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高考不可承受之重

2016-06-06 19:28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高考最受诟病的地方之一是选拔标准单一,无法体现创造性思维,使选拔考试沦为背诵竞赛。自认为在培养精英的研究型大学校长常常抱怨,大学在录取方面的自主权还不及中小学。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中国大学从2003年开始尝试自主招生。但这种扩大著名大学招生权限的尝试,很快也成为争论热点。抱怨大致有三种。对普通大学来说,自主招生扩大了它们与少数精英大学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对一般考生而言,自主招生不但没有丰富选拔标准,反而使以奥数为代表的竞赛变得更为重要;更有甚者,高校和重点高中结成了录取联盟,压缩了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人数指标,使竞争向初中和小学延伸。

教育部调整了自主招生方式。从2015年开始,自主招生的时间从高考前改到高考后,控制名额,并禁止高校向重点高中发放推荐名额。摇摆背后是矛盾心态:既要改善单一的录取标准,又要防止自主招生走向反面,反而强化原有录取标准。

过去自主招生几乎把全部名额都倾注在城市重点高中里。显然,著名高校倾向于认为,城市考生更符合其选拔标准。但教育部一直要求这些高校向农村和经济贫困地区定向增加录取名额,以减轻高等教育中越来越严重的马太效应。

高考录取的马太效应并不是高考或录取本身导致的,而是中国教育系统性马太效应的后果,而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又是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反映。

中国的教育资源不成比例地倾向于发达地区和城市,贫困地区和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乃至学前教育获得的资源太少,导致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成比例地倾向于少数重点学校,也导致争取教育公平的努力不成比例地集中在高考和录取上,而不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