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6高考状元调查③:状元≠刷题机器,各有爱好还挺专业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实习生 赵怡然
2016-07-21 07:56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高考状元就一定是“学霸”、“考试机器”、“书呆子”吗?

恰恰相反,很多高考状元不仅成绩优异,课外的兴趣爱好也一样都不少,有些爱好甚至能达到专业的水平。

2016年高考成绩发布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省级高考状元发去一份特制的“状元问卷调查”,试图展示他们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为教育改革和广大家长学生提供参考。

在收回的36名高考状元的有效问卷中,谈及“每周给兴趣爱好支配时间多长”,有52.78%的状元选择了2-6小时。

这2-6小时状元们都在做什么?澎湃新闻记者对36名状元进行了回访,发现他们爱好各异,但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阅读运动,高考状元绝不是只会刷题的学习机器。

状元最爱第四名:棋

弈虽小术,亦可陶冶性情。

甘肃理科状元胡明源从小看着父亲下棋长大,深受父亲影响的他7岁就开始学下围棋,除了学习,就是沉浸在围棋的“黑白世界”里,“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参加围棋业余组四段升五段的比赛了。”

“围棋和数学有一定相通的地方,讲究‘算’,都有逻辑和计算的成分在里面,不仅很有趣,对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或许得益于围棋对思考能力的锻炼,在学围棋之余,胡明源的成绩也节节高升。

2016年高考,胡明源成功考入了理想的北京大学,“已经听说了北大有围棋社,开学后我是一定要参加的。”胡明源说,围棋已经成为了他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还想在大学期间多参加一些围棋比赛。”

相比胡明源,辽宁省文科状元刘雨桐更钟爱国际象棋,而她迈入国际象棋之路的时间比胡明源更早,“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学国际象棋了,当时觉得棋子很好玩。”起步早的刘雨桐小小年纪就曾拿过三次国际象棋锦标赛的冠军。

虽然围棋与国际象棋思路不同,但刘雨桐同样认为,下棋对锻炼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下国际象棋需要举一反三的思考和准确的推理判断。还得学习很多棋路、要记要背很多东西,我觉得首先就很锻炼记忆力。”

状元最爱第三名:绘画、书法

绘画、书法,都是修身养性的绝佳爱好。在2016高考状元调查问卷中,问及“对你而言,取得好成绩最大原因是什么?”有80.56%的状元选择了“心态稳定”。

而稳定的心态,离不开从小到大长久的锻炼。

“画画能让我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我也特别享受这种沉浸其中做自己喜欢事情的状态。”辽宁省文科状元刘雨桐课外除了下国际象棋,还特别喜欢绘画。

从小学开始学习素描的她,虽然没有参加过绘画比赛,但她画的素描石膏像非常专业,她自己也很享受绘画的过程,“从一张白纸到一个人,这个过程真的很有趣。”

北京理科状元周展平也是从小就热衷于画画。

“小时候爸妈怕画画的兴趣班会限制我的思维,给我买了很多书在家教我学画画。”画风没有经过刻板训练的周展平,从素描到钢笔画,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都是无拘无束,自由而有灵性。

“就是什么都不为,简单地想去画,没有目的,纯粹地为了画而画。”周展平说,长久专注于画画的经历,让她能在学习的时候更加专注和投入。

相比于画画,书法也是“静以修身”的好方法。

“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报过辅导班,唯一报过的就是书法班,练写字,喜欢得不得了。”山西省文科状元周仕达就是一个典型的“书法迷”。

而广东省文科状元李庆泓四岁开始练毛笔字,在她看来:“毛笔真是一种非常迷人的艺术”。学习之余热衷于练毛笔的他,还曾获得中国美院九级证书。

同样喜欢书法的,还有安徽省理科状元孙勇,他对书法的喜爱始于小学三年级,将书法作为兴趣爱好的他从未考过级,却多次荣获市书法比赛的一等奖。

绘画、书法,一个需要静下心来练习,一个需要长时间的临摹。这些兴趣爱好逐渐让他们养成了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稳定心态,自然,在面对考场的风云变幻时,也能平心、耐心地逐步解决。

状元最爱第二名:运动

高考状元们平时除了学习还喜欢做什么?在“2016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中,有55.56%的状元选择了“运动”,其中也不乏“女状元”。

“学霸,学校有很多位,但女学霸,还喜欢踢足球的,全校就这一位。”上海市理科状元李翰飞就是这个既成绩优异,又热爱足球的“女学霸”,提到她,班主任也是赞不绝口。

李翰飞从初中开始就喜欢和学校里的男生一起踢足球,常常踢后卫和守门员,进入复旦附中后,尽管学习压力变大,但课余李翰飞还是没有放弃足球的爱好,甚至还在校内组建了女子篮球社。

