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评高考眼镜门事件:“按规定办”不排斥“刚柔并济”

石朗渡/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2016-06-16 19:0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作弊入刑”之后的第一次高考,堪称“史上最严”,各种措施也得到各方理解支持。然而,安徽一位考生因“近视眼镜可疑”在考场过程中被监考老师收走眼镜的遭遇,却引来舆论质疑。近日,当地教体局有了调查回应:双方都没过错。“没错”是没错,但家长担心考生因眼镜而影响作答质量,责任谁来背?一副眼镜的背后,透视着大家对“按规矩办”的不同理解,更折射出人们的文明期待。

对国人来说,高考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任何一点有关高考公平的细节,都会引发极大关注。为了严肃纪律、捍卫秩序、维护公平,对付花样百出、高科技化的作弊手段,反作弊措施也在不断升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赢得了公众的支持,也总能被点赞。

但这次,老师“没错”,舆论之所以还有微词质疑,就在于:纪律的刚性是不是一定要排斥操作者的柔性?根据网易投票,在“监考老师怀疑眼镜可疑,收走鉴定无可厚非”与“考生近视400多度,收走影响太大”这两个选项中,53000多人里有51923人选择了后者。舆论一边倒,并非感性地同情。记得前几天,新闻报道烟台一考生高考最后一场迟到一分钟被拒之门外。不少网友就有类似“同情并非就可以豁免”的留言。但是,同样是“按规矩办”,为何大家反应有所不同?

一来,这场考试已经进行一次探测检查,两次结果不一致,是否探测器有问题?二来,同一个考场两位考生眼镜“暗藏玄机”本是小概率事件,监考官可以合理怀疑但不能丢失应有的审慎;而更重要的是,在不确定且考后查验证实仍可记零分的情况下,是否要“当即、立刻、马上”处理?监考官的确要为考场的“岔子”负责,但从最终结果来看,一旦“都无过错”却无人可追责,双方在维护考场秩序的成本承担上并不对等。所以,这样的处理方式,机械有余柔性不足。

从规定上的严明到执行上的严防,是一种进步,不存在是非之惑,但选择何时介入、何种方法,却还是有高下之分。“选A固然没错,但选B更好”,利弊权衡的选择题如何判断,既体现工作方法,更体现人性关怀。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小学课本上的《老张卖糖果》一文,柜员张秉贵卖东西有一套,娃娃还没等称糖就哭闹着要吃,怎么办?先给他一颗,称完从称盘里取回一颗就行。这样的工作方法,历久弥新,没有人会说这是“放水”,更不会说这是纵容作弊。

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必然更细腻。以考生为本,考场在严肃中不妨更有同情的理解;以人为本,全社会同样需要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期待,未必总有人时刻在高喊;但如果给予了关注与回应,总能赢得掌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