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交通策|政协委员:大整治时间不长,要认真探讨长效机制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实习生 范瑊珺
2016-04-26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3月24日起,上海展开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图为4月14日上海宛平南路,徐汇交警支队对乱鸣号的机动车进行查处。 朱伟辉 澎湃资料

“举个例子,一些外国人在自己国家都遵守交通规则,但来到上海后,也开始乱穿马路,闯红灯,为什么?因为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上海市政协委员凤懋伦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从长远角度来看,需要持之以恒,有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涉及执法的力度、守法的程度,还有道路交通设施的合理科学设置。”

在凤懋伦看来,这段时间以来,上海交通大整治效果明显,这说明交通整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说明政府部门的措施响应了广大市民的呼吁。

对于此次交通大整治,凤懋伦用“决心大、措施实、宣传广和效果初步显现”来形容。他表示,明确10种交通违法行为,并调动多方力量,广泛宣传交通整治的内容、意义,措施也很到位,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不少地方的交通秩序有了明显改观,这说明有关部门下了决心,确实也起到了效果。

同时,凤懋伦认为,第一个阶段3个月的整治时间并不长。交通的违法违章行为是一种陋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很长一段时间累积下来的,要想在几个月内完全改变,并不现实,关键是持之以恒。

“要寻找一个长效管理的机制,如何让大家养成文明出行、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凤懋伦认为,这一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执法的力度、守法的程度,还有道路交通设施的合理科学设置。交通整治体现了执法的力度,无论是机动车、非机动车还是行人,出现交通违法行为,就应该进行处罚。但这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还是在全社会形成遵守交通法规的氛围。

凤懋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文明习惯的养成,一方面要有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要有惩治惩罚的措施,另一方面要靠自觉,而法律的约束是养成文明习惯的一个基础。

如果惩治措施弱化的话,即便一些比较有文明习惯的人,也变得“入乡随俗”,因为环境会改变人。反过来,国内很多人到了国外也很遵守交通规则,因为当地有这样的氛围,周边环境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但这种氛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3个月可以对一些重点进行突击整治,长效机制的形成、整个社会氛围的营造是接下来要认真探讨的。”

在2016年上海两会期间,凤懋伦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交通管理和交通组织,改善上海交通状况的建议》的提案,并在政协的专题会议上呼吁,交通整治不能抓一个放一个,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需要“细化、持续、问计于民”。

在凤懋伦看来,各种道路交通设施、标识标线的科学合理设置对保障秩序的保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上海有不少驾驶员是新手,在路上又要看路面,又要看上面的指示牌,遇到复杂一点的情况往往手足无措。我自己也曾做过调研,比如指路牌的设置过于靠近路口,当看到时都来不及变道了。”他建议进一步优化细化道路管理,比如匝道附近地面道路的分道标志不仅要提前设置,而且还要增加数量,更加醒目;通过延长路口实线,减少路口车辆“变道插队”;进一步增加空中指示牌,相比较地面道路路面指示标志,在地面道路拥堵的情况下,空中指示牌更加醒目有效。

“总之,通过科学细致的管理手段,为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提供支持。”凤懋伦说。

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多,加上交通秩序有些地方也不尽如人意,使得上海的交通日趋拥堵。但凤懋伦认为,通过严格执法、通过不断优化交通管理和交通组织,改善上海的交通仍大有潜力可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