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在大连海边的回声书店

做書
2016-07-22 15:5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本文转载自“做書”公号,记者陈诗执笔,原题为《在大连的海边,听听书店的回声 》,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一年多前逛“豆瓣阅读”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名为《书店的回声》的专栏,作者叫linlin,是一位在大连开书店的女生。专栏里她写了很多日常琐碎的事情,包括几年前开的书吧,经历了书吧倒闭、闭关思考、又重新开了一家新的书店,又拓展业务到图书馆、艺术空间的经历,也有她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

随性的笔触和十分个人化的表述,让我很轻松地就读完了全部文章,虽然对细节没留下深刻具体的记忆,但脑海中留下的这位店主形象,让我特别想去她的店看看,真想知道这个有趣的人会折腾出一家什么样的店?后来刚好去大连逛逛,终于看到了这家回声书店的样子。

书店门口

书店内部的书区

书店露台望出去的景色

有书、有海景、有咖啡、有吹得到海风的露台,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艺文活动。当下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我已经想不出理想的书店还缺少什么元素了!我们也有机会和回声书店店主linlin聊了聊,听她亲口讲述她和书店的故事。

回声书店与海

——“我希望海是给读者的礼物,书是给看海的人的礼物”

Q:你做书店做了多久了?

A:我开了八年书店了,之前是在一个小房子里面,但那时候更乌托邦一些,更随意一些。很多那个时候就认识的朋友来到现在这边都会说,哎呀,“回声”更商业化了,那时候确实玩儿得更嗨一些,所以也更惨一些,开了一年半就黄了。那时候稍微有了一点名气,房东就想多加很高的租金。

Q:后来又是怎么开起来现在这家书店的呢?

A:我中间停了一年,09年底那家书店关了之后,2010年我一整年什么都没干,在家里看了一整年的书。我之前做的那家书店是兼职做的,当时我还在企业里上班,做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我投资,然后找人管理,当时那一年半,加上其他朋友的投资,总之都是赔的,但好在那时候我还有工作,不过我到11年开回声书店的时候,就辞掉了工作,开始和我老公一起专心做书店。

Q:为什么给这家店取名叫“回声”呢?

A:我经常忽悠一些采访者,说“回声”指的是创作者和阅读者或者观众在心灵上的响应,有“回声”的作品是桥梁,让人和人可以辨识并相认,便能抵消孤独。但是“回声”到底是什么啊?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我觉得“回声”根本上就是自己发出的声音的僵硬的反射,在回荡,也在削减,是我自己痴心妄想的存在感。

Q:回声书店选址在海边有什么原因吗?

A:大连是个被海环绕的城市,但是市民能很方便地亲近海的空间并不多,因为这个城市有很多军事基地,造船厂和海港码头,我希望海是给读者的礼物,书是给看海的人的礼物。

所谓“独立”

——“应该做滚滚商业洪流里的定海神针吧,至少得是态度鲜明的”

回声会帮店里的书做很细致的分类,比如“关于书的书”。

分类标签的旁边,还会对一些作家做相应的介绍。

Q:我觉得回声书店的选品很好,但是一家书店的人一旦多了,就会被觉得它很商业,如果去的人很少,会让人觉得它很独立,你怎么看?

A:确实,这个也没办法,我们非常理解这样的情况。但是在选书这块是我们一直坚持的部分,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喜欢看书,然后我们几个一块选书的人,其实我们之间工作挺松散的,比如有一位我的朋友,她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也会给她开工资。

Q:我觉得这一点还挺好的,像日本有一个词叫“书店编辑”。

A:对,我们这样合作下来也有四年多了。像书店的选书我自己也可以把握,但我也需要有一个日常负责选书的人。其实我觉得回声的特点就是一个“综合性”,像这位帮我选了好几年书的姐姐,她是学历史的,我们店里有一个店员她是学文学的,平时会写小说、写诗,我有一个沈阳的朋友是学艺术史的,还有一些朋友是喜欢摄影的,大家的爱好合在一起,一起来做选书这件事,包括我们店里的糕点师、调酒师,大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扩大。但是核心都有一种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挺抽象的,它能让大家聚在一起,还挺神奇的。

Q:那你怎么看待商业和商业书店呢?

A:其实我一点都不抵触商业书店,很多商业书店也很红啊,而且他们也是在传播,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用好坏区分,我也很理解他们。但我觉得独立书店肯定是会和商业有距离,独立书店在做的就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性格,他们真正愿意投入的、喜欢的东西。商业书店也有自己的功能和必要性。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所有的书店都是商业书店,既然都开了一个店,那它一定是有商业性的,只是说看这个“商业性”和“独立性”哪一个更强一些。

Q:那么“独立性”又是什么呢?

