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高温日“女汉子”:90斤急救女医生扛20斤医药箱上门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6-07-29 08:1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6年7月27日,上海普陀区曹杨八村,陆莉莉正在救治一位昏迷在家的84岁老人。 本文图片 澎湃见习记者 谢匡时 图

“我爸妈从小把我当男孩子看。”上海急救女医生陆莉莉自称是“女汉子”。

今年30岁的她只有90多斤,看起来很瘦弱,但当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她扛着20多斤重的医药箱爬五楼抢救病人时,心里是一个大大的“服”字。

7月27日,上海最高气温突破40℃,陆莉莉在上午的5小时里接送了6名患者:头部摔倒有脑外伤的老年妇女,在家不开空调导致中风瘫痪的84岁独居老人,喝了一瓶半白酒骑车出门摔倒在小区门口小便失禁的58岁大叔,行动不便赶着从社区医院转院去上级医院做检查老太太,在家胃出血痛得喊不出话的90岁老爷爷,在网吧被人诬陷偷手机被打又不肯去验伤坐在马路当中的年轻小伙。

5小时6趟车,从出车到到达,基本控制在15分钟内,有些甚至不到10分钟,陆莉莉几乎刚完成一个任务又马上出发。每次出车来回间隙,她还要赶着回办公室记录患者情况。

当天的第一项任务并不顺利。调度平台向陆莉莉手机发送的患者位置不精确,导致车辆绕了一圈才找到患者家,家属看到她的第一面就责怪道:“我们都打了1个多小时电话你们才来。”

2016年7月27日,上海普陀区丰庄西路,陆莉莉和急救人员将一名酒精中毒男子抬上担架。

患者是一名老年妇女,头部摔倒有脑外伤,陆莉莉看情况紧急,没来得及解释就让同事赶紧将她抬上了救护车。陆莉莉和2位同事——33岁的司机叶竹君、30岁的担架员颜繁君——组成一个固定班组。

她工作的站点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工作两班倒,白班早8点到晚8点,夜班晚8点到早8点。她一般提前半小时赶到站点,事先检查好医疗急救箱的药物和器械等,以防万一。

7月27日中午,她用10多分钟吃了一碗凉面。当被问及为什么吃凉面时,她的回答是“随时要走,吃凉面更快”。她感慨这一天很幸运,交通整治出了成效,堵车少了,急救工作更顺畅。

陆莉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学的是麻醉科专业。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去她的学校招人时,她没想太多就报名了,一干就是4年多。

她并没有后悔从事这一行业,也从来不抱怨辛苦。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全市急救数量突破64.5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入夏以来,上海持续高温多日,中心城区院前急救业务量环比增长12-15%,每天24小时出车量1100-1200车次。

陆莉莉在救护车上对酒精中毒男子施展急救工作。

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队伍中,像陆莉莉这样的女医生并不少,大约占到三分之一。陆莉莉也是近年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招募的许多非沪籍医生中的一员。

“从今年起,全市的急救人员队伍终于稳定了,急救医生队伍也止跌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说,近年来上海招募急救医生已经从华东地区跨越到了更远的海南、陕西、山东等地。2016年7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新报到了45名急救医生,这也是历年来招募到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19人来自上海定向培养的院前急救人员,26人则来自其他省份。

也正是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自1950年成立以来员工数首次突破1000人。

为了让急救医生队伍保持长期稳定,上海市政府突破体制束缚提高急救人员的待遇,不再参照公共卫生机构的标准,而是要求按照二级医院的收入水平来为急救人员定薪酬,同时拉平了郊区与市区急救人员的待遇,纳入统一的绩效水平。今后从急救人员的职业发展来考虑,还有望让45岁后工作经验丰富、但体力相对较弱的一线急救人员分流去其他岗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