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古籍出版社60周年:从康平路到瑞金二路

李志茗
2016-09-21 16:0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以及跨学科的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工具书、大专教材、相关图册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读物,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古籍专业出版社。今年,该社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但对于其历史沿革,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比较简略,难窥全豹。本文拟在已有论述基础上,再利用档案资料及老职工的回忆,对其早期的史实做番钩沉,以弥补上述缺憾。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11月的古典文学出版社,实际其历史还可往前追溯至两年前新文艺出版社所设置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新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52年,系由几家私营出版机构改组而成,社址先在康平路83号,后迁至155号。据钱伯城回忆,该社分两个编辑室,第一编辑室管现当代文学,第二编辑室管翻译,他进社时,只有他一个古典文学编辑,不久另成立古典文学编辑组,又招“来了好几位新的编辑,归社长李俊民直接领导”(钱伯城:《半个世纪的雪泥鸿爪》,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春华秋实六十载》,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1954年8月,为出版古典文学方面书籍,新文艺出版社为古典文学编辑组申请采用副牌,中宣部建议用“上海文学古典籍刊行社”,但经出版社研究,认为不能涵盖其所出书品种,乃改用“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陆续出了几本书。后出版社反复考虑,“觉得现用社名牌子太大,含义广泛,易于使人发生错觉,而我社所出古典文学,水平亦不甚高,名不符实”,故又更改牌号为“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在此期间,由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迁往北京,上海缺少一家出版古籍的出版社,上级授意李俊民筹办此事。于是他决定以古典文学组为班底筹划成立一家古籍出版社。

筹划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拟初步意见。根据1956年8月29日所拟的《筹设古典文学出版社的初步意见》,共六方面内容,分别是:

一、名称:暂用“古典文学出版社”,将来考虑改用“古籍出版社”。此外,如古代文物和近代文献的复制影印图籍,改名“古籍出版社”以前古典文学以外的各种古籍均用“上海出版公司”名义出版。

二、出书范围:以出版古典文学为主,兼出其他各种古籍的选本。大部头的古籍(近似《四部备要》等书)一般不计划出版,着重出版一家、一派、一门类或某一具体作品的系统研究、介绍和整理的著作。结合当前学术研究工作,广泛地介绍我国历代学术上的优秀作品,提供古籍研究学习的材料,为一综合性的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后,新文艺出版社这方面的出版物转给该社继续出版。文化出版社的古典说部等著作是否转去,另行研究。

三、干部来源:干部在新文艺现有干部中调用,并在文化出版社和社外吸收部分熟悉古籍的人担任编辑工作。社长暂由李俊民同志兼任。全社编制暂定50至60人。

四、筹备工作:成立筹备工作组,由李俊民、诸度凝、尚丁、俞鸿模等五人组成(出版处再派一人)。筹备工作在9月上旬开始,争取在10月中旬结束。9月内陆续把主要工作人员调集,搭起班子,并争取在筹备期内出书。在此期内应开始编订1957年全年出书计划初稿,筹备期内有些事务性工作请新文艺协助办理,需用的零星款项请新文艺填付。

五、经济性质和资金:古典文学出版社为地方国营性质。资金由出版社报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总额按照1957年出书任务需用的周转资金核定。

六、领导关系:党内受市委宣传部领导,行政上由出版处管理,在业务上古典文学部分请上海作家协会指导。

9月11日,又对上述初步意见进行修改,主要改两处:名称中删去“将来考虑改用‘古籍出版社’”一句;筹备工作组除上述四人外,加上王惠泉,即出版处所派之人,其余内容没动。

次提交具体筹备工作方案。该方案完成于9月24日,共十一方面内容:

一、为了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便利于“百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根据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精神要求,设立地方国营性质的古典文学出版社,以出版有关古典文学作品及其他古籍的整理、研究、编选和校注的各种图书。

二、出书范围:以出版古典文学作品及有关著述为主,兼出其他古籍的选本及有关著述,属于影印者则不限于古典范围(如近代名家著作的手稿、革命烈士手迹及珍贵文献等)。大部头古籍一般不计划出版;着重于一家、一派、一门类、某一时代或某一具体作品的系统研究、介绍和整理注释的著述。并结合当前的学术研究工作,介绍我国历代优秀的学术著作,提供学术的研究与学习方面的资料。

三、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原新文艺出版社所用的“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的副牌撤销,其已出的各种古典文学书籍,即转给古典文学出版社继续出版。影印以及不属于古典文学范围的古籍及其研究著作,拟用“上海出版公司”的名义出版。

四、资金总额:按照出版社1957年出书任务所需要的周转资金数额,报请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财务部门核付。由新文艺出版社转来的出版物和其他资财以及垫付款项,从资金及开办费中统一归还。出版社的企业经费,按地方国营文化企业的规定,逐年上缴利润,并准备条件实行经济核算制度。

五、筹备工作限于十月中旬结束。下旬起即集中办公。筹备期中即开始发稿,争取1957年元旦起出书。1957年出书计划,暂定新版书120种,重版书80种,约计30000千字,内繁体字70%。需用报纸至少25400令,内连史纸和毛边纸约300余令,请出版事业管理处核定分配。对于印刷和发行部门的联系即日开始,于4月份内订好合同,搞好彼此计划上的配合。

六、十月份内初步订好1957-58年的选题计划,计划内分整理、选注、著述(研究)和影印四大类,选题内容根据出书范围订定。年底或1957年初,配合新文艺出版社共同外出组稿一次,并于事前做好一切准备。十月中旬前订好具体的出书年度计划和第一季度发稿计划。

七、出版社编制,暂定为70人。编制系统拟定如下:

