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退欧”公投考验英国凝聚力:民众会支持卡梅伦的选择吗

黄以天/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16-06-21 14:25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英国首相卡梅伦呼吁留在欧盟。

英国即将在6月23日举行是否退出欧盟的公投。近期英国“留欧”还是“退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 、法国等主要国家的现任领导人公开反对英国退出欧盟,而捷克则表示如果英国“退欧”,捷克也将考虑退出的可能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英国“退欧”的后果评估为负面。国际金融市场更是直接以下跌的英镑表达了忧虑。在英国国内,民意调查则显示支持“留欧”和“退欧”的民众比例仍然处于胶着状态。截至笔者成稿之时(6月17日凌晨),公投的前景似乎并不明朗。

英国与欧盟的“恩怨”由来已久,远非寥寥数语能够道清。尽管如此,对于近期“退欧”风波中的种种纠葛争吵,仍有两条互相关联的线索可供直接观察与切入,也是媒体报道关注的重点。一是“留欧”与“退欧”的各项损益比较与估算。英国与欧盟在移民、金融等政策上存在重大分歧,在对欧盟的财政贡献比例上也与一些其他欧盟国家意见相左,但英国又受益于与欧洲大陆紧密的经济联系,比如市场准入上的便利。另一条线索是现任首相卡梅伦如何兑现竞选时的承诺、以及这一竞选承诺所反映的英国社会的撕裂。近些年来,英国经济总体上增长乏力,工业陷入衰退,中下阶层更是直接受到外来移民的直接冲击,有利于产业、资本跨国布局和劳动力跨国流动的欧洲一体化甚至全球化进程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就这些矛盾本身而言,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所提出的经济一体化、主权国家和大众政治之间的全球化“三元悖论”(impossible trinity)能提供相当有力的解释:若由主权国家推动经济一体化,则难以获得大众政治的支持与认同;而若由大众政治直接影响主权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决策,则经济一体化程度将非常有限(注释1)。换言之,当前的全球化或经济一体化模式对发达国家中产及以下阶层利益的损害是本质原因;而对于英国,移民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以及难民等问题则是火上浇油。

然而,“退欧”是否就能让英国解决,或者至少实质性地缓和矛盾?要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理解欧盟对于英国的利益所在。如果认为英国领导人仅仅在盯着“退欧”或“留欧”在短期内的直接经济后果,显然会低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决策者的智慧。考虑财政、移民等具体领域的利益只是一个平面化的视角,全球格局和英国在其中的战略利益才是英国政府制定对欧盟立场的出发点——利益有纵深,具体政策领域的利益根植于战略利益之上,并从属于战略利益。

“离岸平衡”——即防止欧洲大陆一家独大或者实质统一,是英国针对欧洲大陆一以贯之的大战略。作为岛国,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与法国、德国相比具有天然的劣势,人口规模、经济和科技实力等因素也决定了英国无力主导欧洲。相应地,既保持一定的参与但又不完全卷入的若即若离,是英国对于参与欧盟事务一直采取的立场。一方面,通过欧盟机制参与欧洲事务对于制衡法、德并维持和扩展英国的影响力非常有利。同时,不加入欧元区、并且采取与美国联系密切的防务政策等,让英国在与法、德等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竞争时保持了较高的自由度。

从全球格局来看,英国所选择的“离岸平衡手”的角色增加了其与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和中国——博弈的筹码。防止在欧亚大陆“世界岛”的边缘出现能挑战其霸权的大国,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既定目标。英国参与欧盟事务的策略使得美国能够倚重英国从而影响欧洲大陆。尽管随着中东欧地区的“新欧洲”国家加入欧盟和北约,美国有了更多影响欧洲政治与安全的渠道,但英国的重要地位仍无可取代。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英国的角色对于美国同样吃重。从英国的角度来看,维持英国在欧盟内的存在有助于提升其在美国面前的分量。特别是在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英国的加入使美国未能获得其最重要盟友的支持而陷入尴尬境地之后,如果“退欧”将会进一步严重影响英国对美国的战略价值。

