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居民口述上海武康大楼传奇历史,作家陈丹燕领衔两年记录完成

澎湃新闻记者 姜丽钧
2016-05-19 08:2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武康大楼,匈牙利籍设计邬达克在上世纪的上海留下了许多传奇作品。5月18日,作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第一幢口述历史的单体建筑,湖南街道口述历史项目武康大楼举行案例发布会,由作家陈丹燕领衔的专家团队历时两年,完成了这部口述历史实录。

2016年2月,上海历史博物馆确定落户南京西路黄陂北路路口原上海美术馆馆址。陈丹燕透露,武康大楼口述历史案例将作为历史博物馆开馆特展,“我们想要寻找老房子的灵魂,在它消失以前,把它固定下来。”

上海最早的现代化高层公寓之一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组建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购入位于今日淮海中路武康路路口呈30°角的土地,斥资兴建公寓住宅。公寓由克里洋行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主导打样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而在许多人的眼里,武康大楼犹如一艘“军舰”的样式。

当时,建业地产在上海的公寓或住宅区一般都以法国地名作为名称,因此大楼落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

根据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中上海街道指南栏目里的记录,当时居住于此的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一大批洋行、外商的高级职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居住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为日军关入集中营,或遣送出境。至1945年前,诺曼底公寓的入住率只剩下三分之一。

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如今的武康大楼,依然保留了近百年前留下来的完整的主楼、辅楼和汽车间,一共居住着139户人家。

建筑的历史也是居民生活的历史

从2014年8月起,受湖南街道的邀请,著名作家陈丹燕、原文新报业集团社长陈保平、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等多位专家开展口述历史可行性的论证,并以走访、座谈等形式征求居民意见。

陈保平认为,过去对老建筑的保护都是静态的凝固,缺少动态的居民的感受,因而也缺少完整的历史。“建筑的历史也是居住在里面的居民生活的历史。”陈保平觉得,如果对老建筑只是挂一块名人保护的牌子,就太苍白了。2015年6月,由专家团队领衔的口述历史项目武康大楼案例正式启动,选取了十多位居民进行重点访谈,包括在武康大楼居住长达半个世纪的外企高管、大学教师、医生护士,以及外籍住户。

“这么多年了,武康大楼本身没有变,只有依附在它身上的人变了。”1967年搬入的上海戏剧学院教师秦忠明回忆说,“武康大楼第一代是外国人,都走掉了,第二代人基本都过世了,我们等于是第三代了。”

1954年搬入的居民林江鸿记忆中,武康大楼的设计和建造是如此精巧。“关门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每个走廊的拐角都有暖气管子,每家都有遮阳的百叶窗。凡是比较大的屋子,厨房里都有定制好的烫衣板。”在林江鸿看来,这里展示的是老上海考究的一面。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勇是著名演员王人美的养孙,1969年搬入武康大楼。“你在一个楼里住的时间久了,也会沾染到这个楼里的一些印记,而这种印记从居住空间考虑,就会影响到你们的价值空间,最终会造成某种生命的走向。”王勇说。

“我一看到这座房子就觉得非常亲切,因为在纽约也有一样的建筑,我们叫它‘熨斗’大厦。”来自美国的亚当一家是2007年搬入武康大楼的,在他看来,在上海和纽约有很多相似的建筑,很多都是同一时期建成的,而喜欢这些老房子的人,大都怀有浪漫的想法。

想把街道和老房子的灵魂留下来

“我们想把剧烈变化的街道的灵魂留下来,除了对老房子物质上的保护以外,一定要有精神和文脉的保护。”陈丹燕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之所以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参与口述历史,是有她的私人感情在里面。 陈丹燕就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五原路长大,在她的作品《上海的风花雪月》中,曾用柔软的笔触描述了武康路上的一座西班牙洋房漂亮的阳台:“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

在口述历史的整理中,陈保平希望找到这座老建筑居民集体的记忆,其中有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也有“文革”等历史事件中波澜起伏,更多是平凡小人物的岁月沧桑。在武康大楼的汽车间里,也居住着几十户居民,有的人家几代人居住在一个小房子里,条件非常艰苦。在访谈中,专家组没有回避这一事实,而是在街道的协助下,走进了这些家庭。“过去,我们的历史在教科书上看到,大多是史官的历史,如果能让居民来讲社区的历史,就准确、完整、接地气。”陈保平说。

“寻找这些老房子的灵魂,在它消失以前,把它固定下来。” 陈丹燕认为,武康大楼案例完成最大的意义是在上海城市更新中,留下一套可复制的,完整的口述历史工作程序。“希望不光是各个有历史的街区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甚至宁波、扬州的老城区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