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忆陆谷孙教授:称他是一代宗师,一点都不过分

澎湃讯
2016-07-28 16:1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7月28日下午1时39分,英汉大词典主编、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6岁。陆谷孙一生从事英美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专于英汉词典编撰和莎士比亚研究。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谈峥是陆谷孙的第一个博士,他对澎湃新闻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恩师总热于帮助学生,“有求必应”。“我读书时,不管翻译还是写文章,请他修改,他就一定会帮忙。一般老师就以工作忙碌推辞了,但他不会。”还有很多学生在出国留学前会请老师帮忙写推荐信,“他都是亲自起草推荐信。”“我是1995年读的博士,是他的第一名博士生。”

谈峥说陆老师对学生要求严,但不会板着脸教训,而是循循善诱。“那时他是两个专业的博导,这很少见。一门是莎士比亚研究,一门是词典编撰。我跟着他做莎士比亚研究。”

“他很强调细读文本,要读深、读透,细到原文的一字一句。”谈峥坦言这套方法至今也影响着他。如今他在教学生时同样也会强调这一点。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对澎湃新闻说,“我对他的学问、成就,都非常尊重。”因为家学的缘故,陆谷孙教授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功底,其对中国中古文献的谙熟,让古典文献学权威陈尚君也颇为欣赏,认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个特质,中西兼顾,保证了他在翻译上精致、准确,“他的词典的权威性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陈尚君眼里,陆谷孙教授始终保持着对学术、对人生的真诚。“他的学养,他对社会、对文化的责任感,都是最能代表复旦精神的。”在陆谷孙身上,陈尚君看到了中西方文人的完美结合。陈尚君觉得年轻一辈的学人不仅应该从像陆谷孙这样的老一辈学人那里继承学问,更应该对他们身上的风骨要好好学习。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作家黄昱宁在电话里十分难过地表示:“严格地说我不是他的学生,我不是复旦英文系毕业的。但我母亲是他的学生。”她回忆起自己和陆老最早的缘分,“他比我母亲大不了几岁。我以前就听母亲说他是复旦的传奇人物,他对英文的娴熟程度不仅让学生叹服,也为很多外国人称道。说他是’一代宗师’,一点都不过分。”

在机缘巧合中,黄昱宁和陆谷孙都成为《万象》的作者。一次作家交流活动中,陆谷孙得知黄昱宁是学生的女儿,很是高兴:“那你是我的徒孙啊。”

在这之后,黄昱宁总能感受到来自这位长辈的关心。“就这一年,他开始用起微信。他会主动问‘听说你在写小说啊’。虽然我很不好意思,但我寄给他看,他很快看完后会给我反馈,还告诉我哪里人物可以加强。”黄昱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说他提携后辈、淡泊名利、完全无私......这些是很抽象的。你只有亲身接触了,才深有体会。他真的是一个很‘统一’的人。在这个有很多面孔的世界,无论治学还是对人,一直都很一致。”

“他有家人在美国,其实他完全可以去美国享受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但他一直在这里,做老师,编词典,真的,一直到走。”黄昱宁感慨,这么多年了,陆老的口碑从母亲那代到自己,再到更小的一辈都没有改变,“他真是个挺完美的人,最不完美的就是他走得太早了。”

就在今年春节后,黄昱宁还和毛尖、陆灏等人一起去看望陆老。“那时感觉一切都好,他的精神面貌、状态都好。冰箱里还塞了哈根达斯,他说‘就是留给你们来吃的’,还说‘看你们吃我才高兴’。”黄昱宁哽咽,“想不到这样急转直下。我周末听说他情况不大好,我就一直想着能挺过来。但是真的太突然了,现在外面也在下雨……”

复旦大学英文系讲师包慧怡前几天在媒体采访时,刚好被问到在翻译上对她影响最深的人,“还是陆谷孙老师,以及他最早的那句话,‘不翻满两百万字休谈译事’。”她把这段回答贴在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以悼念老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