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一黄金周成“婚礼周”?当年轻人不再相信“嫁给爱情”

2021-10-07 0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黄瓜汽水 那個NG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题图 | 日剧《失恋巧克力职人》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有句老话,几乎每年十一假期都会像固定节目般出现——

“逃得过旅游景点的拥挤,逃不过亲朋好友的婚礼。”

这个十一,你参加了几场婚礼?随了多少份子钱?有没有当谁的伴娘或者伴郎?

拿90后来说,这代人正值结婚的高峰期。临近十一,看着朋友圈一对对璧人,纷纷发出婚庆公司制作的电子请柬,诚邀你去某某大酒楼贵宾厅见证一段爱情故事。

在我密集地跑了3场同龄人的婚礼之后,我发现一个正在发生、却也有点意外的趋势:当代年轻人的婚姻,好像什么都有,缺席的恰好是爱情。

在互联网各个平台上,“恐婚恐育”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放下手机走进现实生活中去,你会发现,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并没有网上表现得那么排斥,而是更加微妙、矛盾。

在一线城市漂着的年轻人也许对此感触还不深刻,但只要节假日回到自己的老家看看,你就会发现除了你一线城市的“狐朋狗友”们不结婚,老家的表姐都已经准备生三胎了。

甚至曾经躲避婚姻的人,随着年纪增长也“妥协”了。换一种温和的说法,他们认怂了,开始接纳相亲、结婚、生育。甚至有人开始倒逼自己的父母,动用人脉资源帮自己找对象。

其实也很好理解,目送同龄人一个个走入婚姻殿堂,只有你一个人在门外滞留时,夜深人静,很容易产生“我是不是也该结婚了”的想法。

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转变,先从对相亲的默默接纳开始。

放在10年前,相亲还是一个远古而死板的传统习俗,两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以结婚为目的坐在一起,光是想象这个场面,就已经让人社死了。

但随着时间推移,“相亲”这个一直不受年轻人待见的习俗,风评也逐渐转变。

越来越多的90、95后,从一开始不排斥相亲,逐步到接受、习惯、甚至融入了这套系统。我采访了几位单身的95后青年对于相亲的态度,他们给出的答案大多是:父母朋友介绍,知根知底。比起自己投身人海、等待完美爱情砸到头上,不如主动出击,利用相亲广撒网再精准定位。

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只要能脱单,相亲也许是认识靠谱适龄异性的方法。

在豆瓣“生活组”里,不乏对相亲问题的讨论

从相亲态度到结婚观念的改变,足以窥见这代年轻人的婚恋观越来越现实冷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对理想主义爱情祛魅。如果说“爱情还是面包”曾经是一道经典难题,那如今,这道题的答案的天平已经缓缓倾斜到面包那头。

在我采访的5对已婚90后中,有2对是大学情侣长跑修成正果,其余3对皆为家人、朋友、同学介绍认识。

其中,一位男生给出的结婚理由令我印象深刻:“也许我最爱的不是她,但她的职业是小学教师,是最适合结婚的人选。”这句话似曾相识,但我从未想过会出现在90后身上。

公务员、医生、老师,相亲市场的绝对王者

而接受采访的5对新婚夫妇,他们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毕业后收入,基本上差距不大。身边人从麻雀变凤凰的婚姻童话故事,这几年越来越少听闻。年轻人面对婚姻,自己为自己设立了一段漫长的“冷静期”——婚姻与其说是两个人的恋爱,不如说是两个家庭的资产重组。

“如果是合伙开公司,你一定会选择一个各方面更靠谱的队友,才不至于未来让对方扯自己后腿。”刚结婚的小张如此说道。要知道,她早在20岁出头,就不信嫁给白马王子那套了。

电影《傲慢与偏见》

甚至,有些人还没找到结婚对象时,同龄人已经开始离婚了。数据显示,90后的离婚率已经高达35%,这对于他们的父辈而言,是从未想过的天文数字。

第一批离婚的90后,面对的是更加波诡云谲的婚姻故事,出轨、性格不合、家庭不和、利益不均,都可能是两个人分崩离析、一刀两断的原因。

豆瓣劝分小组,每天都上演着新的离婚故事

相比于父辈,“止损”是他们心中很明确的底线,隐忍不再是这代人的处事方式。结婚、离婚,都不再具有神圣性,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当我参加高中同学的婚礼时,朋友之间互相打趣:“你最好只结这一次,二婚可别叫我来了”。

在一段段婚姻故事中,爱情逐渐缺席,现实主义占领了这代年轻人的心智高地。

十一期间,知乎有一则热帖,被网友戏称为一场“性别战争里的凡尔登绞肉机”。

起因是一位大一男生在问题“男生真的很不能接受彩礼吗?”下的回答。这位男生宣布:“要彩礼的一律免谈。谈恋爱靠感性,结婚靠理性,黑白分明清清楚楚,要以立法的心理看待婚后的一切关系。”

他的这则回答得到了1.4万的赞同,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区的彩礼论战。

图源:知乎

许多反对的声音都指责这位男生的想法太幼稚自私,“把空手套白狼说得清新脱俗”。

“等你长大就明白了,结婚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

关于彩礼的论战早已不新鲜,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出一个趋势:对于许多适婚青年来说,结婚不再是单纯的爱情输出结果,而是一套复杂的利益合作流程。

不仅一个平台出现了这样的争论。小红书上,有些用户正在用Excel表格,来计算自己和对方是否足够“门当户对”。

在表格里,男女双方的身高体重、受教育程度、双方父母经济背景、家里的房产数一一罗列,加减分项清晰明确。

如果势均力敌,就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般的门当户对”了。

图源:小红书

有些人伤感地感慨:年轻人怎么越来越保守了。

曾经的影视作品歌颂自由恋爱,打破阶级阻碍也要在一起。而如今有人却抢先一步要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泰坦尼克号》中的恋爱,在如今的语境下可能已经无法感动年轻人了,甚至更有可能变成“凤凰男当小三上位”的狗血故事。

但也有人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是螺旋上升的其中一个螺旋。

正是因为有人吃过“嫁给爱情”的亏,才会用自己的血泪教训警戒后人:门当户对有门当户对的道理。如果差距太大,不就是网上经常被喷的“精准扶贫式婚姻”吗?

《裸婚时代》里描述的婚姻模式,几乎是许多女生心里的伏地魔。

电视剧《裸婚时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

于是,“门当户对”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再次文艺复兴。可以预见的是,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对理想主义爱情的滤镜,对婚姻投射更加保守的审视。

一位微博网友如此点评:当年轻人被社会打服,已经不再相信曾经那套“你是钢铁厂男工,我是纺织厂女工,不用家里支持,咱们照样能过上体面日子”的美好童话时,婚姻只会越来越冷静,爱情只会越来越奢侈。裸婚不再流行,人们也不再迷信“嫁给爱情”的童话。

但逐渐保守的,又何止是这代人的爱情呢?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End

原标题:《当年轻人不再相信“嫁给爱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