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学者林家有:孙中山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但不能神化他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广州
2016-06-07 07:4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孙中山

今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开拓者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

为了缅怀这位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建立历史功勋的伟大人物,全国各地即将陆续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在孙中山的革命道路上,广东当时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而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更是孕育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土壤。

位于广州市的中山大学南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成为很多人的求学胜地。当年它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并题写校训。故此中山大学的历史学系在研究孙中山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作为中国知名的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退休教授林家有主要从事孙中山及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思想史研究,编著了多本和孙中山有关的学术成果。

作为一位研究了孙中山几十年的历史学者,他对孙中山十分钦佩。

“他是一位伟大人物,不但思想超前,还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尤其在一个民族和国家出现严重危机的时候,就一定需要这种人站出来。”林家有近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

孙中山是中西文化共同培养出来的人,他具备当时很多中国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者,他首先提出了要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他,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

“我认为孙中山成为时代的领袖是一种必然,但我们也不能过度神化他。”林家有说。

他认为,孙中山先生最中心的思想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富强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民的生计,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这个理想,他用超强的毅力去革命。虽然很多人对革命很悲观,但孙中山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意志,一次又一次,屡败屡战。

“二次革命失败后,哪怕被袁世凯通缉他还继续干,在革命年代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气魄、精神、人格成就了他成为现代革命的领袖。可军事是孙中山明显的弱点,此外他办事有时优柔寡断,缺乏霸气,这让他在关键时期往往处于被动。”林家有说。

尽管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失败,但孙中山一直没有放弃实业建国的构想。在寓居上海法租界那段两年半左右的时光,他抽出相当精力专门制定规模宏大的建国计划,并最终形成了《建国方略》一书。

岭南文化成就了孙中山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澎湃新闻:你如何评价上个世纪孙中山的出现与岭南文化之间的关系?

林家有:如果没有岭南文化和当时广东的特殊环境,也不可能出现像孙中山这样的人。跟内陆农耕文明不一样的是,广东崇尚的是海洋文明,因为靠海,所以广东华人华侨较多,只要坐船就可以到海外去了。最早去国外的华侨华工,比较多的就是广东人。

广东人有闯荡世界的勇气,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们敢去。他们在外面挣钱了,把钱寄回来,也顺便写信回来,把外国的故事和消息传播到家乡。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信息不太闭塞,他们对外国的情况很了解,这和内陆人有很大的不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生活方式全都传播到了广东,西餐、西洋音乐、西医都传播过来了。最初广东对这些都不接受,可后来慢慢习惯了,西餐、音乐和穿西服都没人反对了。尽管广东人热爱家乡和祖国,但他们对多元文化并不抗拒,这些东西自然对孙中山的成长有帮助。

澎湃新闻:相对于一般的广东人,孙中山的经历又有哪些独特的?

孙家有孙中山是从乡村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归中国,(同时期)少有人有这个经历。梁启超、康有为也是广东人,但他们没有机会出去,所以走的是科举道路,拼命读书考科举,考上当官。孙中山不是,父母把他带大,到澳门、香港地区和美国檀香山。孙中山去的时候,檀香山还是独立的,后来美国把它吞并。孙中山见证了美国如何吞并檀香山的过程,也看到了檀香山如何发扬民主主义维护自己的独立。这些东西对他的成长很有好处。

孙中山这个人,我以前写文章也讲过,你说他很聪明,也不是,他和一般农村的孩子没什么太大差别,从小上山打柴,也喜欢游泳、摸虾、捉鱼,样样都干,其它孩子干的他都干。但有一条,别人不敢做的事他也敢做,包括小时候在私塾读《三字经》,他就挑战私塾先生,这说明他从小就有这种意识,而别的孩子没有。

澎湃新闻:这是不是由此说明他天生叛逆?

林家有:我认为他是善于思考。太平军起义离他们家乡很近,而且翠亨村也有人参加过,他老是听别人讲故事,打满洲人。他当时就想太平天国如果能把满洲消灭就好了。他能提出这些东西来,说明他是喜欢动脑子的人。说他太聪明也不是,像读古文他肯定不如康有为、梁启超,他们从小就读经书。

但是他有这么个条件,就是大哥孙眉在檀香山,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我认为也没有后来的孙中山。大哥安排他到那边读书,而且是一所比较好的基督教学校,他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很多影响。他大哥后来发现苗头不对了让他还是回家乡读书,他就回来了,没想到一回来就闹事,把神像搞掉了,村庄里待不住,只能跑香港去了。

从改良派到革命者

澎湃新闻:香港是不是对孙中山有很大影响?