 

(说明)人员分配计划,编辑人员(包括负责干部)占50%;出版业务占30%;行政办事人员占20%。编辑、出版两部和办公室各设主任或副主任,部、室下设科或设干事。编辑部除编务科外暂不分组或科,可在编辑中选任二至三人为秘书,协助编辑部主任管理审校事务,并负责与作家联系及组稿。由于古典作品较为专门,除有一定数目的初校校对外,二校以上采取编校合一办法,并拟订“审校程序规程”,实行责任编辑制度。另由社长聘请若干专家为编审,审阅编辑部稿件,协助社长决定稿件的取舍。

八、干部来源,尽可能从新文艺出版社调用。该社古典文学组编辑除个别外,全部转到古典文学出版社。缺额由出版事业管理处人事科配足补齐,并另行调派公勤二至三人。

九、主要负责干部,由出版事业管理处提名呈请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任命,对出版社的领导和指导关系,请上级党委决定。

十、筹备工作组暂借康平路155号新文艺出版社二楼办公(电话75415转接)。出版社社址,由工作组设法寻找,并请出版事业管理处办公室协助办理。

十一、以上方案,由市出版事业管理处核准施行。

其中,主要的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指明古典文学出版社是地方国营性质,设立目的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出版有关古典文学作品及其他古籍的整理、研究、编选和校注的各种图书”。第二,表示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原新文艺出版社所用的‘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的副牌撤销,其已出的各种古典文学书籍,即转给古典文学出版社继续出版。影印以及不属于古典文学范围的古籍及其研究著作,拟用‘上海出版公司’的名义出版”。第三,声明筹备工作组暂借康平路155号新文艺出版社二楼办公,出版社社址由工作组设法寻找;筹备工作限于十月中旬结束,下旬起即集中办公;筹备期间即开始发稿,计划1957年出新书120种,重版80种。第四,干部尽可能从新文艺出版社调用,该社古典文学组编辑除个别外,全部转到古典文学出版社。第五,全社设编辑部、出版部和办公室三个部门,另加若干编审组成的审稿组,实际是四个部门。但审稿组这个很有特色的部门并未保留下来,后来的出版社都不设立。钱伯城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谈及此事,觉得很可惜。他说:“这是出版社保证出书质量的优良制度,可惜……似乎再也无人记起或考虑出版社设立这个部门的必要性。”(钱伯城:《半个世纪的雪泥鸿爪》,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春华秋实六十载》)

再正式建社。上述《筹设地方国营古典文学出版社的工作方案(草稿)》七份于9月28日提交给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出版事业管理处,获得批准。11月1日,古典文学出版社正式成立,所用社名编号即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的编号080。根据李俊民所填《书刊出版业营业申请表》,古典文学出版社发起缘由是“为继承祖国文学遗产,适应文化需要,根据上级意图,奉命成立”,社址在上海永嘉路692弄2号,社长为李俊民,总编辑也由他暂兼。全社共17名编辑,主要有钱伯城、王勉、于在春、胡道静、汪原放、朱金城、黎为敬等,其中前两人兼任秘书。古典文学出版社登记在册的社址是永嘉路,但据其1957年4月所出《醉翁谈录》一书版权页,社址为康平路152弄18号,可知成立不久后,该社即迁至新址。(齐凯《本社三次易名》,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春华秋实六十载》)

中华书局1954年公私合营后,总公司迁北京,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仍以中华书局名义出版古籍以及中华书局重版书。1958年4月,奉上级之命,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与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并改组,分别成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和辞海编辑所。尽管两者都冠以“中华书局”字样,但性质不一样,后者是地方出版社,由上海市出版局发给书刊出版业营业许可证,与中华书局关系不大,而前者作为中华书局的驻沪机构,属于中央出版社,“其计划、业务、物资均由中央归口,由中华书局直接领导”,直至1961年因上海出版体制改革,才与中华书局脱离,“划归地方领导为单独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由金兆梓任主任,李俊民等任副主任,社址在绍兴路7号。

1966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被改名为解放出版社。不久,包括解放出版社在内的上海各出版社全部停业,职工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1970年10月,上海市革委会撤消各出版社独立建制,成立一个综合性出版社,称上海人民出版社(俗称大社)。1977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解散大社,恢复上海市出版局及各出版社建制,于是各出版社纷纷重建。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也改名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8年1月1日挂牌成立,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社址在绍兴路5号。次年5月,因绍兴路5号成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所在地,上海古籍出版社迁至瑞金二路272号,直到现在,已整整37年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恢复建制后,面对的是因“文革”十年出版业务停顿所带来的稿源缺乏、家底薄弱及编辑人才不足等问题。作为一社之长,李俊民当机立断,首先动员大家“不要去抚摸过去的伤痕和计较个人恩怨,应抖擞精神把古籍出版工作搞好,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李东生:《李俊民(李守章)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春华秋实六十载》),其次“用最快速度重版原古典文学出版社和中华上编的优秀图书,接着制订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选题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在规划中把本社“以古典文学为主”的选题方向明确地扩大为“以古典文、史、哲为主”,并提出了普及与提高并举、古籍整理与研究著作并举、铅印与影印并举等方针,使古籍出版工作迅速走上正轨”(高克勤:《中华上编的“三驾马车”》,《出版博物馆》2011年第2期)。此后三十多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几代出版人在前辈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获得了长足进展。2003年至2014年,上古社连续六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6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同年,共有892种图书被世界各国图书馆收藏,在中国出版社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华书局。中国图书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的收藏数据,是中国出版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因此,上古社不仅是国内一流的专业出版社,而且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出版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