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参考报头版:万科事件中险资杠杆收购对监管提出明确挑战

吴黎华/经济参考报
2016-08-01 07:53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从证监会、银监会到保监会,2016年以来,整个金融监管系统“去杠杆、防风险、强监管”的思路和政策正在进一步明朗化。从当前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复杂性和工具产品的多样性来看,打破过去“各管一块”的金融监管格局、防止杠杆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近一段时间以来,证监会出台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结构化资管产品杠杆水平进行了限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明确保险资管不得发行具有“嵌套”交易结构的产品;银监会则确认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中,业内预计这一新规将对银行理财业务资质实行分类管理、对所投资的特殊目的载体对接的资产进行限制、禁止发行分级理财产品等等。从金融监管部门的动作来看,去杠杆正在政策层面得到全面落实。

整个金融市场的杠杆风险到底有多大?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较2014年底增加56.46%。截至今年4月末,这一规模已经膨胀到了25.2万亿元。也就是说,仅2015年以来,银行理财的规模就膨胀了10万亿元。而这期间,正好是A股市场到达“疯牛”顶点、公司债发行全面提速、商品期货市场暴涨暴跌、房地产市场全面回暖的时间段,这绝不是仅用“巧合”就可以解释的。

在实际运行中,银行理财中大部分资金由银行自己管理,同时约有1/3的资金委托给外部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委外),其中包括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固定收益市场,也有部分进入了股票市场,而结构化产品的存在,则使得情况进一步复杂化。以固定收益市场为例,由于存在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倒挂,债券加杠杆成为当前机构增加固定收益的重要方式:券商、基金等机构首先用银行委外交付的资金购买债券,再将所持债券通过质押式回购融取资金继续购债,从而形成“债滚债”的配置结构。一些机构还通过结构化产品和分级基金等工具进行加杠杆,进一步抬高了债市的杠杆水平。

资本天生是逐利的。在当前高收益率产品难寻的环境下,银行理财资金以及其他的社会资金,通过券商保险资管、公募私募基金等种种形式,在股市、债市、期市、楼市等主要市场中左冲右突,引发一个又一个的资产价格泡沫,也把风险传递到了整个金融市场,使得这些领域任何一个出现大幅波动,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难以估量的威胁。鉴于上述情况,加强金融监管的协同性已经迫在眉睫。而在引人注目的万科事件中,险资通过加杠杆的形式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则对现有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挑战,对于杠杆工具的使用和杠杆资金在不同市场中流动的系统化监管,已经是当前金融系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明确提出,“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资产泡沫虽然在房地产市场表现较为明显,但实际上,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也是造成各类资产价格泡沫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去杠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打地鼠”式的各自为政只会引发资金不停地“流窜”,因此必须要建立穿透式的金融监管体系,防止杠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