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评论员:顾雏军案是民间投资政策的南门之木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
2016-06-23 18:5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今天(6月23日)有媒体报道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昨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上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出通知,要求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为此,国务院派出了9个督查组分赴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是针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

上述报道称,督查组发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最近一些年来,从政策层面讲,促进民间投资的措施已经不少,但实际效果不尽理想。早在十多年前,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其后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出台,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就此制定了42项配套实施细则,并且国务院也同样派出了督查组分赴各地检查“新36条”政策落实情况,督查组也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明确整改意见,“对于督查组提出的意见,各地表示将认真进行整改落实”。

不过,至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不容乐观的地步。有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增长额仅5.2%,比一季度下降0.5个百分点,不仅增速降低,而且低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也下降3.2个百分点。去年发布的民营企业蓝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倒闭10万多家民营企业;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平均寿命只有2.9年……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促进民间投资、推动民企发展的政策达不到预期目标?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是,一些与民间投资直接关联、与政策可信度直接关联的典型案件总是没有进展、迟迟没有结果的现实,是民间投资裹足不前、民企资本抽走外流的重要原因。这些案件中,顾雏军案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对于讲求实际的民企资本来说,纸面上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当然是利好消息,但其更要亲见一些资产安全案件的最终结果,并以此作为检验政策可否落实的证明。正是在此意义上,顾雏军案就是民间投资政策的南门之木,其结果是相关政策取信于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家的实际例证。

在许多情况下,制定、颁发乃至落实文件,其效果常常显示在一个案件上。民间投资和民企发展的后顾之忧,就是其在做大做强之后的资产安全有无保障。这也正是在顾案铸成之后的几年中,相关政策出台不少,但民间投资和民企发展起色难尽人意、难以到达政策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而对有关部门而言,此所谓南门之木,究竟是搬不动,还是不想搬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