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两成救护车被非急救占用,委员建议设130为120减压

文汇报
2016-05-26 11:0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政协常委王禄宁经过调研发现,上海120急救体系平均每年的服务量有20%左右并不属于院前急救范畴。同时也显示出,在上海每年都有8万到10万人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特殊转运服务。  赵昀 澎湃资料图

古稀老人瘫痪在床,因为动迁,必须要从市区搬到宝山;相依为命的老伴无奈中拨打120求助,却因为不符合急救规则被拒。这个让人喟叹却又不能让任何部门担责的故事,促使上海市政协常委王禄宁在5月25日的政协常委会上提出建议:仿照120,创立130非急救转运体系,以此化解城市中特殊人群的焦虑情绪。

在去年的一次基层活动中,王禄宁与上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过一次直接对话。77岁的老刘告诉她说,自己的儿子在国外工作,老伴多年前脑梗后就长期卧床,一直由他照顾。对于搬家被拒这件事,老刘也承认,120的回答其实符合规则——正如接线员当时的解释,有许多等待急救和出院的病人在等候有限的救护车。

然而,照章办事,也当顾及以人为本,特别是在上面这个故事里,刘老先生的实际困难在规则面前更显让人揪心。

事后,王禄宁经过调研发现,上海120急救体系平均每年的服务量将近40万次,其中有20%左右并不属于院前急救范畴。这个现象可以用两种视角解读:它既说明每年上海有8万到10万人占用了本该用来“救命”的救护车,同时也显示出,在我们这个城市,每年都有8万到10万人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特殊转运服务———如果能通过打的解决问题,谁会麻烦救护车?

“应急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慎重对待求助信号,积极释放城市的焦虑情绪;因为任何一点焦虑,都可能成为引发城市风险的导火索。”基于此,王禄宁认为,上海应尽快筹建一个“非急救医疗转运的社会化工作平台”,她将其称为“130”服务。这个平台应接受市卫计委的监管,并被纳入120电话平台———相关求助,将由120接线人员一口受理、甄别后,再决定是将其导入120体系,还是移至“130”。至于运力,王禄宁认为可以协调出租车等社会化的力量,相关人员可以在接受专业的培训后上岗;此外,公安、物价、交通等部门也应结合各自职责,加强对“130”体系的服务和管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孙建平对王禄宁的建议表示支持。他认为,要让“130”体系真正运转起来,除了监管,相关政府部门更需要在协调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要引导、帮助企业形成一个良性、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原标题:“非急救转运需求”年均近10万次,委员建议——创设“130”,为“120”减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