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头版刊文呼吁:喝剩的半瓶水,请带走

程远州/人民日报
2016-05-07 07:3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一场会议结束后接近两百瓶已经开盖的纯净水并未被主人带走。 东方IC 资料

“把水丢了吧,自助餐厅有水喝。”

4月20日上午,在中部某省会城市一所高校的大会堂,一场学术研讨会刚刚结束,记者正手忙脚乱地收拾电脑、照相机和会议材料等,顺手要把喝了半瓶的矿泉水带走时,旁边的人提醒说。

此时,近200人参加的会议会场里,人走水留,桌上桌下到处可见喝剩下的半瓶水。

随后,服务员进场,将它们一一丢进了垃圾桶。后来,记者在大会堂的转角处见到了正在处理这些半瓶水的保洁员吴敏。

“你说这多浪费!”她边说边从垃圾桶里捡起半瓶水,拧开瓶盖将水倒掉,然后把塑料瓶一拧,丢在了身边。

“带着水运走肯定不行,垃圾站不收。”她说,空瓶子可以卖给废品收购站,“一毛钱俩”。

吴敏主要负责大会堂以及周边几个会议室的保洁,和半瓶水打交道是她的日常工作。“每次散会后,会场最多的就是喝剩的半瓶水。”她说。

午餐时,记者跟同桌的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聊到半瓶水的话题,大家热烈讨论起来。

“瓶装水都长一个样,像这样坐着开会还好,不会搞混,但在一些走来走去的现场会、交流会上,喝瓶装水常常让人提心吊胆,一不小心就拿错了,会后只好丢掉。”一位教授说。

“还有,从一个场合到另一个场合,特别是进一些实验室或特殊场合时,随手拿瓶水,不仅不方便,而且不太合适。”另一位教授补充说。

……

不只是会议、活动现场,在图书馆、体育馆以及人流量大的步行街、游乐场等地,半瓶水也随处可见。

4月21日下午,在该市一家室内游泳馆,泳池边零乱地摆放着一些开封过的瓶装水。市民张先生从泳池里出来后,一连拿起几瓶水,还是没有认出来哪瓶是自己的。

“牌子都一样,又放在一起,谁能知道哪瓶是自己的?”张先生叹了口气,只好在旁边的小卖部又买了一瓶。

“要是能区分,就好了!”张先生说。

恰如张先生所想,在瓶身上做记号的方式并不是没有。在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就曾发现很多矿泉水瓶上加贴了绿色节水贴,使用者能在节水贴的刮写区做记号,从而有效避免混淆。

其实,“瓶装饮用水消费者识别要求”已经写入了国家标准——2014年6月19日,国家标准委批准通过的GB10789—2007《饮料通则》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增加了节水标识的规定,并于2014年6月30日起实施。遗憾的是,这项增加的节水标识规定,只是推荐性条款,并未得到生产厂家的广泛执行。

4月22日,在一家大型超市的饮用水区域,记者发现在售的瓶装水并没有明显用于消费者做标记的地方。

“节水贴?没见过。”导购员吴小姐表示,在超市工作了近三年,她从未见过瓶装水上有节水贴或者涂层。

“一两块钱的事儿,至于么?”听到记者和导购员的对话,一位顾客笑了笑说。

“至于么?”这三个字让记者陷入深思。

“半瓶水”的浪费,身边屡见不鲜。一瓶矿泉水花不了多少钱,不喝完似乎用不着斤斤计较,但在全国范围一算,浪费就极为惊人。据统计,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城市中约2/3缺水,约1/4严重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缺乏,一方面则是半瓶水浪费严重,这暴露出节水方面的短板。节约用水,需要人人参与,就从带走喝剩的半瓶水做起吧。

——编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