A:我觉得是会有一些选择,不是从利益角度出发的。其实我真心不觉得商业书店和独立书店是互相对立的,像我们强调独立书店选书的“品质”时,这本身也可能是带有商业性的,如果你选某种书的品质,对你来说是没有风险的,那你怎么说你有独立性?比如说“卖更好的东西”这件事。

Q:所以你的意思是说,选品这件事本身也是一种“产品”,代表着一家书店的选品特点,如果它可以到达某一个水平,那么它本身也变成了可以出售的,只是这时候出售的不是一本具体的书籍,而是一种风格。

A:对,所以并不是说一家店选品更好,它就更独立。所以我还是觉得所谓“独立”,其实就是你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抵制了一些商业的诱惑,遵循了一些更个人的方向,就算你的决定是错的。

Q:我还记得你在专栏里提到“独立”的时候,你说的是:“应该做滚滚商业洪流里的定海神针吧,至少得是态度鲜明的。”那“回声”这么多年来,有没有哪些强烈地抵抗商业诱惑的决策?后悔过吗?

A:最简单的商业诱惑就是当某个电影上映,店里每个客人都要问有没有那个电影书的时候,我们没上货,比如《杜拉拉升职记》。这个损失其实不大,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开书店的意义

——我认为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做好编辑、做好推荐

这两区的分类推荐语,分别是“扭曲了价值观的书”、“适合送给对象的书”。

Q:你之前读过商学院,你觉得这对你开书店有什么帮助吗?

A:没有任何帮助,而且我跑来开书店给我们老师气坏了。其实对我开书店帮助最大的东西,是音乐。因为我之前认识很多音乐人,他们都是创作者,这些创作者们让我有了想要做类似的事情的动力。

Q:现在对于书店来说,单靠卖书已经不可能维持运营了。书店已经成为一个消费环境了,满足一种所谓的“消费升级”。有些人去书店不是为了看书或是买书,他们到了书店的第一件事都是先拍照。作为书店店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A:我忽然想起来一个笑话,先跟你讲吧。有一天有一个女客人带了一个小孩来我们这边,当时她们从漫咖啡走出来,小孩就说:“妈妈,那边有家书店,我去看书!”那位女士就说:“哎呀别去了,他们家都是大人的书,你看不懂,而且他们家的书啊,连妈妈都看不懂!”

Q:但其实回声书店里面书的品种还算挺齐全的。

A:恩,我们其实尽量想做得齐全一些,最简单的一点是,我认为一个实体书店在这个数码时代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个“编辑”的功能。

Q:对,像我们有时候谈到读书,我们会说,书是什么东西?其实读书就是结束你碎片化的媒体阅读的一种方式,它给你一个很系统化的知识。

A:对,你说的我完全认同!所以对于一家书店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做好编辑、做好推荐。

Q:你觉得这个“编辑”工作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A:其实就是希望让每一个进来书店的人,你可能原本只喜欢看某种类型的小说,但在这个类型的小说旁边你看到了其他类型,你就顺便买了一两本,那我们作为一家书店,有这个信心保证你买回去的那两本,也非常有可能去喜欢。我很希望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点,但我很伤心的是,其实我们遇到的很多人都留下一句“看不懂”就走了。

通常这个时候如果我也在店里,我就会把他们叫回来,有一次我问一个人:“小朋友,你为啥看不懂呀?你学啥专业的呀?”他说:“我学电脑的。”我就说:“哎呀,你学电脑这么深刻的东西,这些简简单单的东西怎么可能看不懂呢?”其实我有点贱,我特别愿意和他们聊,我们这家店也不大,我们都尽力去选各个领域最精的、最好看的书,其实我们特别希望大家在这家店可以随机买书,也能买到自己喜欢的。其实这是我11年开始开回声书店的真正目的。

Q:所以这个想法和你2008年刚开书店的时候不太一样吗?

A:恩,08年那时候还不一样,当时那家乌托邦一样的书店,其实它所有的书都是拆开的,随便看,书和咖啡也是融在一起的,大家坐下来就开始看书,其实更像一个书吧。那时候我怎么想的来着,我都有点想不起来了。我觉得我特别受不了的就是很多人说什么“不忘初心”,我早就忘了,人一定是在变化的啊,如果一直都不变,这太可怕了。

Q:但其实还是会有一个最原始的东西留下来的。

A:最原始的东西其实就是因为我喜欢阅读,也希望身边的人也是读书的人、读过书的人,这样大家在交流的时候才会有一个基础,跟没有交流基础的人沟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我希望年轻人能多读几本书,让大家有一种相似的逻辑和价值。

最在意的事,还是“阅读本身”

——我弟弟之前说我:“你就是在城市里面给书籍建立了一个个墓碑!”我说:“没事,那我就是守墓人!”