林家有:对,这就是香山县在地理位置上面的好处,香港和澳门就在旁边,随便就可以到澳门和香港,当时又不像现在要办什么通行证,随便跑,到那里读中学、读大学。

香港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晚年自己也讲,有人问他革命思想学习自哪里?他不说在檀香山,而是说在香港。为什么是香港呢?因为是外国人办的学校,外国人在管理。他说本来香港是个烂泥港,英国人只管了几十年便管得很好,教育的也很好,所以他回乡下,每年暑假一回来,他就跟村里人讲香港如何卫生,如何秩序井然,城市也安定,不像家乡到处有强盗和小偷。他还提议大家组织起来管一管,也顺便保护一下自己,你看,他很早就提出这些东西。

澎湃新闻:你认为在香港期间,对他刺激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林家有:他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正好碰上中法战争,香港的工人不给法国人的军舰维修,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这个很好,说明他很爱国,最让他痛苦的不是外国强,而是清政府自身腐败。他每次回乡下海关都刁难他,查这个查那个,明摆是索贿,这他很恼火,他和海关吵架。清政府的上上下下都腐败,买官卖官盛行。以前科举考试,乡村的读书人只要有本事考上就可以当官,废掉科举后只能靠钱买官了,这让孙中山十分恼火。

澎湃新闻: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最早他也想走改良的路线,可为何后来又改变了呢?

林家有:早期,他还是想方设法去改良,还专门去找一些地方官员,希望办学校,搞农业,搞研究什么的。他给李鸿章写信,讲政府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力,货尽其通,物尽其用”,就是希望国家大胆启用人才,减少关卡,增加货物流通,减免赋税,这说明他当时还是想改良,并不是想革命。他当时还认为,如果政府改掉不好的东西,搞得好一点,人民生活安定了,国家也安定了。

可当时正处于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忙着打仗也不理他,他就从天津到北京到武汉,沿路考察农业、蚕桑,希望看看政府搞得怎么样,看完他的结论是无药可救了。

澎湃新闻: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孙中山决心革命是否也是一种推动?

林家有:当时中国确实出现了民族危机,如果和英国、法国打仗失败,当时也尚可理解,毕竟对手是西方大国。甲午中日战争,对手却是一个此前从未重视的小国,一个岛国便将中国打败了,让中国知识阶层都很受打击。孙中山自然也悲愤交加,他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也就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

没有孙中山前面的革命,也不可能有后面的革命

1912年2月,孙中山(前排左第五)一身戎装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东方IC 资料

澎湃新闻:他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而不是别的地方,包括他后来的战略安排,你认为他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林家有:虽然广州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但为什么不能搞组织呢?因为搞任何组织都要钱、要人,还要组织活动,很显然在当时的广州不合适。在广州大家充其量经常在一起发牢骚、空聊,但要组织起来的话,稍有风声便会被抓起来要杀头。这也是他为什么只能跑到远离祖国的檀香山,因为清政府鞭长莫及。

其次,他到美国檀香山获得了当地华侨支持,如果没有华侨支持也不可能搞起来。我曾经统计了一下,第一次参加兴中会大概26个人,其中23个都是广东人。他后来想要搞起义,太远也不行,因此把总部迁到香港,作为海外基地,香港进出广州比较容易。为了到外面筹款,他又跑到台湾去,这是因为当时日本统治台湾,他希望获得日本支持,后来发动广州起义,他才驻扎广州。广州起义失败了,清政府通缉他,他只能流亡海外。

澎湃新闻:从孙中山革命历史来看,似乎他大部分时间都流亡海外,你认为其中除了外部环境外,有没有个人原因?

林家有:孙中山因为在国内组织发动多次起义均告失败,所以清政府到处通缉他,孙中山也被迫流亡海外。1896年10月,他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使馆诱捕,希望把他弄回来杀掉,如果真的杀掉了,就没有后来的中华民国,没有后来的历史了。此外,他还多次流亡日本,流亡日本前后约9年时间。

孙中山先生活了59岁,但他前前后后差不多37年在海外,也就是说一半多时间流亡海外。孙中山有新的思维,新的理想,在这方面外国报纸和中国各个阶层都肯定他,包括梁启超、康有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他也有自己的问题,他做事有时候不注意方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梁启超说这是他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失败的地方。

事实上,这是他和梁启超政治观点的不同,梁启超认为,如果中国要变,不能搞共和,不能搞民主,要一步一步来,先搞教育,提高人们教育然后再搞,还是搞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君主立宪在中国不现实,中国的皇帝绝对不甘愿只做一个象征性的国王。也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他和康有为、梁启超分开了。

