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来论|行道树飞絮恼人背后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大议题

特约评论员 孔洞一
2016-05-05 10:0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6年5月3日晚,上海陕西南路近长乐路,地上散落的飞絮。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4日报道了“申城风卷飞絮恼人”:每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上海市区部分道路两边的行道树,都会产生大量白色“飘絮”在空中飘飞。这些“飘絮”会钻入行人的口鼻,过敏体质者更是苦不堪言。

这些“飘絮”主要来自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的果毛,这也是这类植物的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树的一种授粉过程。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同样存在5月的“飘絮”问题,那是因为杨树会集中吐絮。

“飘絮”纷纷,广大市民叫苦不迭,各大媒体也纷纷吐槽。

一些观点认为:树是为人服务的,应该满足人的需求。应该采取措施抑制它们的“飘絮”现象。于是,需用水喷洒使得果球花粉受潮脱落,抑或是喷射化学试剂抑制植物生理循环,或者是动用“外科手术”。另外一些人认为:行道树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荫蔽的“福利”,短暂时间的飘絮,也是可以忍受的。还有一些专业人士持“居中”的意见:一方面技术性地修剪抑制,另外一方面,建议特定人群加强自我防护措施。

而事实上,城市园林部门一直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这样的情况进行治理。他们采用了带有激素的药剂,把带有花粉的枝条修剪掉。而对于很高的悬铃木,要想攀爬上去很难,为此,他们尝试使用登高车,采取机械化操作,这又会产生交通问题;而如果夜间修剪,一方面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又会引来附近居民的投诉。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秩序问题。

既然“飘絮”不好治理,那么产生“飘絮”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还是当初行道树种(如杨树,悬铃木)树种太单一,且呈大规模行列种植。这些种植的多样性都很差,可能会因为一次病虫害而大面积死亡,比如,“三北防护林”因为“白杨当家”,结果因为天牛虫灾爆发,大片林子毁于一旦。于是不得不借助化学农药,而农药化学成分残余,又使得土壤污染,进入水系,进入植物,进入食品……最终进入人体!

同样道理和结构也存在于“基本农业”、防风林、用材林等植被种植方式,以及养殖业、畜牧等农业发展门类中。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单一化、集中化”的种植结构,不单单会造成“飘絮”问题,甚至还可能引发“生态系统安全”问题。

问题的解决,应该从结构性调整开始。其实,公园里植物飘絮,也是很正常的。生态规划非常好的欧洲国家,在四五月份也会是“花粉漫天”。只不过,因为规划的得力,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持续的负面影响。例如,可以将大面积的飘絮类植物,规划在一定自然保护区内,以“混交林”的种植方式布局:其他的树种(比如针叶林)可以天然吸附一些尘絮;水生植物也可以让飘絮潮湿,缩短其传播距离;灌木和地被植物可以降低地面的传播速度,等等。总之,多样性的植物配置结构,本身就是“相生相克”的机制。

其实,对“飘絮”问题,还可做生态理念上的思考。正如资深生态学家Hajo Mader教授所说“树也有树的权利”。它应该正常地生存,繁衍,并且也有社会族群。理想的绿地种植结构,应该是按照自然规律搭配而生长。这样的结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的基础。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也应该尊重“树的权利”,而规划设计出相应的具有“树权”的绿地体系。

这个轻如“飘絮”的问题,背后却是合理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大议题;不妥善解决,它可能会演变成巨大的生存安全问题。

(作者系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城市化研究所学者,《风景园林新青年》杂志主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