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丨撒手锏亮相央视,东风-21D反航母的神话与现实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6-06-17 12:3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CCTV-7军事频道中公开的一款战术导弹的训练情况。  视频截图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6月14日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6月11日在CCTV-7军事频道节目中公开了一款战术导弹的训练情况,镜头中的导弹就是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韩媒指出,这是中国官方媒体首次公开“东风”-21D接近实战部署状态的画面,并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回应美军最近在中国南海部署2个航母战斗群”的计划。

自从“东风”-21D与“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被外媒炒作以来,用弹道导弹攻击航母就一直在神话与现实之间徘徊——部分国外军事专家曾广泛质疑用弹道导弹打击上千公里外不断机动的航母的技术可行性。在中国已经证实两款反舰弹道导弹确实存在的情况下,需要讨论的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了——反舰弹道导弹的实际战术价值也许更应被关注。

外媒绘制的中国“东风”-21D导弹射程图。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陆地打击大洋深处的航空母舰的技术,无疑是掌握海洋霸权国家的噩梦。在现有武器技术中,只有弹道导弹能够满足此要求——弹道导弹射程远,且具备天然的突防优势:它的末端攻击速度可以达到10马赫以上,而且接近垂直的弹道也让过去主要针对掠海反舰导弹的航母防空网难以应对。难怪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形容它是“颠覆海战规则的武器”。

目前,反舰弹道导弹的技术难题主要集中于三个环节:发现目标、锁定目标、命中目标。其中,苏联海军在上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的MKRC Legenda海洋卫星监控系统基本解决了如何发现目标的问题,并给后来者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现成的模式。下文将主要讨论如何锁定并击中目标。

传统的弹道导弹按自由抛物体弹道飞行,只能打击固定目标。在无控制的情况下,火箭发动机关机时或主动引导段终结时的导弹速度和飞行倾角基本上就决定了导弹落点。除非航空母舰在落点处“等待”,否则极难被弹道导弹击中。因此,为了让弹道导弹攻击上千公里外坐标不断变化的航母,就必须采用末制导技术来“追歼”机动中的航母。

现代反舰巡航导弹基本均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其优点是弹上雷达可以在目标进入搜索范围后独立发现目标,随后锁定并自主攻击。整个攻击末段不需要第三方传感器再提供目标的精确坐标,因此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使用弹性。

反舰弹道导弹也可以采用类似技术。导弹先通过惯性制导飞向目标大致方位,目标进入弹上雷达搜索范围后的锁定-命中模式与反舰巡航导弹并无二致。只不过与巡航导弹一般的掠海水平攻击弹道相比,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弹道与海面的夹角要大得多,速度也快得多。

受导弹本身体积、供电能量和携载性能所限,弹道导弹不可能安装太大太重的高功率末制导雷达,弹载小型主动雷达的作用距离一般不会超过60公里。也就是说,反舰弹道导弹能否飞至距航母60公里以内甚至更近区域,成为能否捕捉并攻击航母的关键。弹道导弹的飞行速度足够快,其在太空的中段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0马赫以上,美国超级核动力航母的巡航速度最快也只有30多节,弹道导弹理论上完全来得及在航母驶出60公里主动雷达搜索范围前进入目标上空。

然而,实际作战却未必如此理想化,毕竟从侦察系统发现目标到指挥机构进行作战决策需要时间;从受领任务,到发射单元进入阵地需要时间;从发射单元进入阵地到实施导弹发射也需要时间。这些时间累积起来很可能比导弹从发射到飞抵目标区的时间长得多。

因此,为了尽可能修正因航母坐标的不断变化而带来的误差,反舰弹道导弹必须具备中段弹道修正能力,且这种能力不是类似于美国“侏儒”、俄罗斯“白杨”M那种按初始制导方案实施的机动,而是在飞行中随机修正弹道。

导弹在太空中飞行,只需很小的力矩就可使其姿态发生较大变化,使用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或冷气喷管完全可对弹道做精确控制。太空中段飞行的反舰弹道导弹可以通过数据链接收其他传感器持续提供的航母坐标变化数据,及时修正弹道,从而保障导弹准确飞入距航母60公里内空域。

对于巡航导弹来说,在弹上主动雷达锁定目标后,接下来的攻击就很简单了。导弹将依靠气动控制舵面或推力矢量发动机调整方向,直至命中目标。弹道导弹却要复杂得多。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很大,其再入初段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0马赫左右。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受到巨大的气动阻力,弹头速度迅速减慢,此时导弹的纵向过载可达数十个G,而且弹体雷达捕获目标后,导弹还要进行横向机动,其横向过载甚至比纵向过载还要大。

