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我们总是自己看不起“中国制造”?

推广
2016-06-02 17:29
来源:澎湃新闻
汽车圈 >
字号

最近有媒体爆料“吉利博越将要召回部分已售车型”,理由是“电子仪表盘崩溃”。但后来的调查证明,这个问题目前为止只有一例投诉,并且已经查明原因是因为电瓶电压过低,并不是仪表盘本身的质量问题,且此问题也并没有达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召回条件。

这个由某家自媒体捏造的谣言,虽然很容易揭穿,却再一次对“中国制造”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而贬低“国产货”,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中国制造”,对许多人来讲却已经成为了一种标榜个人“品味”和“专业”的表达方式。

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来说,吉利推出的博越和博瑞,应该算得上一个铭刻历史的里程碑。流畅成熟的外观设计,越级而立的丰富配置,以及众多车主交口称赞的优秀品质,将“中国制造”汽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不久之前结束的北京车展上,当我们国内的记者忙不迭地涌向国际汽车豪门的展台抢拍那些“中国首发”车型时,一波又一波的国外记者和汽车业同行们却带着笔记本和游标卡尺,在吉利展台上围着博越和博瑞,以近乎苛刻的态度对这两台车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考证,或者带着赞许,或者带着忧虑的表情,飞快地记录下一串串数据。

他们知道,用不了多久,这样的“中国制造”汽车,或许会再一次重演日韩车企的征服历史。

得到对手的重视,这本身就是成功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的车企开始发力,我们的消费者开始认可,我们的对手开始提防起来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媒体在做什么呢?

或许是因为“传统”,或许是因为“利益”,或许只是单纯为了“十万加”……一些媒体不惜以造谣污蔑的形式,来抹杀中国汽车从业者的努力。中国汽车行业起步晚,特别是民营的汽车公司起步才不到20年,如今不仅成功收购了沃尔沃这样的全球品牌,更能制造出像博越和博瑞这样高水准的乘用车,可以说几乎是全球汽车业的奇迹。即使是以尖酸刻薄著称的BBC的《Top Gear》,也曾经在他们的中国特辑里最后说到:“五年前中国造那样的车(一部三轮车),现在造这样的车,五年后,也许全世界都要买中国产的车。”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要茁壮成长,除了产业从业人员的努力,也离不开本国人民的支持。美国人对美式传统肌肉车的痴迷非比寻常;英国的几个汽车品牌如今都已经易手他人,却仍阻止不了英国人毫无节操地表达他们对捷豹、阿斯顿马丁和MG的热爱。以《头文字D》等为代表的日本街车文化,其主角就是日系性能轿车;而法国人拍的《的士速递》,那辆秒天秒地的超级的士永远会是标致。至于德国,德国人更是以自家的汽车为骄傲。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韩国,去过韩国的人都知道,韩国街头几乎难以看见韩国品牌之外的汽车,即使来到外国生活的韩国人,在买车时的第一选择也必然是韩国品牌汽车。本国人民的支持让原本跟在日欧后面亦步亦趋的韩国车企得以快速成长,今年在美国,韩系品牌已经超越日系,成为市场上毫无疑问的主流车系了。

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不能靠外国品牌的本地生产来支撑,本国汽车品牌的发展,才能为整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带来根本性的进步。

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和消费者,或许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某某车在美国才卖多少钱,为什么到了中国要贵上一倍甚至更多?”“为什么我们要买到合格的改装件那么难?”“为什么我碰到的修理工水平都那么次?”“为什么中国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汽车文化?”……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不够强。

你还记得最早的桑塔纳卖多少钱吗?你还记得日产蓝鸟被当成“豪华车”的时代吗?为什么人家可以在中国卖那么贵?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自己造不出来。

那为什么现在这些外国品牌的车越来越便宜了?明白人都清楚,把整体车价拉下来的功臣,正是那些被某些人看不上眼的“自主品牌”。我们的品牌可以花人家一半的钱,造出80分、90分甚至超越别人的车子,那么这些外国品牌,还有什么理由维持他们的暴利?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见,如果以后的“中国品牌”汽车能够维持像博越和博瑞这样的高品质,那么将外国品牌同级别汽车的售价拉到同样的起跑线,也将指日可待。

对于爱好者来说,要希望真正像美国、日本和欧洲玩家那样,拥有自己的汽车文化,也不可能由玩“外国车”来实现。支持和鼓励本土汽车品牌,这是让本国消费者与外国消费者平起平坐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对国内的汽车媒体来说,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成长,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这种帮助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袒护、包庇,而是要摘掉有色眼镜,以科学、中立、负责任的态度去审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所做的一切。有问题,应当不留情面地指出,有成就,也应当不吝赞美之词。在这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将会越来越理智,而阅读者也会越来越有自己的分辨力。优秀的内容和公正的态度才是一家媒体安身立命之本,让“中国制造”成为金字招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份责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