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天是八三男人节,男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性别歧视”了吗?

曹柠
2016-08-03 15:0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每年8月3日是坊间流行的“男人节”,据说发源于某时尚杂志的倡议,颠倒三八妇女节的日期而来,旨在关注男性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在何种情况下男性的权益需要关注?作为一个男人,你被“性别歧视”过吗?

大部分人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莫名其妙,在女权主义方兴未艾的男权社会,哪还有歧视男性的?有很多女性指责在女性歧视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讨论男性歧视是个伪命题。

知乎上一个名为“作为一名生活在中国的男性,你在何种场景下感受到了来自性别的歧视?”提问引来252个回答,其中就不乏此种声音。

为此,笔者采访了身边的男性朋友,发现共鸣很多,出现频率最高的是:

结婚时:男生应该买房买车!

结账时:男生应该主动买单!

示弱时:你还是不是个男人?

酒桌上:男人哪有不喝酒的?!

悲伤时: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能哭哭啼啼的!

抱怨时:你凭啥抱怨?我们女人还没抱怨呢!

生气时:人家小姑娘都没生气呢你生什么气?

被插队时:你一个大男人让让不行吗?

敷面膜时:男人敷面膜真娘炮!

女性化时:只许她们做女汉子,不许我们做娘娘腔?

Gay:只有死基佬,没有死拉拉。

直男:不能和其他的男性手拉手上街。

女权主义者:都是因为你们不尊重女性活该啊。

需要讨论歧视男性吗?

我们是否到了讨论“男性歧视”的时候?很多女性肯定不同意,但反观我们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男性越来越多地感到“性别绑架”确是事实:

小的时候,小女孩比小男孩乖、听话,因而经常被夸奖,但很少听到小男孩比小女孩调皮被夸奖;成长这一路上,对男性情绪化、任性程度的包容度更低,男生不能轻易哭,也不能和女生斤斤计较;长了力气,男生就应该无偿帮女生抬东西干力气活,累得浑身酸痛也是理所应当;男生美化自己生活的努力常常得不到正反馈,年轻的女性改变妆容、穿上新衣经常会被男性赞美,但男性获得的赞美明显更少;着装上,女生穿男装、中性打扮更易被接受,男生的着装稍显女性化就会被贴上娘炮、恶心、不正常的标签;同样是宅,提起宅男显得一股堕落之风,慵懒、卫生差,说起宅女则可以可爱、乖巧甚至贤惠;外出玩乐,男女一起消费,男生付款仿佛天经地义;面对流行文化,女生追星脑残粉再正常不过,男生追星可能被骂玩物丧志、自甘堕落;遇到困难,女生求助男生合理自然,男生遇到却不能把问题扔给女生,好像男性天生就不应该在女性面前示弱一样;发生纠纷,男生应该主动让着女生,过于具有攻击性的动辄被控告性骚扰。

现代男性常常不堪重负

上面那还都是日常小事,更攸关的还有:单身时,同样数额的可支配收入男生被默认要预留一部分养家或者用来成家,而女生全部花掉也无可厚非;到了该结婚的年纪,面对丈母娘的挑挑拣拣,男生不得不苦苦攒钱买房买车交首付;结了婚,如果男生长期居家甚至做全职丈夫会被指摘为吃软饭;对于同性恋群体来说,中国社会对男同性恋的歧视普遍多于女同性恋,对于后者的接受程度似乎更高,也没有面临诸多道德上的责难;男生若被强奸(男性或女性),社会观念会让受害者羞于启齿,就算敢于惩治凶手,强奸罪客体不包括男性,受害者依法维权不易……

还有更多的生活细节就不一一列出了。知乎网友白狐把这些“歧视”分成两类:一种是自由选择权的剥夺,另一种是关于异性的平等权利的剥夺。这种分类不无道理,前者是社会角色压力下不得不面临的压力和苦闷,后者是滥俗的女权话语和男性刻板印象之下的怪胎。女性朋友也出来说话了:男性受到的最大歧视莫过于大家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及原因归于男性。女性朋友还说:女性打破刻板印象的束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应,而男性面对刻板印象却无权反抗,否则很容易被鄙视和唾弃。

谈论男性歧视也是女权主义的入口

但上述真的是性别歧视吗?性别歧视是指依照个体的生理性别属性(男性或女性)来理解或评判该个体,并且假定所有人都可以也必须被清楚地划分为男性或女性。严格意义上来说,男生感受到的这些“深深的恶意”并非因为性别歧视造成的。

“拯救男孩”是个伪命题吗?