这么大的机动过载,仅依靠气动舵面是很难在极短时间内满足机动幅度和精度要求的。此外,由于速度太快,一旦出现弹道修正错误,根本就不会再有校正的机会。

因此,反舰弹道导弹在如何“击中目标”的环节需要更精密、反应更迅速、精度更高的飞行控制系统。同时,除气动舵面外,反舰弹道导弹很可能还需要安装微型推力矢量发动机。弹头强度也必须做针对性强化,以免在超高的机动过载与气动摩擦热量压迫下解体。

无法拦截的神话

用弹道导弹打航母不算是什么新鲜概念,冷战时期苏联就对相关技术做过长期研究。其采用反辐射末端制导技术的R-27K反舰弹道导弹到1974年时已经接近形成战斗力,但最终由于一些非技术因素未能正式服役。R-27K不仅初步解决了“发现目标、锁定目标、击中目标”三大难题,而且还可以直接从潜艇上发射,其技术路径无疑为后来者规划好了蓝图。

因此,从苏联实践来看,反舰弹道导弹的技术难度其实没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大。也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实际的战术价值却往往被夸大了:如果在弹体上安装末制导雷达,就必须降低突防速度——高速下落的导弹进入大气层后会形成可以屏蔽电磁信号的等离子区(俗称“黑障”);另外,导弹在攻击末段必须实施横向机动才能精准飞向目标,这也会缩小攻击弹道与海平面的角度。如此一来,弹道导弹特殊的突防优势就被严重削弱了。

即使抛开技术问题不谈,在21世纪的今天,航母战斗群也绝非在弹道导弹攻击面前只能坐以待毙。美军的海基反导系统本身就具备中段和末段反弹道导弹能力。

长期以来,各界关于“标准”-3反导系统的讨论均集中于战区反导领域,却很少提及航母战斗群也可以用该导弹拦截敌方的反舰弹道导弹。实际上,“标准”-3可拦截目标的类型正好涵盖了3000公里射程内的反舰弹道导弹。由于是中段拦截系统,反舰弹道导弹在再入阶段可能采取的特殊变轨突防方式对“标准”-3完全不起作用,因为反舰弹道导弹在太空飞行中段虽然也可能采取简单的弹道修正措施,但这些措施并非是出于躲避拦截的考虑,只是为了更精准地飞向目标。

如果仅从理论上分析,“标准”-3完全有能力对现有的反舰弹道导弹实施拦截。

从海上到太空的矛与盾

对于攻击方来讲,“标准”-3的出现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是否还有必要投入重金发展反舰弹道导弹。本来弹道导弹的超高速攻顶式弹道正好针对航母战斗群的罩门,现在这个罩门已经被填补。如果还希望用弹道导弹击沉航母,攻击方势必需要在狭窄的攻击窗口内发射大量的反舰弹道导弹,采取饱和打击方式才可能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标准”-3并非只有太空中的一道防线,从美军的相关试验中我们看到,该导弹还可以在大气层内实施第二次拦截,这等于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抗饱和打击能力。

一般来说,攻击方最直接的对策是提高攻击密度,进一步饱和航母战斗群的反导火力通道。然而反舰弹道导弹不是巡航导弹,专门研制并大量生产一款新型反舰弹道导弹的成本将是难以承受的。因此,这种武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许是将更多老式的普通战术弹道导弹改装成反舰型。如果情报与火控系统能够给予充分保障,大量发射这类改装型低成本反舰弹道导弹既不会带来人员损失,又充分利用了剩余资源,还以高性价比的方式提高了对手的抗饱和门槛。

同时,由于“标准”-3严重依赖天基侦察系统所提供的早期预警情报,这就给攻击方提供了另外一种间接反航母手段。俄罗斯在冷战时期就已具备反卫能力,中国也于近年进行过反卫试验。而美军的STSS导弹预警与跟踪卫星都是低轨小型卫星,攻击难度相对较低。如果先射瞎“标准”-3的太空天眼,后续对航母战斗群的弹道导弹攻击自然事半功倍。

但反过来说,“标准”-3本身也具备较强的低轨反卫能力,攻击方要在上千公里外锁定航空母舰,同样需要天基侦察系统帮忙。如果“标准”-3先摧毁了攻击方的海洋卫星监控系统,反舰弹道导弹也等于基本丧失了攻击能力。

换言之,制天权的争夺将成为未来反航母作战的关键环节。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王宏亮为澎湃防务开设的个人专栏,力求在兼顾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时,在前瞻性、敏锐度上更上一层楼,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