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IWEP国际经贸评论|中美BIT谈判何时破局

苏庆义/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6-07-06 13:0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刚刚过去的6月份,第25轮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双方交换新一轮负面清单改进出价。自2008年始,中美BIT谈判已走过8年的岁月。这一谈判被双方寄予厚望,确实也取得相当不错的进展,甚至曾被认为能在奥巴马任期内结束谈判,但事实上并非顺风顺水,仍充满不确定性。

中美BIT谈判作为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被双方寄予厚望。双方领导人均明确表达了希望尽早结束谈判的愿望。去年9月份,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两国领导人“重申达成一项高水平投资协定的谈判是两国之间最重要的经济事项”,并同意加快工作节奏。今年6月份,习近平主席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讲到,要全力争取早日达成互利共赢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去年4月份,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弗罗曼表示,中美可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任期内完成BIT谈判。 今年3月份,中国商务部前任部长陈德铭认为中美BIT谈判“应该快到终点”。中美不同研究机构的学者也都希望双方尽快结束谈判。中美商界的期待更加强烈,毕竟这一协定的签署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去年9月份,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第七轮对话呼吁中美在2015年内完成谈判。当然,现在看起来太着急了些。

双方对BIT谈判的期待得自其将带来互惠互利的结果。对于中国而言,近些年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但对美投资往往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美方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往往没有明确的依据,相当于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面临较高壁垒。如果能在BIT谈判中解决这些问题,无疑让中国企业能更容易地进入美国市场,从而取得投资收益。BIT谈判还能倒逼中国开放服务业,让中国利用外资促进自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助力转型升级。此外,BIT谈判还让中国踏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一步,为中国参与制定未来的国际投资规则打下坚实基础。对于美国而言,最大的实惠无疑是打开中国服务业市场的大门。美国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服务业市场规模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BIT谈判能大幅减少中国服务业对美资的限制,为美国企业来华投资创造优越的条件,从而助力美国企业和经济。中美BIT谈判成功还有助于美国完善其主导全球经济治理的拼图,使得美国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协定外,增加投资协定这一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是,BIT谈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谈判开始五年后,也就是2013年,双方才确定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模式展开谈判。去年6月份,双方才第一次交换各自的出价。当年的9月份,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双方又提交了新的出价。之后出现波折,双方并没有按预期的时间在今年讨论新的出价,各自出现不满情绪。由此,各界对中美BIT谈判出现悲观情绪。如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项目负责人Sean Miner认为,尽管BIT达成是必然的结果,但是在美国大选年,并不会有结果。前几日,笔者和同事在会见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时,还听到这位工作人员讲BIT谈判进入睡眠模式(sleeping)。总之,BIT谈判仍存在较大的变数。

究其原因,彼此的要价仍高于自身能做出的让步。美方希望中方的负面清单能尽可能短,中方则希望美方的负面清单能尽可能明确。由于中国服务业开放程度并不高,“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模式又是新近接受的事物,为了防控风险、渐进开放,中国自然不希望大刀阔斧、一步到位地开放服务业市场。但是美国希望能尽可能减少在中国投资的限制,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即希望中方能缩短负面清单上限制的产业、领域。

对于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美方往往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审查,而且审查带来的投资损失由企业自己承担,让中国企业面临较强的投资障碍。这主要还是由于美国惧怕中国的国有企业,警惕性过高,以至于对中国的部分私有企业,也怀疑其有“国有背景”。美国对国有企业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担心过度则没有道理。表现在美国的负面清单上,美方希望尽可能模糊地表述相关限制,从而能更充分地利用自身的法律法规来限制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为了获得更清晰地表述,美国的负面清单自然会相应延长些。由此也可以看出,本质上,负面清单长短并不是主要的,其内涵在于是否确实降低了投资壁垒,谈判的焦点在于对方在投资壁垒降低的幅度上是否满足了自身的期待。

中美BIT谈判要破局,关键看双方的魄力。BIT谈判已历时8年,基本达到协定谈判平均要花费的时间,确实也到了收获的时节。而且,如果不能在今年完成谈判,美国新总统上任后,谈判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为此,在谈判焦灼的状态下,双方需要拿出足够的魄力完成谈判。

对于中国而言,为缩短负面清单,应该尽快完善国内法律法规,为风险风控做好准备,加快自贸试验区开放服务业探索步伐,并寻找新的试验模式。对于美国而言,应该更多依据经济原因来看待中国企业的背景,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中国也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打消美国相应的疑虑。在此基础上,双方做出适当的让步,犹如当年中美就中国入世谈判那样,尽早达成协议。根据当年的经验,实际上,主要还是取决于双方的意愿是否强烈。

许多人将中美BIT谈判比作中国的二次入世,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大可不必担心开放带来的问题,反而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对于美国而言,当年希望中国因入世开放市场,但是并没有利用好中国开放带来的机遇,自认为自己获得的福利有限。

希望这次中美BIT谈判能给中国带来好运,同时,美国也能利用好中国开放带来的机遇,中美双方真正做到互利共赢。写到此处,笔者依然无法就中美BIT谈判何时破局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今年是否破局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谈判能在不远的将来完成,并能给双方都带来好处。如果说中美BIT谈判进入睡眠模式,那笔者希望不要睡得太久,会很快醒来,并看见初升的太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