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放宽对华10年签条件,文化商务等人士获益最快今夏落实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2016-05-16 15:1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当地时间2016年4月9日,日本京都,几名身着和服的亚洲女游客正在路边留影。 视觉中国 图

日本将给予特定中国人群体最长10年签证条件放宽,商务、文化学术人士,以及中国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的在校生和毕业3年以内的往届生等将获益,预计最快会在今夏落实。

4月底,来华访问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会晤中,提及了上述新政策。5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观光立国”推进阁僚会议,确认推进放宽对中国、俄罗斯、印度签证发放条件的相关工作,以实现2020年全年访日游客达4000万人次的目标。

澎湃新闻记者从一家大型在线旅游网站了解到,签证便利度成为中国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因素。2015年以来,推出十年有效签证的多个国家,报名前往的国内游客人数增幅位居各个目的地国家前列。其中,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成为增长黑马,办签及出游人数增幅超过100%。

日本已对越南和印度实施10年签新政策

日本观光局数据显示,2015财年访日外国游客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136万人次,比上财年增加45.6%,这使得包括旅游、客运、货运等在内的服务贸易逆差大幅收窄至1.21万亿日元。

5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观光立国”推进阁僚会议,确认推进放宽对中国、俄罗斯、印度签证发放条件的相关工作,以实现2020年全年访日游客达4000万人次的目标。此前,安倍政府提出的赴日观光总人数目标为3000万。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到日本的中国游客达50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07%。虽然中国游客在2015年日本游客总人次中所占比重仅为四分之一,但其旅游支出在所有游客的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了41%。这种购物现象在日语中被称作“bakugai”(爆买)——被选为日本2015年的热门词汇之一。

4月30日,中日外长会晤的当天,日本外务省网站发布了“放宽对中国人签证发放条件”的公告。较之以往日本为中国高收入者发放的多次往返签证,这次10年签证不再单以收入划红线,商务人士、文化学术人士成为最大受益者。

根据这份公告,此次调整主要针对两类人,一是商务人士、文化学术人士,申请多次签证的有效期从5年延长至10年,发给条件也会进一步放松;二是中国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毕业3年以内的往届生,申请单次签证的手续简化。

按照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介绍,商务人士包括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企业、由日本上市企业投资的合资企业及子公司等、以及日本上市企业有频繁业务往来的企业等中“担任处长或经理以上职务”者,或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者”。而文人、学者的范围则更加宽泛,有相当知名度的艺术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运动员、政府官员、大学正副教授、讲师等都包括在内。

关于放宽签证限制的细则和具体落实时间,预计最晚会在今年年底前落实。据日本媒体的最新报道,将在2016年夏季前扩大在有效期内可多次入境的“多次签证”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2月,日本已对越南和印度实施10年签新政策,面向商务人士、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多次往返签证扩大到律师、医生,持多次往返签证第一次访日时目的必须是商务或者学术交流,第二次以后的目的就不再受限制。

签证便利吸引中国游客

消息人士指出,日本政府此举有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扩大中日交流,包括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为访日需求比较高的学生一族提供便利;二是贯彻日本政府“观光立国”的国策;三是实现地方创收,通过吸引更多游客一定程度缓解日本地方经济衰退、人口减少带来的困境。简言之,就是吸引人才和提振经济。

据携程旅游介绍,签证便利度成为中国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因素。2015年以来,推出十年有效签证的多个国家,报名前往的国内游客人数增幅位居各个目的地国家前列。其中,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成为增长黑马,办签及出游人数增幅超过100%。

各国办理十年签证的材料和难易程度不同。目前,中国游客拿到的美签基本上都是10年有效签证,极大方便未来多次赴美。加拿大也相对简单,最长为护照有效期的前一天,所以基本只有新签发的护照才有10年签证。韩国十年签证一般是律师、医生,硕士及以上人群才可以办理。英国、新加坡十年签证只有领馆认可的高精尖人士才会批准。

另外,根据携程旅游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游客“出境游签证便利度排名”,排名前十的非免签、落地签国家(目的地)是:土耳其、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美国、中国台湾(入台证)、日本、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