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沃霍尔到弹幕鬼畜,录像艺术50年的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
2016-07-04 11:0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对于录像艺术而言,1965年是特别重要的一年,安迪·沃霍尔和白南准各自用录像的方式创作了一件作品。前者的作品《外与内》将镜头对准了他所钟爱的女孩伊迪·塞奇威克,屏幕上呈现的是女孩轻快交谈的多重影像,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丝网版画作品的特质;后者的《扣子偶发事件》则是艺术家本人将扣子不断解开扣上的记录,具有典型的激浪派风格。两件截然不同的作品,几乎在同时,揭开了录像艺术的序幕。

安迪·沃霍尔,外与内,1965,33分钟

白南准,扣子偶发事件,1965,2分钟

中央美院美术馆于7月2日至8月28日举办“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该展览分为互相呼应的两个部分:“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呈现过去50年对西方影像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由美国布罗德美术馆副馆长凯特琳·多尔蒂策展;“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重点梳理和回顾过去三十多年中具有代表性的华人活动影像艺术作品,该展览的策展人为董冰峰和王春辰。

录像技术曾经由电影电视工业主宰。二十世纪中叶,当个人也能以实惠而便携的方式操作录像设备时,它很快成为艺术家钟爱的创作工具,而今更是当代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乌雷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AAA-AAA,1978,12分57秒

在展览现场,和两件开山之作同处美术馆大厅的,是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经典作品《AAA-AAA》。二人面对面发出持久的呼喊,他们的脸孔越靠越近,声音也逐渐转变为尖叫。这件作品诞生于1978年,艺术家以这样的行为试探个人身体的极限,也探索两人关系的变化。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艺术和生活上皆为伴侣,他们搭档工作长达12年,直至1988年,二人从长城两端分别出发,在途中相遇,挥手作别。

由于录像设备记录的特性,很多录像艺术和行为、偶发、表演等艺术形式有紧密联系。但是它们超越了所记录的艺术形式本身的特性,对于观看做了重新的界定。

玛莎·罗斯勒,厨房符号学,1975,6分9秒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录像艺术的发展之中,女性艺术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品。玛莎·罗斯勒的《厨房符号学》(1975)也是一件重要作品。艺术家站在厨房内,根据字母顺序依次展示厨房用具,并且运用它们做出各种攻击性动作。通过这种呈现,艺术家试图质疑家庭范围内的性别角色和任务分配问题。

让-吕克·戈达尔和安-玛莉·米耶维勒,六乘二/传播面面观,1976,597分钟

录像艺术和电影同样联系紧密。展览中有一件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作品,这是他与电影制作人安-玛莉·米耶维勒合作完成的。这件名为《六乘二/传播面面观》的作品总共时长597分钟,分为6集,每集包括两段40至50分钟的影像。前半段是关于某个特定话题的视频,例如大众媒体、劳工、摄影或爱,后半段则是一段相关人士的采访。这个结构旨在探看理论知识与个人主观经验之间的联系。

哈伦·法罗基,工人离开工厂,1995,36分钟

哈伦·法罗基的《工人离开工厂》(1995)与1895年第一部公映的卢米埃尔电影同名。艺术家搜集了电影史上各种工人离开工厂的镜头,通过这种并置的呈现,希望引起人们对电影中边缘化的工人影像的关注。法罗基运用影像本身提醒世人影响背后所具有的政治性。

为了展现不同时期录像艺术的相互联系,策展人特意邀请几位年轻的录像艺术家选择一件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作品并置展览。戈达尔、比尔·维奥拉等前辈艺术家被选中参展,而来自安哥拉的艺术家纳斯迪奥·莫斯基多选择了BBC纪录片《海洋巨人》中关于鲸鱼的片段。

BBC纪录片《海洋巨人》片段

“录像艺术”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也有二十余年,而在邻近的台湾、香港这样较早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地区,则发展更早。华人世界里的“录像艺术”,虽传承自西方,但并非对其既有的历史、美学、文化内涵进行简单模仿,而是将实践带入特有的文化语境、密切关注现实,并且积极又策略地介入对社会问题的讨论。

张培力1988年的作品《30×30》被视为中国录像艺术的开山之作。在120分钟的影像中,艺术家将一块方形的玻璃摔碎,再用胶水粘合,再次摔碎,如此往复。本次展出的是另一件他早期带有“沉闷美学”的作品《水——辞海标准版》(1991)。艺术家邀请中央电视台女播音员邢质斌以标准语速朗读《辞海》中以“水”字开头的条目,看似严谨的制作,却弥漫着一股荒诞的气息。

张培力,水——辞海标准版,1991,9分35秒

宋东,关注<——>监视,1995

宋东的作品《关注<——>监视》(1995)探讨了镜头本身的权力问题。艺术家将镜头对准一个监视器,他可以出现于监视器的内外,当艺术家的身影出现在监视器之内时,他仿佛发现了探头一般,手持相机对准它拍摄。

林科,鲁滨逊漂流记,2011,56秒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不少录像作品也具有典型的网络特性。1984年出生的艺术家林科创作了一件名为《鲁滨逊漂流记》(2011)的视频,这件十分标题党的作品,其实是艺术家伴随着海浪的声音,在一幅岛屿为桌面的背景前,拖动一个名叫“鲁滨逊”的文件夹。他将之上传到优酷,却因为遭到太多人吐槽,长期保持在搜索榜前列。

苗颖,健康的畏惧,2015

苗颖的作品《健康的畏惧》(2015)融合了成龙甩头的“duang”表情、红极一时的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哔哩哔哩网站弹幕、鬼畜等各种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是通过网络浏览器播放的,由于不同地区的网络环境并不相同,所以,它在让人体验网络狂欢的同时,亦能意识到所谓网络世界也并非天下大同的乌托邦。

本次展览还特设一个单元,呈现“香港录像艺术”。通过1989年至2014年的一系列香港艺术家创作的动态影像,展现历史变迁之中更多面的香港形象。

文晶莹,慧慧,2011,8分5秒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