Q:其实阅读这件事,它也不是比别的学习方式更高尚的事情,只是说我们觉得它比别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清静下来。

A:对,我觉得它更直接,世界上任何一种知识都可以通过书来到你面前,它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书来获取知识,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去做回声图书馆,因为我觉得书店这边没能满足我推荐的欲望。

Q:好像开书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特点,觉得好书都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去影响一些人阅读。

A:我觉得做书店亏钱,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想传播的愿望太强烈了。如果你太想传播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那所谓的商业呢,其实它就是不传播什么特别的,它会说:“我传播美好、小确幸,你们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们什么。”

Q:确实,而且你除了在书店推荐实体书,还在微信的“三味好粮”推荐电影、唱片、书目,最近还开了一个推荐小说诗歌的专栏“路过文字”。

A:书店是作者的展示空间,我们提供场地给创作者发挥,微信公共号也一样,“三味好粮”是不同的创作者自己的舞台,“路过文字”也是,有自荐也有挑选,会倾向本地的创作者。

Q:那你觉得你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有妥协的部分吗?

A:我觉得我妥协的太少了,比如这几年我们做了很多独立电影放映、艺术展览,我们会请导演、作家、艺术家来讲座,这些活动我们都是付出很多成本去做的。那其实对于我们的空间来说,会有很多人来找你包场啊,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收钱给一些活动包场就很没意思了。我觉得“回声”好不容易才让自己传达的东西变得清晰一点,比如说有一天突然有人来包场做股票投资的讲座了,你刚好在这喝咖啡,那不是很奇怪吗?所以说回来,“回声”是一边有坚持,一边有妥协吗?其实我没觉得我妥协了什么。

Q:你怎么看现在的阅读数字化趋势?

A:其实我不介意数字化这件事,我在意的是阅读本身,大家是不是大块地阅读形成一个知识,而不是碎片化的阅读。像我弟弟之前说我:“你就是在城市里面给书籍建立了一个个墓碑!”我说:“没事,那我就是守墓人!”

Q:但阅读数字化趋势可能会让书店的运营变得更艰难。

A:对,书店的收入来源实在是太让人苦恼了,像我们,也就是在靠卖海景、卖咖啡、卖酒水。我们夏天的时候卖书卖得还可以,冬天的时候就不太好,总体来说是持平的。2011年我们书店刚开业的时候,都没有邻居,十五库荒无人烟,那时候书店有一半是封闭起来的,当时我的目的是你可以来看海景,但不管怎么样都得在书店绕一圈。现在“回声”在十五库五年了,一直在成长,不像最初那么任性了,尽力为更多读者提供合适的服务,后来也是受不了商业压力,才把这边都开放了。

Q:但其实卖咖啡确实很赚钱吧?

A:对,但是如果真的是纯开一家咖啡馆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我觉得我现在还是挺舒服的,有书、有咖啡,还有一个文化空间,做一些放映什么的,有一种公共空间的意思。但其实现在我们这边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活动更多的是放在图书馆那边。

回声图书馆活动现场照(照片由回声图书馆提供)

回声图书馆

——“回声图书馆里面可能没什么‘有用’的书,但这些书恰恰是我们自己觉得特别值得花时间看的”

这个图书馆,是回声在大连的另一个“根据地”。linlin曾在专栏中这样记录了她开回声图书馆的初衷:“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如果在念书的年纪只看老师让看的书,工作以后只看老板让看的书,在社会上只看政府让看的书,有点悲哀。回声图书馆里面可能没什么‘有用’的书,但这些书恰恰是我们自己觉得特别值得花时间看的。我觉得做社区图书馆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希望能通过这个场地改变身边的环境,让更多人重新喜欢上阅读。”

Q:简单介绍一下回声图书馆吧!

A:对,在理工大学那边,我们的图书馆开在社区里面。当时就是看好它的位置在理工大学、东财、东软那几所大学旁边,那个小区的人也蛮多的,他们在售楼处旁边给了我们一块地方。我们年费200元,押金300元,其实挺便宜的。

Q:现在做地产的人也越来越聪明了,知道通过书店来提升文化这个部分。

A:我觉得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在追一个热点,现在都觉得要装一个书店进去,但是书店它需要什么、能有怎么样的发展,他们其实是不关心的。

Q:当时为什么把图书馆选址在大学区那边?

A:一方面是期待大学生们多去回声图书馆看看书,其实我们图书馆也在卖咖啡和餐点,学生也爱去咖啡馆,比较好卖咖啡。

Q:但其实每所学校也都有各自的图书馆,学生可能会在自己学校里面就免费借到书了,你觉得回声图书馆的书有什么不同?

