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中小学生熟悉度最高非遗项目:舞龙(狮)、皮影戏、沪剧

澎湃新闻记者 吴洁瑾
2016-06-09 11:0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根据问卷选择结果来看,学生们对于皮影戏的熟悉度占到65.01%。 东方IC 资料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是6月11日。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该报告对上海市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上海中小学生对非遗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为舞龙(狮)、皮影戏和沪剧,最不熟悉的三项依次打莲湘、顾绣、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

此次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推进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较真实地反映出各学校在实际传承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历史性、空间性非遗认知度不高

据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介绍,实地调查的15所学校中,其中有1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9所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3所非遗进校园一般学校,2所未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学校。

所调查学校遍及上海市10个区,既有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学校,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学校,同时还有未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学校,作为调研的对比参照。

报告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对“非遗”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对非遗的具体内容,中小学生们的理解却参差不一。

对于非遗项目的鉴定,学生们的选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沪语69.69%、捏面人66.41%、评弹55.38%、端午节45.04%、永青假发制作技艺44.13%、中国菜28.91%、南京大屠杀24.51%、《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15.92%、大熊猫15.57%、大运河14.25%。

从他们的选择中可看出,一部分学生能从所列内容中判断出哪些是非遗,哪些不是。而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对什么是非遗这一基本概念都还未弄明白,错误地将不是非遗的选项选上,如大熊猫、《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且选择这两项的学生不在少数,说明学生对非遗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清楚。又如,南京大屠杀属于“记忆性”非遗,大运河属于“历史空间性”非遗,但选择的学生比预期要低得多。

因此,课题组负责人陆建非教授建议,在年轻一代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非遗,并能从具体项目中辨识非遗,不能将他们对非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定义和抽象概念上,更不能在没弄清楚某项非遗的来龙去脉前就开展相关传承活动,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传承效果。

中小学生最熟悉非遗项目为舞龙(狮)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学生对沪上非遗项目的熟识度,陆建非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特意选取上海市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项目,它们分别是江南丝竹、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沪剧、锣鼓书、徐行草编、打莲湘、顾绣、青浦田山歌、扁担戏、崇明山歌、上海灯彩、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中华盘艺)、漆艺、海派面塑、麦秆画、舞龙(狮)、皮影戏、海派剪纸、鲁庵印泥、丝网版画、崇明灶花。

课题组编制了问卷题目“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从选择结果来看,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如下图蓝色图例部分所示熟悉度)舞龙(狮)67.6%、皮影戏65.01%、沪剧54.61%,最不熟悉的三项依次是(如下图红色图例部分所示不熟悉度)打莲湘60.06%、顾绣52.3%、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50.07%。

课题组分析称,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非遗项目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它们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学生对这些项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其他多种途径认识它们,包括教材、影视剧、课外读物等。

为此,课题组认为,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协同推进,不是某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最不熟悉的三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只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人所知。这类小众性项目,需要未来向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它们,使它们不再小众,同“国粹”一样成为域外者也熟知的中国优秀文化代表。

课题组编制的问卷题选择比重。

上海目前仅16%学校开展非遗项目传承教学

课题组认为,上海目前只有16%的学校开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在整体数量上并不能说明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已普及。

同时,即使是开展非遗传承的学校,受限于各种因素,只能开展几项非遗内容,导致学生们对非遗的认识太浅,只知道学校的项目是非遗,而面对数百项非遗项目,他们知之甚少,无法全面地了解非遗。

课题组表示,目前,上海立足本市实际,出台了相关法规、文件,它们为上海中小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

然而,作为一项漫长而持续的事业,如何有效落实并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如何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将传承与保护内化为成熟而又自觉的行动等等,这是需要思考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