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线教师谈校园欺凌:应该把孩子从粗俗文化中争夺出来

王悦微
2016-05-18 10:0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终于进入国家议程。

近年来,随着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未成年人之间相互伤害的暴力视频不断涌现,施暴手段大多十分残忍,还往往在朋辈中炫耀流传。据《法制日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68%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人大多手持棍棒、砖头甚至管制刀具等凶器,对受害学生不分部位、不计后果地进行攻击,死伤后果严重。并且,校园欺凌案件的主要诱因是同学间偶发事件或平时恩怨等琐事,因碰撞、口角、玩笑,甚至一个眼神等偶发、微小事件引起的纠纷占比接近六成;另有七分之一的纠纷则因同学间经济纠葛、情感纠纷等引发。

与校园欺凌的严重程度相比,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过轻。不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反家庭暴力法》,都旨在解决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施加暴力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暴力、侮辱行为却都没有涉及。正因如此,之前中国高中留学生在美国施虐同学,其中三名被判处6年到13年监禁,会引发国内如此广泛的关注。

不过,校园欺凌既是法治问题,也是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和家庭衔接合作。老师在校园中遇到此类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家长们的正确参与方式是什么?

任教十三年的宁波小学老师王悦微,为澎湃读者带来一线教师对这一问题的亲身经验和真实感受。她的另一身份是“微博红人”:@我们1班。这个注册于2012年2月的个人账号,讲述的多是身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她,与小学生之间剔透有爱的小故事,至今坐拥粉丝50万。

在网络上看到过各种版本的校园暴力视频,有学生打老师的,有女生斗殴的,还有打群架的。说真的,作为一名普通小学老师,当时看到这些视频和新闻的心情是:不可思议。我所在的这个南方城市里,市民多是性格温厚之人,不爱惹是生非,也比较务实低调,即便在街头,都极少看到争吵,更不要说打架了。

但学生们的矛盾还是有的。只是这些不那么惊天动地的矛盾,如果大人不多加关注,它们就只存在于孩子们的小世界里。这些小矛盾小纠纷,甚至成了孩子们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潜在规则。

我就曾处理过这样一起事件。

当事者是两个女孩,一个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都很出挑,是班干部,另一个则成绩比较差,默默无闻,也很老实。在一次和学生的谈话中,我无意中了解到,这个成绩好的学生,常常逼迫这个成绩差的女生买东西给她吃,还差遣她去做各种事情。如果对方拒绝,她就以开除出小团体来威胁。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年左右。在这期间,被欺负的孩子告知过自己的母亲,但却没有引起母亲的重视,家长以为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玩闹。她因为成绩不够好,连受了委屈也要被批评,而且是来自亲人的批评,孩子心灰意冷,也就一直暗暗忍受。

孩子在课堂外的小江湖,我们作为大人,是很少能充分了解的。这就如同两个星系,有着各自的运行轨道,没有交集。但我认为,虽然大人要尊重孩子,不过多干涉他们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毫不关心。前不久,《钱江晚报》刊登了一则新闻,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总校的沈炜老师,给家长出了一份试卷,其中一题就是让父母们写出孩子所在小组的组员名字,能写出几个就加几分。很多家长面对这样一份试卷,都会倒吸一口冷气。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家长们不可谓不熟,比如跟上次排名差多少,很多父母能脱口而出,而对孩子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就未必能如数家珍了。

只关心分数,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感受和问题,大概是很多应试型家长的通病。就如我说的这个女生,因为成绩差,其他权利也连同被剥夺,不在意她受到的不公,不关注她的委屈,这对一个人的成长,真是莫大的打击。如果我们大人不及时出手帮助她,很可能,她就会从此消沉、自卑,郁郁寡欢成为她一生的底色。

其实这件事最后的解决非常简单。我单独找了那个欺负同学的女生,跟她谈话,告诫她不能再这样对待同伴,也要求她对以前逼迫对方支付的财物做出补偿。然后我又找了那个被欺负的孩子,告诉她要自信、勇敢,当受到别人的逼迫时,不要忍气吞声,更不要想着用花钱来讨好同学,不管大家成绩如何,彼此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两个孩子马上就接受了我的意见。