这种“被歧视感”可以归咎于社会上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并非一方有意识压迫另一方的工具,而是产生于一套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演化,当男性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期待时,压迫感就产生了。因为如果是歧视,就不能只是男人必须做什么,更是一定做不到什么,前者是一种强迫期待,而后者却是一种系统性的负面偏见。在现实生活中,男性面临的“性别壁垒”还远远少于女性,那针对这种现象是不是为时尚早了呢?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对男性的歧视和对女性的歧视永远是硬币的正反两面,谈论男性歧视恰恰是我们深入了解女权主义的一个入口,是促进女性歧视减少的镜像。

罪魁祸首是霸权性男性特质

复旦大学历史系陈雁教授用“霸权性男性特质”来解释这一现象:“男人受到歧视,并不是因为女人歧视男人,而是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性别制度在歧视不符合它的要求的男人,而‘男性歧视’主要归结于社会文化对于霸权性男性特质的推崇。”

陈雁,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性别史、中华民国史

所谓霸权性男性特质是指在某一时期和地域,文化上最受推崇的、被追求的男性特质,通常由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阶层代表,例如富豪、影星、职业运动员。陈雁教授认为:“霸权性男性特质概念的提出,让女权主义者避免把男人看成是没有分别的敌人,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受压迫者这种二元区分太过狭窄,男人和女人一样也面临性别权力问题,霸权性男性特质就压迫着社会上绝大多数的男性。”

正如一位知乎网友所言,“男性感到受到歧视和女性感到受到歧视的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相对不合理的社会规范;两方应该是共同挑战不合理社会规范的战友,而不是互相争吵谩骂的仇敌。”只要社会性别制度不合理,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受害者永远是共同的男性和女性,而女权主义争取的并不只有女人的权利,矛头也不指向男性,而是要反对跟其他社会不公平制度共同起作用的社会性别制度。那种把男性和女性对立起来的女权主义解读危害不浅,太过不负责任。

所谓“男子汉气概”的男人形象充斥着影视作品,不具有这种形象的男人无形中感到了歧视

建构的歧视和天赋的平等

这种霸权性的社会期待通过媒体和各类文化产品影响了社会风气,并内化到具体的生活场景。高富帅、屌丝、娘炮、女神、女汉子这样的语汇广为流传,戏谑让贴标签如此容易,怎么可能避免污名化?所谓“男子汉气概”的男人形象充斥着影视作品,不具有这种形象的男人怎么会不感到“歧视”呢?男孩一旦在竞争中落后于女孩,就有人提出“拯救男孩”的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又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男性气质》,R.W.康奈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本就不存在标准化的性别形象,一切皆为演化建构的产物。性别社会学家康奈尔(R.W.Connell)在《男性气质》一书中指出,男性的气质好形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建构出来的。不存在唯一的男性气质,所以不同的男性气质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缺乏男子汉气概”是一种粗鲁的指责,那些阴柔气质的男性只不过在实践更多元的男性气质。如果一种文化规定了支配型男性气质是正确的,其他的男性气质表现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这个文化便不是开放的文化。换言之,迷恋霸权男性气质的人才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敌人。

追求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的才能和作为在社会中获得地位和评价,而不受制于先天的性别、外貌和后天的职业、地域。不管你是否感到过对男性的“歧视”,也不管你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平等实在是每一个向往健康社会文化者的共同追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八三男人节这个创意最大的意义或许是帮助男人放下性别的压力,缓解男女性别之间的紧张。它的诉求不是让女人来关爱男人,而是让男人自己放下架子,承认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同样需要被社会关爱节日不过是一种诱饵,让男人意识到不必一直要“装做”是那样的男人。

推荐阅读: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佟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男性气质》,R.W.康奈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

《男性研究》,王政、张颖/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2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佩吉·麦克拉肯、艾晓明、柯倩婷/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