A:回声图书馆的书比较新,文学社科类挺丰富,有一整套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还有不少外版书籍,但学生办卡确实不算多。

Q:你之前在专栏里面提到过说自己对图书馆的现状很失望,虽然也谈不上难过,现在这个状况有什么变化吗?

A:是的,我仍然失望。前阵子去海事大学参加大三的学生班会,我朋友是班主任,我跟大家聊得挺好,开始吊儿郎当的小伙后来认真问我,你说我们现在这样,没什么爱好也没什么理想也不知道将来干什么是不是也挺正常的?我觉得,说实话,好像真的挺正常的。但是关键是教育的问题,让年轻人厌学厌读,我一个图书馆能做的太有限。

如果你想开书店

——首先要想明白的一件事情是,你对别人做的书店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你要做一个把这些问题都解决掉的店才行。

Q:那你对关注书店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吗?

A:其实我觉得你要开书店的话,首先要想明白的一件事情是,你对别人做的书店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你要做一个把这些问题都解决掉的店才行。如果你对其他书店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你喜欢一家书店喜欢得不行了,那你就去那家书店消费,或者去那里工作就行了,不要觉得看到一家书店觉得它挺好的,自己就也想开一家和它差不多的,所有做得下去的店,其实都不是在跟随。我开第一家店的时候,装修是学的当时的“雕刻时光”,选书的话参考了“单向街”多一些,但我当时不满足的是他们那些店的咖啡跟书的部分不融合,我希望能把这两个部分融合起来,虽然后来证明这样行不通,但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经验。

像我之前遇到过一些想开书吧的小孩,很有意思,他们会来问我选书的建议,比如有一个人在学校开了一个书吧,就来问我:“我想知道文艺女青年都想看什么书?”我就回答他:“我可以告诉你年轻的姑娘们更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可以给你推荐,但是如果你的店里没有一个是喜欢这些书的人的话,你的沟通肯定是非常无效的。”你想啊,如果你到一家店里,那家店员不管你书架上摆的是什么东西,她都完全不懂,你肯定会觉得这样很奇怪嘛! 我就告诉他:“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文艺女青年当女朋友。”

回声书店有一面墙,墙上贴的全部都是从报纸上剪下的关于各地书店的报道。

采访最后,我们感叹:“其实你这么多年走下来,感觉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但linlin却说:“我不太喜欢回头看,我还是想接着做点什么。我还会继续做项目,做感兴趣的事情,开书店、做活动、办展览,还有出版计划。”她在专栏中曾经写道:“做一些更有‘品位’的活动。我说,关键不是这些活动能够给书店带来什么,而是这些看似没有存在道理和生存空间的事情,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鲜的观点,这就够了。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就是因为自己有强烈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发声的场所,给那些还没有被更广泛地听到的声音一个可能会获得‘回声’的平台。”对于未来计划中的回声书店分店,尽管她自嘲“我是一个有动力,没目标的人”,但她也相信:“在一个‘文化边缘’城市,一个书店可以解决挺多痛点的。”

特别喜欢linlin专栏里关于自己与大连这座城市的一段话,她说从“艾”(2008年开的那家书吧)到“蛋生”(2014年开的一个艺术空间),在大连做文化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已经基本完成“历史使命”了。我问她:“是不是有考虑过想把‘回声’作为大连的‘文化地标’的感觉?”她的回答则是:“不能是个书店就地标了, 反正‘文化地标’这个词也被玩坏了。其实我去一个新的城市肯定是要找书店的,我找到了对口味的书店,就能找到这个城市里我感兴趣的活动,events和人肯定是更重要的。书店本身并不重要,不足以‘地标’它。”

诚然,一家书店不足以成为所谓的“文化地标”,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游客”身份的人来说,因为“回声”的存在,让我对大连的印象,不再只有老虎滩、星海公园和发现王国。在回声图书馆看到去还书的学生时,多希望自己也是在那附近读大学,能办一张会员卡没事就去晃晃。写这篇稿子的过程中,耳边还总是回响起坐在回声书店露台那天,隔壁桌客人充满“海蛎子味儿”的方言,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却羡慕他们可以随时享用回声书店的美好。或许那些大排长龙的景点,打过一次卡就够了,但这家书店的回声和linlin爽朗的笑声,都让我想要再回去听听、看看。

回声书店一角(照片来自“豆瓣阅读”《书店的回声》)

回声书店: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港湾广场港湾街1号(原客运码头旁),15库2楼

开放时间:10:00am-11:30pm

问询电话:0411-8262286

回声图书馆:

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燕南街20号,理工大学北门正对面东方圣克拉售楼处旁边

开放时间:11:00am-10:00pm

问询电话:0411-84716090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