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仰韶文化发现地,看到中国考古百年的筚路蓝缕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2021-10-17 20:1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100年前,渑池县仰韶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成了仰韶文化发现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100年后,一座占地约2800亩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在世人眼前。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10月17日在三门峡市举办,仰韶村也再次汇聚世人目光。

澎湃新闻获悉,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贺信。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已被初步揭示,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最长达两千余年,大体可分为初、早、中、晚四个发展阶段,在其广阔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称为文化,是一支巨大的文化丛体或文化系统,内涵极其丰富。

1921年10月,安特生镜头下的仰韶村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村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图

仰韶百年考古:反映考古与中国的整体历史命运紧密相连

在中国考古史上赫赫大名的仰韶村乍看就是一个黄河边的普通村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三面环水,村外,韶山葱茏。

村口的一个普通小院里,至今仍保留着一口老窑洞。1921年10至12月,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政府矿政顾问、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研究员、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考察时就借住在这里,他的中国考古学者袁复礼等在这里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按照考古学惯例,把首先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的名称,故名“仰韶文化”

澎湃新闻记者当天仰韶村看到,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一些考古信息已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得到呈现,而在仰韶村,参与百年前仰韶考古的安特生与袁复礼的旧居也得到较好的保护,并进行了初步展陈。

此后,中国考古学家经过一个世纪的辛勤劳作,开展许多次大范围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显影响的遗址发现数以千计,其分布以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文化影响远达青海、湖北、河北和内蒙古边缘地区。

安特生、袁复礼在仰韶村的旧居  澎湃新闻 图

1921年,安特生(左2 )和袁复礼(左1)等在仰韶村一起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

对于仰韶村遗址的意义,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对澎湃新闻介绍,仰韶村遗址的百年考古历程反映着中国考古与中国的整体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的1921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30年后,新中国初建的1951年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再30年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至1981年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又40年后,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又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正进行着第四次考古发掘。四次考古发掘的时间节点与中国历史发展重大阶段时间节点同步,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展现了中国考古学前进的步伐。第一次考古发掘拉开了考古探索中华远古文明的序幕,但没有区分出遗址内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第二次考古发掘初步确认了遗址具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因素。第三次考古发掘确认遗址存在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第四次考古发掘是配合当地农村建设而开展。”

1921年10月,安特生镜头下的仰韶村

“‘中国文化西来说’曾深深刺痛了当时的很多中国学者,也更激发出他们通过考古资料重建古史的热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对新华社说,“中国上古有什么样的人文和政治景观,中国文化的源头到底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成为国人热切期盼解决的问题。”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国家博物馆藏

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

“百年考古,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一系列重要遗址,建立了考古学分期标尺,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在接受采访时说,“以考古发现为基础,通过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中国考古学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据的更为可信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而从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百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栉风沐雨与不懈努力,一大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从周口店遗址到良渚遗址、上海的青浦崧泽遗址,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秦始皇陵、汉海昏侯墓……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

“修国史,写续篇”,从李济、梁思永到夏鼐、苏秉琦,几代考古人秉承初心、筚路蓝缕,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的展品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图

仰韶文化博物馆陈列   澎湃新闻   图

推动考古成果转化,见证最早“华人”

在今天上午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此次专门发来贺信,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充分认识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在展现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灿烂成就、世界贡献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要加大考古发掘工作力度,强化考古成果研究阐释,推动考古成果利用,扎实推进新时代考古工作。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考古学学科建设,建好用好人才队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切实为考古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      图:卢旭  国家文物局

地处河南三门峡市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的重要场馆,当天,这一博物馆开始面对来自中国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三门峡庙底沟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文化。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新建成开放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基本陈展《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花开“二字,缘自庙底沟出土的彩陶彩陶图案中特有的花瓣纹,知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花卉纹是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并称之为“华山玫瑰”。在古代“花”和“华”同音,所以以华山为中心的庙底沟遗址周边的“花”人群体,就是最早华人的由来。

庙底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因素——彩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辐射,东到海滨、西达甘青、南抵江汉、北越河套的广大地区,这种传播,实则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可。在这种前提下,逐渐以核心区辐射周边区,再从周边区扩散到边缘区等更大地区,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面貌极为相似的局面,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进一步成为稳定的同盟体。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展厅里,慢下脚步,一件件看下去,不只是一声叹息。也许一个时代的潮流、爱好和审美在变,但内核的精神性仍一脉相承。绘彩写韵、丹青不渝,先民们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给我们留下恒久的心灵印迹和创造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现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考古学者重要的是要做好本遗址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工作,让民众来了解遗址的价值。在考古大会期间对外开放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庙底沟仰韶博物馆,与仰韶所在的这片考古圣地是比较匹配的,“这些历史文物都是我们远古时期的祖先创造出来的,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观看这样的一个展览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王巍对澎湃新闻说。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