小学生有天然的向师性。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之间的纠纷不难处理,只要老师多些耐心,多花点精力。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对孩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多说一句话,就能把孩子掰正过来,而少讲一句话,往往就会使问题更糟。小学男生之间的吵闹特别多,一件小事就能打起来。

前段时间我就处理一次这样的事件。男生小丁捡了隔壁班男生小黄的玩具,小黄课后去讨要归还,小丁把玩具里的糖吃掉了才还给他,激怒了小黄。小黄带着班上几个男生过去,打算打一架。小丁的同学也一拥而上。两班男生抄起拖把扫帚,大战将近之时,我赶到了现场。

先把小丁和小黄带到安静的角落,给他们擦了擦汗,等他们心情平复下来了再问话。花了半个小时,仔细理清了前因后果,然后给出了我的看法和建议。我教育小丁,拾到东西,应该完整地还给对方,当着别人的面把糖吃掉再还,这是一种挑衅,很不礼貌;我也教育了小黄,遇事不可冲动,还有比动拳头或打群架更好的办法。最后,我把两个学生带到班级里,向学生们通报了事情的具体经过,也告诉男生们:不能帮亲不帮理,要搞清事实,公道处理,不能仗着一时之勇去打群架。

整个事件,前后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我认为,身为老师,这样处理,是对学生的负责,既告诉了学生以后要怎么处理类似事情,也主持了校园里的公道。我让先惹起事端的小丁先向小黄道歉,小黄也就自己的鲁莽向小丁表示了歉意。这样学生们心服口服,一次校园纠纷反而成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但我也见过有些老师处理学生吵架,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谁是谁非,先把错误对半开,各打五十大板,都去罚抄课文一篇(或给予其他什么惩罚),然后交上罚抄了事。学生心中的怨气其实并没有散,他们难免都有了一个心结,这样,以后再遇到摩擦,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能激烈争吵,甚至动手。他们对老师也不再信任,认为寻求不到公平的审判,那么只能用他们的规则来解决了。当打架斗殴乃至流血发生时,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怨恨的起因其实只是很久以前那么一件小事,而因为老师的不公平、不作为,导致了这些怨恨的积累和增长。

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确地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这份责任,要给孩子耐心,要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如何和他人相处。

当然,这个过程中,家校的配合非常重要。我就曾遇到父母偏袒自己孩子的情况,明明是孩子犯了错,却一味指责别人,认为是自家孩子受了委屈,甚至指责老师偏心。这种偏袒是害了孩子,尽管在这一事上占上风,但让孩子认为自己惹事不要紧、反正有父母帮自己撑腰,这就是害了小孩。

我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同学拿她的玩具,她咬了对方一口。我得知这个情况,马上对她进行了教育,还带她去超市,让她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同学挑选了一盒精美的饼干,请她第二天带到学校去向同学道歉。当时她才三岁,还不能很好地表述那么长的一段话,我就跟她在家练习,我演那个被咬的小朋友。我告诉她,道歉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语气要诚心诚意。她练了好几次,才把话说完整。第二天,她带着饼干去学校,向同学表示了歉意,两个人马上和好了。并且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女儿再没咬过同学,和那个小朋友也一直玩得很好。

所以,我觉得对校园暴力这个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担负很大的责任。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在我们大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在孩子眼里却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把对成绩的关注多分一些出来,去关注他们成长中的精神世界,去指导他们如何处理和同伴的关系。

尤其是对当下这代“00后”的孩子们,网络几乎陪伴了他们的整个成长期。我不止一次听到,有学生在老师不在的场合里说“傻逼”、“草泥马”这样的网络流行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并不清楚这些词汇的意思,却说得那么坦然、流畅。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如此之大,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把孩子从粗俗文化中争夺出来,把优雅和从容教给他们。在这件事上,家长和老师都是孩子义不容辞的守护者和引领者。

我相信,只有在爱和关怀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拥有一颗充满友善而没有暴力的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