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慢行优先”街道试点或许成为转变中国“有道无街”的转折点

冯婧/东方早报
2016-07-27 21:49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上海虹口区的天潼路、浦东新区的祖冲之路等道路,将进行“慢行优先”试点。

“慢行优先”是什么意思?2015年起,上海市规土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境内外设计团队研究编制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导则》旨在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依据《导则》,这次试点的天潼路、祖冲之路将适当控制机动车空间,采用“慢行优先”的设计手段,优先保障步行及骑行空间;更关注行人步行体验,塑造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提供便利舒适的街道设施与景观环境。

这也许会成为转变中国街道“有道无街”的转折点。

如果说“道路”是为了让汽车快速通过的通道,那么“街道”则是更加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合理的街道可以保证城市的慢行系统,让行人安全地步行,让自行车通畅地骑行;环境宜人的街道可以提升城市的活力,为沿街店铺提升吸引力,激活社区的商业;拥有丰富“城市家具”的街道,可以成为居民休憩活动的公共空间。而上海原本就拥有丰富的历史街道资源,除了历史上法租界那些知名街道,新建的、依托于五角场、复旦大学的大学路也是城市街道设计的典范。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的通行能力、最大车辆的尺寸决定了城市街道的形态。我国建设部1995年颁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里写道:“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速交通的方向发展。”正是这种“车本位”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有道无街”的现象。

根据《导则》的要求,目前已确定包括虹口区的天潼路,徐汇区滨江的黄石路、丰谷路,浦东新区的祖冲之路,普陀区的杨家桥路,静安区的昌平路桥梁工程等将进行试点。这些试点项目将依据《导则》,适当控制机动车空间,采用“慢行优先”的设计手段,优先保障步行及骑行空间,关注行人步行体验。

2013年9月,韩国水原市就进行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无车社区实验”。这个社区把以前停满车的道路改造成舒适的人行道,以前的人行道只有1米宽,而且还立着电线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人们靠步行以及除汽车以外的代步工具出行,刚开始居民都在怀疑,无车社区有什么好处。在实验过程中,居民发现:街上的行人变多了,因为有了可以放心散步的地方;街边店铺的生意变好了,因为之前人们开车时总是匆匆经过,如今放慢脚步开始更多光顾店铺;妈妈们也放心了,因为小朋友有了安全玩耍的地方;居民发现社区发生了变化,不仅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人们也在墙上挂上花盆,居民也开始积极参与社区的改变。

一个月实验结束后,居民共同决议:降低社区里的车速,监督随意停车现象,并且坚持组织无车周末。但是,为了准备这次无车社区实验,活动的组织者花了18个月,进行所有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协调不同的部门,进行大量的公众咨询。

由此可见,“慢行街道”的优点很多,但真正落实起来也是任重道远。所以说,上海改造“慢行街道”不能仅仅依靠一份《导则》,也不光是规划师的工作。首先,“慢行街道”的理念要得到政府不同部门的认同,比如说,完善城市的自行车慢行道路系统,就要与交通部门协调;如果增加行人的活动空间,又要与周边社区和商业空间协调;另外,“慢行系统”如何与公共交通系统衔接也是需要协调的,“慢行优先”应该是更便利,而不是绕远路。

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道路的深层根源蕴涵着人们的公共认同、公共生活中相互尊敬和信任的网络、对个人和邻里需求的资源依托。”街道应当是最常见的公共空间,因此建设出理想的街道,本身也是一个多元参与的过程。(作者系东方早报评论员冯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