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上海活字典、老电影人沈寂去世,享年92岁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6-05-17 09:53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沈寂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影方面获悉,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先生因病于5月16日19:55在市六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2岁。

沈寂的人生大起大落,经历丰富,翻译家任溶溶曾说,“他到底干过多少个行当呢,我真是数不过来”。他中学编写抗日刊物被退学,大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搞过儿童文学,后来写小说受到香港电影界的关注,被请到香港当上了电影编剧,却又因为在港参与爱国运动被遣返回大陆。他与各界名人也交往甚密,从张爱玲到杜月笙,都与之有过交集。

沈老长寿,曾在参加文艺界朋友们的告别仪式后想到自己身后挽联怎么写的问题,豁达的他还早早地请朋友为其作挽联。因为曾写作《上海大亨》《上海大班》《上海大世界》等著作,他自拟了上联“大亨、大班、大世界”, 他的同事、编剧斯民三则为其对出了“好人、好心、好文章”。

“被驱逐”的热血爱国文学青年

沈寂原名汪崇刚,浙江奉化人,1924年9月生于上海。沈寂的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却是上海滩上数一数二的棉花商。父亲喜欢戏曲和电影,从小带着沈寂受了不少熏陶。

沈寂曾在新民晚报上连载《沈寂口述历史》,其中他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生活很好,娇生惯养,别人都叫我少爷。我还会唱一些戏,申曲、滑稽戏等都会唱一些。我父亲喜欢看绍兴文戏,有时也看绍兴大班,尤其喜欢看精忠报国的戏。当时他也不懂什么叫爱国,但他最佩服孙中山,恨袁世凯,对军阀也很痛恨。他虽没文化,但好坏都懂的。我的三娘舅,在孙传芳手下当兵,回来后给我讲了许多盗墓的、盗马的故事,这些后来都成为我写小说的素材。别人说我写的小说比较有故事性,这是小时候看美国电影,看戏曲受到的影响。”

父亲对沈寂的影响,一是热血,一是文艺。这两件事都在不同的“节骨眼”上都深刻地影响着沈寂的人生。

沈寂少年时就参加童子军,上街募捐。到晚年他还能清晰的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绑在手臂上的标语不是爱国,是救国!”当时他在格致公学读书,内心早已被“书生有笔曰如刀”的斗志唤醒。沈寂在学校编写抗日刊物《何群》,篇篇檄文召唤热血青年加入抗日救亡队伍,校方身处租界,对学生的抗日热情起初只是保持中立的态度,同学们四处张贴,引来了校方的不满。

校长意识到劝解也阻止不了,于是将沈寂从格致公学开除。接着,沈寂考上了雷士德公学,他不仅没有停刊,还在四川路青年会里参加青读会,结果他再次被学校开除。而少年越挫越勇,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圣约翰中学,并直接跳级进入高三。

1943年底,在亲友们为沈寂与女友朱明哲举办完订婚宴的当晚,日本宪兵突然逮捕了沈寂。原因是沈寂的中学同学蒋礼晓侥幸出逃后,在其家的日记本上,查到沈寂的名字。因参加学生运动,沈寂肄业于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

青年时代的沈寂,开始写小说,柯灵将其视为与张爱玲同样重要的《万象》的“顶梁柱”作者。他早期的短篇小说《盗马贼》、《大草泽的犷悍》、《被玩弄者的报复》,连续三期刊于柯灵主编的上海老牌杂志《万象》上,这在《万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柯灵在编后记中推荐道:“这里想介绍的是《盗马贼》,细读之下,作者自有其清新的风致,沈寂先生是创作界的新人,这也是值得读者注意的。”《万象》在沦陷时期时常遭审查,柯灵被捕后被迫停刊。筹备复刊时,柯灵为不引起敌伪注意,举荐沈寂先生担当执行主编,编辑部就设在沈寂寓所。

除创作外,沈寂先后做过《光华日报》特约记者,到《辛报》编过“社会新闻”版,还主编《民众周刊》。后应环球出版社冯葆善先生之邀,应聘主编《幸福》月刊。又于1948年5月,接编《春秋》月刊。

1948年夏天,沈寂收到香港永华影业公司的一纸信函,对方选中他的两部长篇小说《红森林》和《盐场》,拟购买版权改编电影,就这样,沈寂受邀前往香港,开始了电影编剧的生涯。

沈寂学习能力很快,在片场自学电影拍摄方法和电影语言,在香港不到三年时间中,沈寂先后为永华、长城、凤凰、五十年代等影业公司编写了《狂风之夜》、《神·鬼·人》、《白日梦》、《中秋月》、《蜜月》、《一年之计》、《水红菱》等十余部电影剧本。他与著名导演朱石麟以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民间风俗礼节为题材,合作编导的《一年之计》,在1956年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度优秀影片荣誉奖。《中秋月》于1988年被香港《电影》双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大名片之一。该片受到电影界好评,被称之为在意大利之前的新现实主义佳作。

不过,在香港,热血青年沈寂“本性不改”,又给自己惹了政治上的麻烦。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使港英政府非常紧张,对在港居民设下种种限制:不许升五星红旗,不许唱国歌,禁止五人以上集会,禁止有进步倾向的宣传等等。沈寂与香港进步影人共同发起成立进步组织“香港电影工作者学会”,开展义演、募捐等爱国活动。又赶上电影厂经营不善,发不出员工工资,沈寂出头与厂方谈判,虽然获得胜利,为全部员工讨回工资,但也收到了永华的开除通知。1952年1月,香港警察深夜闯入沈寂家,向他出示一张告示,宣布“因不受港督欢迎,终生驱逐出境”。沈寂与司马文森、马国亮、刘琼、舒适、杨华、白沉、秋梵等文艺界人士一起被港英政府无理驱逐。

