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瞭望:新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四梁八柱”已经成功搭建

李金海 王诗敏 胡方良/瞭望客户端
2016-08-01 09:3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2015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改革工作会议,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标志着人民军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整体性革命性改革全面展开。

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是适应世界格局变化和军事发展潮流的战略抉择,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举措,是人民军队必须肩负起的历史担当。

改革强军迈出历史性步伐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科学筹划和坚强领导下,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改革强军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基本形成。这轮改革,对军委总部体制进行了调整,把军委机关由4个总部改为1厅、6部、3个委员会、5个直属机构共15个职能部门,使军委机关成为军委的参谋机关、执行机关、服务机关。把原来的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七大军区调整划设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完成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机关整编,构建起了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军队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日臻完善。这轮改革,组建了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军事司法体制,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调整组建了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通过改革,军队纪检、巡视、审计、司法监督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民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加快转变。这轮改革,大幅压缩臃肿机构和非战斗人员,逐步裁减军队员额30万,计划到2020年完成。调整改善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成立军委科技委,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谋求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成立战略支援部队,打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

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同时,进一步完善预备役、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健全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

可以说,新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四梁八柱”已经成功搭建,改革首战定局、成果丰硕。但也应清醒看到,后续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必须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攻坚破难,毫不动摇地把改革进行到底。

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格局调整

任何一场军事改革,都面临着突破既有利益格局这个绕不过、避不开的“坎”。从美俄等国军队改革情况看,每次改革都无一例外会受到军种利益、部门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掣肘,每次改革的成功都需要采取强力措施克服利益障碍。

我军这轮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必然触及原有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比如,一些单位面临撤并降改,一些部门职权被削减,一些官兵面临进退去留,等等。能否客观看得失、辩证看进退、平和看去留,是摆在全军官兵面前的现实考验。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党全军的共同事业。军队官兵应当牢记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坚定信念,强化责任,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各种利益调整,确保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服从大局不糊涂。在改革考验面前,无论什么理由都没有改革大局重要,无论什么利益都没有实现强军目标重要。强化号令意识,对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决策部署坚决落实、毫不含糊,确保改革方案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严守纪律规定,坚决维护改革决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严明的纪律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勇于自我革命,在改革大局需要时挺身而出,甘当改革的铺路石。

勇于担当不懈怠。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各级都有各级的担当,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责任。在对待利益得失上,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讲政治、顾大局,为部队做好样子,以上率下,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要求部队贯彻执行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好;要求别人正确对待的,自己首先理通气顺;要求下面遵守的,自己首先不违纪、不犯规。积极进取,主动作为,遇到矛盾和困难不等不靠不推诿,以铁担在肩的魄力,以钉钉子的韧劲,把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甘于牺牲不犹豫。对于军人来说,战场上面对生死考验,要敢于牺牲;改革中面对利益调整,更要甘于牺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14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改革。在历次调整改革中,广大官兵为了全局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确保历次改革举措得以圆满施行。在新一轮改革中,广大官兵应大力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当改革改到自己头上、动到自己“奶酪”时,坚决服从、勇于牺牲,不谈条件、不打折扣,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勇立世界军事革命潮头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加速发展。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展现了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雏形,拉开了战争形态转变的大幕。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几场局部战争,进一步展现了战争形态的信息化,标志着新军事革命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

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奋力抢占未来军事竞争制高点。美军在总结反思近几场局部战争经验教训基础上推动“二次转型”,以维持美国的战略地位和优势。俄军围绕建设“职业化、常备化、精干化”军队深入推进“新面貌”军事改革,努力实现军队形态由传统的大战动员型向现代化机动反应型转变。印度针对综合国力有限、整体军工能力不强、军队机械化程度较低、军事力量发展不平衡等国情和军情,制定了谋求局部战争优势、成为地区军事强国的转型目标。英国、法国等国出于保卫海外利益的需求,也不断采取新的重大军队改革举措。

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入战略被动。中国近代史充分表明,错失改革良机对军事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时代大势,我军不改不行,改慢了也不行。正是着眼顺应甚至主导世界军事革命的发展潮流,我军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着力破除长期影响部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解放和发展部队战斗力,从而推动我军由大国军队向强国军队、世界一流军队的转型跨越。

“两学一做”助力改革强军深入推进

打好改革攻坚战,首先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军队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学习教育同改革强军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不断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落,有效消除改革“梗阻”、激发强军正能量。

强固改革强军的方向引领。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改革强军战略思想,始终是引领改革发展的思想旗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军队把学习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改革强军战略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帮助官兵理解改革总的定位,把握改革设计的新理念,掌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方法论,促使改革强军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纯正改革强军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后,人民军队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军营生态。军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重塑信念和规矩、回归本真和本色。学习教育中,广大官兵围绕铸牢忠诚品格、强化党性观念、深化整风整改等方面,联系思想净化灵魂,联系工作纠偏正向,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为改革强军打下了坚实思想政治基础。

激发改革强军的热情动力。学习教育只有紧贴中心,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军队各级坚持把改革强军作为重要着眼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和“坚定改革强军意志、投身改革强军实践”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官兵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自觉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以实际行动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改革强军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让人痛彻肺腑,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强大。

深化改革是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问题倒逼,实施标本兼治,以改革举措攻克军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才能为强军兴军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党中央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融入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谋划,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运筹,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富国强军大局,立的是安全与发展之基。

2016年7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迎难而上,扎扎实实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向前进。可以预见,通过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重塑军队组织形态和力量体系,必将带来我军作战方式、指挥方式、领导管理方式以及治军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推动军队现代化的整体转型和全面跃升。浴火重生后的人民军队,必将在信息化战场上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成为不断夺取新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保证。(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