏发坦言目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几年前,崇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曾打算“收购”麝场,给予养麝人一定的补贴,但价格一直没谈拢。

崇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一名陆姓经理承认确有此事:“麝场所开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多次磋商但一直没有结果。”

刘学武解释说,这是岳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前后投入了几百万元资金,一般的收购价格确实难以接受。而对于张周旋来说,割舍麝场其实也很难,“看到这些林麝,就好像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

因此,张周旋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集思广益,“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上海崇明有这样一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希望相关部门给我们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张周旋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没有想到拯救它们的办法前,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一只一只死掉了。张周旋反复强调,不盈利没关系,只希望这批动物能生存下去,不能让这批动物毁在自己手里。

为此,澎湃新闻采访了国家林业局,一名宣传处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崇明林麝基地的情况属于企业行为和经营问题,并不涉及违法违规,作为主管部门不适合介入,建议其向动物保护组织求助。”

目前,国内的养麝企业之间还在对养麝技术进行保密,彼此间交流不多,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此,徐宏发提出一个设想,也许将来全国的养麝场可以建立一个联盟,彼此之间进行一些技术交流,种源可以交换,结束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有好的出路。

【专家观点】林麝当经济动物养,阻力很大限制很多

崇明林麝养殖基地原是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西麝东移的课题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宏发便是这个课题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一。

徐宏发介绍,崇明养麝场最初的种源是从四川康定引入,研究的目的是尝试让这些生活在西部高原区的林麝移动到华东平原上来养殖。经过多年适应后,证明林麝能够在上海郊区饲养。

在中国,人工养麝已有近60年的历史,但其养麝的存栏数量和市场规模几乎没有扩大。对此,徐宏发解释,存在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首先在解决幼麝的存活率、进一步驯化等技术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同时,麝的种群数量少,麝香产量不高,成本却很大。“国家除了对麝香的价格进行严格管控外,一般的麝香买卖也是禁止的,如果需要进行麝香交易,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所以市场十分狭小,无法保证养麝场的经济来源,养麝人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徐宏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曾经有段时间,林业局并不希望扩大林麝的养殖规模,除了饲养技术不成熟外,更多的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如果扩大养殖规模,或是抬高麝香价格,容易出现大面积捕麝的情况,造成林麝野外栖息地的破坏,不利于保护野外种群。”

徐宏发还透露,除了在科研上给养麝人和麝香企业提供过一些经费外,养麝基地基本没有相关的财政补贴。

徐宏发说:“林麝是大熊猫级别的保护动物,要把它当作一个经济动物来饲养,本身的阻力就很大,限制颇多。主要在饲养的技术上无法突破,没办法像养羊一样迅速繁殖,即使投入大量资金,繁殖不出来也无济于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