贺友直笔下的沈寂

眼光独到的电影编辑

1952年4月,沈寂回到上海,进入公私合营的上海电影联合制片厂。沈寂加入了当年赫赫有名的上影厂“五花社”,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上影厂分厂中,一些创作人员参照当时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自由组合成立的一个创作小组,同组的还有石挥、白沉、谢晋、徐昌霖等成员,陈鲤庭是艺术指导。“五花社”的创作氛围非常好,但宽松的气氛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沈寂曾在一篇写上官云珠含冤的文章中提到他自己回到上海的境遇:我们从香港回到上海,加入由上海8家私营电影厂合并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联营厂人才济济,原上海著名的导演、演员以及技术人员都聚合在一起。先是举办“文艺整风,思想改造”学习班,以批评《武训传》为主,各人检查文艺思想,人人都认错,不改造好思想不能拍电影。事实上刚成立的“联影”也是没有剧本,等米下锅。影人们只得天天学习,或参加社会活动,或下生活——体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或演话剧。

即便种种运动和改造加身,沈寂依然保持着对电影敏锐的嗅觉。1959年的一天,沈寂在来稿中看到一本题为《琼岛英雄花》的剧本,作者梁信。而当他写好审阅意见准备向上级呈报时,编辑部党支部书记却通知他第二天下农村劳动改造。在临行前晚的题材汇报会上,沈寂向老友谢晋推荐了这个剧本。而在此之前,这个剧本已经辗转了八一、长影、北影和上海的天马、海燕、江南等多个电影制片厂。

《红色娘子军》剧照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纪念盛典上,《电影传奇》的主办人崔永元特地录制《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过程。第一位发言的梁信讲述如何编写剧本,最后又提到沈寂:“是上影厂的沈寂发现《红色娘子军》,他是一位有目光的编辑。”可以说,没有沈寂,很可能就没有《红色娘子军》这部电影了。

作为“文革”中被清除出文艺队伍的一员,他被下放到化工厂进行思想改造,做三班倒的操作工。“四人帮”粉碎后,他回上影厂重操旧业。

《珊瑚岛上的死光》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题材电影

而他写作电影的眼光,依然保持了相当的“先锋性”。1980年,作家童恩正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部科幻题材的小说引起了沈寂的注意。沈寂意识到科幻片在西方电影中很早就出现了,而在我国却仍属空白,于是向领导提出想要改编这部小说的想法,获得批准。最终《珊瑚岛上的死光》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题材电影。当时有人对剧本提出了是文学还是科学的疑问,沈寂肯定地回答说:“是文学加科学,科幻片嘛,就是要敢于大胆幻想。”

老上海活字典,耄耋晚年笔耕不辍

沈寂的文学创作从来不曾停止。人物传记是他的另一手好活儿。1984年,沈寂创作的人物传记小说《一代影星阮玲玉》在《解放日报》连载,引起极大轰动。沈寂先后访问过与阮玲玉共事过的前辈影人如林楚楚、卜万苍、费穆、胡蝶等人,后来出书,初版首印即达十万册。浙江电视台据此拍成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香港导演关锦鹏将小说搬上银幕,张曼玉出演主角阮玲玉,并凭借这个角色摘得柏林影后桂冠。

沈寂创作的人物传记小说《一代影星阮玲玉》被香港导演关锦鹏搬上银幕。

关锦鹏拍《阮玲玉》的时候,邀请沈寂参与写剧本,沈寂却说他的书是传记,如果有用就直接拿去用好了。后来有他的镜头出现在电影里。沈寂后来还记得,张曼玉来问他,“沈老师啊,阮玲玉漂亮还是我漂亮?”

阮玲玉后,他又接着写出第二部传记小说《一代歌星周璇》,亦首印十万册。

除此之外,不少报刊杂志上都能见到他写老上海历史人物的各类文章。他的文章几乎都关于上海,他认为海派文化是上海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亦是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源,自己虽至耄耋,仍要为繁荣海派文化竭尽绵力。《老上海奇闻》、《老上海南京路》、《老上海电影明星》等十余部“老”字号的文集与大型画册都是他笔耕不辍的成果。

前上海市文联主席、导演吴贻弓曾说:“在现下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同仁圈里,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能像沈寂先生那样手头掌握着那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亲历资料,也很少有人能像沈寂先生那样在记忆里留存着那许多关于中国电影历史的鲜活影像了。所以,圈内有人赞誉他是一部早期中国电影史的活字典,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关于老上海的电影开拍,导演们常会来找沈老把把关。李安拍《色·戒》因为知道沈寂认识作者张爱玲,给他“封”了个“史实顾问”。拍摄前李安登门向他请教。沈寂解答了他的疑难问题,还详细介绍了当时南京西路事件的开枪地点等情况。影片中大到场景的设置,小到旗袍的样式,甚至连淑女走路时的仪态,均经过沈寂的点拨首肯。

李安导演影片《色·戒》中的旗袍样式。

上海市文史馆馆长沈祖炜曾说,“沈寂擅写老上海背景的历史题材,洋行大班、电影明星、政界要员、洋场大亨和各色平头百姓都被他描写得活灵活现,对老上海的历史掌故可说是了如指掌。”

两个月前刚刚去世的海派漫画家贺友直与沈寂在海派题材的创作上颇有默契,两人曾合作为《哈哈画报》推出“百年上海滩”专栏,连续刊载了三年。2013 年两人合作的成果选辑《哈哈镜――贺友直沈寂画说百年》出版。沈老说故事,贺老以白描的画面勾勒出故事场景,逼真传神地再现老上海的历史风貌,入选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

沈寂去年出版的《昨夜星辰——我眼中的影人朋友》正在解放日报连载,还有一本《话说百年上海滩》据沈寂女儿说6月就要面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