中国也是英国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考量。从加入亚投行到争取在人民币国际结算和交易中的地位,深化同中国的合作已成为英国明面上的战略。英国作为第一个全球性霸权的国际影响力、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毋庸置疑对中国有强烈的吸引力。然而“鸡蛋不会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中国来说,英国虽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并非完全不可替代。例如,法兰克福也能够成为人民币在欧洲的一个离岸中心;中国与法国也能在非洲广泛地开展合作。对英国来说,通过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影响欧盟决策而增加与中国博弈的筹码,是省力且可行的选择——毕竟在中国的多边外交中,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国就曾发挥这样的作用:2013年中欧关于光伏产品的争议中,德国就曾坚决反对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并影响到欧盟的立场,从欧盟内部为中欧在该问题上妥协打开通道。如果“退欧”,英国就无法在欧盟内部直接提供中国所需要的支持,其对中国的战略价值也将大打折扣。这一撬动欧盟的“杠杆”原理同样适用于英国与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交往。

在战略层面,“退欧”将全面影响英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议价能力——而这种议价能力是英国参与全球竞争,在欧盟和其他地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支撑。随“退欧”而来的,是英国将处在更封闭的环境和更狭小的国际空间中,从长远来看解决经济衰退、阶层分化等问题的能力也将被削弱。英国自二战以来所采取的战略充分说明这是一个善于“借力”的国家。公投是竞选、回应民意以及在欧盟内部争取更多利益的策略,但面对浩浩汤汤的全球化大势,“躲进小楼成一统”不会是英国战略家的选择。卡梅伦首相心急火燎的呼吁和警告就是最好的注脚。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大利害关系的存在并不一定能阻挡一些英国民众产生“退欧”的想法,或者卡梅伦首相的竞争对手趁其履行竞选承诺而“就汤下面”。理解战略利益与分析具体的财政和移民政策得失不同,虽然宫廷政治与密室政治已不再流行,但国家之间涉及全球格局的博弈和利益交换往往处在机密状态,相关的矛盾、斗争及其与个体利益的关系也难以向民众具体解释清楚。比如,难以想象卡梅伦首相广泛向英国民众解释何为英国在国际政治中常用的“离岸平衡”、“议题联系”等策略。从卡梅伦首相所在的保守党的行动来看,算经济账应该被认为更有说服力。但关于“退欧”和“留欧”的经济损益众说纷纭,只算经济账能否有效影响英国民众的态度,存在很大的疑问。

这也是为何本文要以英国凝聚力受到考验为题:在战略上利害关系明确但不能和盘托出的背景下,英国民众能否选择相信和支持其政府的立场?笔者认为公投的结果将支持“留欧”。虽然与卡梅伦首相同属保守党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感慨,“人们偶尔与真理相遇,只是通常视而不见”(注释2),但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的结果应该能为判断英国民众的抉择提供很好的参照 。看过电影《勇敢的心》的人可能知道,苏格兰与英格兰在历史上曾有过绵长的“恩怨”,至今在现实的利益分配上仍存在矛盾。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的道理全球通用,如果苏格兰与英格兰分家,双方的国际地位以及竞争力都将受到致命影响——这在全球竞争的时代显然是不可忍受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之前的一些民意调查曾让人觉得其独立似乎势不可挡,结果却峰回路转,苏格兰有惊无险地继续留在英国。

当然,苏格兰独立与“退欧”存在太多不同,但在根本上都关系到英国整体性的战略利益。“历史从不重复,但有着相同的韵律” 。(注释3)更何况经过此次“退欧”风波,英国所提出的一些条件已得到欧盟的妥协和满足。在事关英国前景的问题上,英国民众应该会再次选择相信和支持卡梅伦首相的选择。

注释:

1.Rodrik, Dani. 2011. 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W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2.丘吉尔原话是“Men occasionally stumble over the truth, but most of them pick themselves up and hurry off as if nothing ever happened”.

3.马克·吐温的原话是“History never repeats itself, but it rhymes”.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