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村支书丨26年村支书,为村里架起致富“仙桥”

澎湃新闻记者 杨一 王思琪 赵昀 张婧艳 陆林汉 蔡琳
2016-06-28 15:14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上海市崇明县竖新镇仙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管仕忠

年龄:58岁

任村支书时长:26年

简介:1958年10月生。1990年10月担任仙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荣获上海市建设城市先进工作者、2010年市农村村庄改造先进个人、2012年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带教老师、2014年最美崇明人等称号。

仙桥村概况:位于竖新镇北部,共有11个村民小组、745户家庭、1683人,区域面积2780亩,可耕地面积1765亩。现有83名中共党员、5个党小组。仙桥村连续两届荣获市文明村称号。

在崇明岛中北部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在长江入海口百米外有一个村庄,村民多以捕鱼为生,每天从一条港汊里蹚水过去出海。后来港汊上多了座石桥,渔民们将鱼虾在这石桥上放一放,便特别好卖,村庄因此得名“仙桥村”。

1990年,我32岁,当上了仙桥村的党支部书记。

当时,不说上海,就算在崇明,仙桥都是个贫困村。村里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拖拉机,上海市中心满大街跑的小轿车,这里看不到。

当然,有轿车也没法开,因为村里没条像样的公路。一下雨,上班或买菜的村民,得把自行车扛在肩头,踩着泥路走。

当时的仙桥村,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种田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人就把地租了出去,但租户往往种地不科学,甚至用有毒的农药,租金一年只有300至400元,村民收入不高。

我当时挺头疼的,村里经营模式分散,效益差,收成少。

2011年,国家出台了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政策,我觉得时机到了。

村委会决定,把土地集中,统一招商,相继引进了光明集团等优秀企业,还吸引了多家专业合作社、高校科研团队,发展水稻、水产、果蔬等复合型农业。

村民除了土地流转费每亩200元外,每年年底还能得到合作社的分红补贴,也可在合作社打工,这些加起来,每年能多几千元收入。

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土地流转”在崇明还是个新鲜玩意儿,老百姓担心把照顾了一辈子的土地交出去,万一找不到工作,只能靠为数不多的土地租金生活。

他们的犹豫很正常,我们只能逐家逐户给村民讲道理。

我们跟公司也谈得很清楚,合同必须注明一点,土地流转后,一定要用我们仙桥村村民。租金、分红、人工一样也不能少。

现在仙桥村的土地流转已经近4年了,仙桥村98%的土地都实现了流转,村民每年除获取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到合作社务工增收,全村村民年劳动收入62万余元;11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现在的仙桥村,已经和20年前大不一样了。当年的泥路早就没有了,村口大道铺上数百米长的沥青路面,路灯用的是清洁能源,太阳能板加风力发电。

土地集中之后,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水产养殖专家建起水产生态产业园,好几家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仙桥村实施一项“桃花村试验”。他们在地里种了菠菜、黄瓜、番茄、甜芦粟、迷迭香、向日葵、金盏菊等,为村里引来了不少外国人。原来要到上海市区才看得到的洋人,去年夏天就坐在稻田埂上兴高采烈地吃小龙虾、喝崇明老白酒,让仙桥村洋气了不少。

2009年左右,崇明开始建设新农村,如此势必要将一些村民的破旧房屋和超面积房屋拆掉。

当时工作开展并不是很顺利,我自己也清楚,房屋问题是个敏感问题,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我是村干部,需要以身作则,于是把自己家超面积的房子拆除。

当时,我老婆舍不得,她说,那间房子就是放点家具,放点粮食,也算不上是违章,也不影响人家。但是,自己不严格按照规定,怎么说服别人?

我家的房子拆了之后,很多村民都纷纷响应,同意将自家破旧或者超面积房屋拆除。

要当好一名村干部,就要想怎么为老百姓服务。我们的职责是要保一方平安,加上让一方老百姓得到幸福。

镜头之外

仙桥村村委会门口三十多米长的家训墙非常显眼,站在家训墙前,老管很热情地迎上来,他体形适中,头上已经露出几丝银发,皮肤晒得黑红,因为长时间不断说话嗓音变得沙哑,站在村民中间,几乎看不出他有“村官”的气质。

走进仙桥村,早已没有老管口中说的泥路,一条笔直的沥青马路,两侧是整齐的小洋房,放眼望去,10米高的白色风能发电路灯很显眼,除顶部三叶风力发电机外,每个路灯上方还有一块太阳能板。这里的农家乐搞得风生水起,在这个季节,还能见到外国人嘬着手指头,剥着小龙虾。

谈起这26年做村支书的日子,老管坦言,还是20年前好当官,那时,老百姓、领导的要求少,压力小,要处理事情少,现在村里的硬件设施需要改善,比如道路改建、河道改善计划,都会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那就必须一家家的去谈,否则工作基本无法开展。”

谈话间,老管反复提到村里的老龄化现象,现在村里老人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打工下田的村民中,60岁以上的人占到70%,问起老管有什么愿望,他的回答很简单,希望村民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希望孩子们能经常回家看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