而来自于同一个城市的上海文科状元李念,平时看起来静若处子,动起来也是如“狡兔”一般,除了日常学习,她还特别沉迷于骑马在马场驰骋的感觉。

李念给她常骑的那匹蒙古马起名叫“小奶油”,“只要有时间我就常常会去看它,跟它亲近真的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情,抱抱啊,蹭蹭啊,不用说话也觉得很贴近。”

谈起小马,李念的语气变得非常柔软,滔滔不绝地介绍她的“好朋友”,“小奶油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性格古灵精怪的。”

回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也是李念第一次学习骑马,她还记忆犹新,“我笨手笨脚的,好不容易从左边爬上去了,结果一开心,用力过了,又从右边掉下来了。”但不久,李念就可以骑着她的“小奶油”在马场肆意驰骋了。

“高三太忙了,好久没去骑马,‘小奶油’也好久没蹭我的头发了。”李念说,她把“小奶油”当成了自己的妹妹,经常会想起它,“就是完全没办法把它当动物看待,不知道它是怎么想的。”

如今高考终于结束,李念又回到了她久违的马场。

同样热爱运动的还有广东省理科状元李奕辰,“虽然学业紧张,可是每天下午都会去学校操场跑几圈。”

李奕辰长期都保持着适量的运动,尤其喜欢游泳和羽毛球,这让他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还能保持着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

“运动确实很减压。”山西省文科状元周仕达告诉澎湃新闻,他从小就喜欢长跑,到了高中后,更是坚持每晚跑步,“去年我还参加了学校的越野比赛,但不小心把肌肉拉伤了,短时间内不能进行腿部激烈运动,还是很难受的。”

周仕达说,他已经习惯了通过运动来减压,即使不能跑步,也会通过哑铃等室内健身器材,在家里坚持健身。

“埋头苦读虽然重要,但运动也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内蒙古自治区理科状元唐博识多次感谢运动赋予他的活力。

状元最爱第一名:读书

2016年4月18日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全民阅读”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而与之对应的是,澎湃新闻采访的36名2016年状元却有九成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读书。

上海理科状元李翰飞告诉澎湃新闻,仅初中阶段,她就已经阅读了100多部文学作品,“阅读可以说一直陪伴在我的生活当中。”

酷爱读书的李翰飞也是一个“好奇宝宝”,每次听到或看到好奇的事物,她都想找到专业的书籍来一探究竟。“比如我之前看了一部关于医生的美剧,那段时间就看了很多《解剖学》、《外科学》这种书。”

最近开始对环保感兴趣的她,还开始看《寂静的春天》等作品,而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书籍,也是李翰飞很喜欢的读物。

谈及阅读带给她的益处,李翰飞说,读书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她而言,最大的好处还是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每次听到一些社会热点的时候,我都会自己想很多,不会人云亦云,跟着舆论走。”

同样热爱读书的上海文科状元李念也是一个“小书虫”,同学和老师们甚至称她为“林徽因式”才女。

相比于李翰飞有目的的阅读,李念看书则更加自由,“我读书没有什么特定的想法,来者不拒,一有空就去书城逛逛,在新书堆里东翻西找,寻找有趣的作者,有时候还会拜托在台湾的同学帮我买书。”

虽然看书杂,但李念也有喜欢的作者,“我很喜欢三岛由纪夫,尤其喜欢他的《金阁寺》,三岛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或许是看书多,李念的文笔也同样很细腻。

她曾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心情:我坐在南归的车上,飞驰于北京与上海之间一片不知名的荒原上,云郁积着天光与风雨卷积在很低的天空远端,我发誓今后再不做关于周游与漂泊的梦。

看书也同样是天津文科状元马宁妍最喜欢的事情。“我看书很杂,自然科学,文学诗词,我也不知道我有多少本书,总之家里的一面墙都填满了。不过最喜欢的当然还是《红楼梦》,从六七岁开始一直看到现在,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高二的时候还为黛玉写了一篇文章,拿了奖。”

读书,对状元们来说,是一个爱好,有时更是生活。

“的确,利用课余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海南文科状元宋远航告诉澎湃新闻:“看书不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能养成思考的习惯,但更多还是因为喜欢。”

高考之后,很多同学通过游历山水放松身心,但许多高考状元也表示,在自己做的暑期计划中,看书,是最重要的一项。

【2016高考状元书单】

《红楼梦》

《寂静的春天》

《活着》

《中国近代史》

《金阁寺》

《金融炼金术》

《波西·杰克逊》

《飘》

《基督山伯爵》

《我是猫》

《温柔的夜》

《量子力学史话》

《悲惨世界》

《追风筝的人》

《苏菲的世界》

《写在人生边上》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84》

(实习生:刘香玉 周珣 陆香 对此文亦有贡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