历史证明,孙中山对中国贡献很大,我一直认为他是精英,当时赴海外留学的人员有几万人,最起初也都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不怎么支持他,后来都改变了。为什么?因为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这已经和早期以暴制暴的改朝换代模式完全不同了。孙中山不是要改朝换代,而是要2000多年帝制在他手上结束,这是很伟大的。

澎湃新闻:那你如何评价孙中山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

林家有:没有孙中山前面的革命,也不可能有后面的革命。也有历史学者认为,没有孙中山革命,就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逻辑就是这样。

此后,也有人对孙中山思想的理解发生偏差,或者认为其革命道路发生了偏差,但我认为孙中山没有错。毛泽东把孙中山的功绩归为两条: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国民主政治,这是第一大丰功伟绩;晚年他又搞了三大建设,搞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统一中国,这是第二大丰功伟绩。这两大丰功伟绩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无人能取代。

他是伟人,但不能神化

2012年2月10日,广西阳朔县政府公园门口的孙中山像。东方IC 资料

澎湃新闻:你在文章中,也数次对他的人格和政治品质给予了欣赏。

林家有:如果按照他当时的生活环境,不闹革命他也会生活得很不错,大哥孙眉生意做得不错,给了他不少股份,后来看他太过于离经叛道才收回去了。

后来孙中山当西医,治了很多人的病,生活也很好,他投身革命完全不是为了自己。

孙中山爱读书,看书也比较多。他的确有民主意识,包括他当了三个月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主动让贤给袁世凯。尽管,外界对此有很多种看法,但起码可以看到他搞革命不是为了钱、为了地位。很多人搞革命,要么死死抓住地位,死死抓住钱,可他一生清正廉洁,搞了几十年革命,很苦,如果不是加拿大的华侨给他在上海买了个房子送给他,他一生连个房子都没有。

他定的“家事遗嘱”让我也很感动,大意是说一生搞革命,不治家产,希望你们继承。现在的上海房子、衣物送给妻子宋庆龄作为纪念。儿子长大了,要继承他的事业,但他没有钱给儿子。他的遗嘱在当时的上海报纸上反映强烈,真了不得。当时有家报纸说,不要算国家领导人,就连一个小小的派出所长、税务所长哪个不贪污,哪个县长不贪污?他自己筹款不知有多少,要拿来买个房子岂不是很容易?可死的时候却不留一分钱,我是很佩服他。

澎湃新闻:史学界也有观点认为他之所以让权主要迫于现实,尽管中华民国成立了,但实际上他所能控制的地方很有限。

林家有:对,他当时很困难。为什么他要让权,不让不行。武昌起义时,他在美国,也是从报纸上知道国内搞革命。他并没有马上回来,而是跑到英国、法国去了,去干什么?去搞钱,并且希望这两个国家不要再贷款给清政府,要承认新政府。结果英国、法国不理他,钱没要到,也不承认他。没钱在英国、法国不能待了,可是要维系一个政府要养很多人,如何运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为什么他要和袁世凯和谈,我认为这么做是对的,如果不和谈,再次北伐,双方一交战中国的代价就大了,况且还不一定能打过袁世凯。他用和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武力解决,我认为值得肯定。

澎湃新闻:请问您对他晚年如何评价?

林家有:他一生经历的事情很曲折和复杂,到了晚年在办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对广东也很重要。第一是强调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要办小学,要办中学,包括中山大学也是他创办的。现在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前身是岭南大学,孙中山曾三次到岭南大学演讲,他说中国应该办自己的大学,在广东和中国,不但要办几十所,还要有几百所岭南大学。他认为,如果一个民族不提高文化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他跟岭南大学的学生讲,我们要立大志做大事,不要立大志做大官。

澎湃新闻:那你认为孙中山作为一代伟人,身上存在哪些缺点?

林家有:他是伟人,也有缺点,他缺点在哪里?我认为还是书生气,没有霸气,在这一点他和其他的政治强人还是有差距,该断则断,可是他有些优柔寡断,往往就耽误了时间。

孙中山的签名。东方IC 资料

可能也正是如此,他很容易在中国民间社会获得认同。当时他去世后,无数人发表文章颂赞他,全国很多地方都纷纷把街道、公园以“中山”命名,不是行政命令,而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沿海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孙中山纪念馆、纪念公园和孙中山路等,这可谓前无古人。

今年是他诞辰150周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纪念他呢?这足以说明了一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