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非洲观察 | 肯尼亚人的饭碗被抢?中国又成了替罪羊

陶短房
2016-08-10 17:1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肯尼亚,中资企业承建的铁路工程的施工现场。

8月2日,肯尼亚西南部纳罗克郡(Narok County)纳罗克-马埃马休公路附近由中国铁路工程集团(CREG)承建的一个铁路施工现场,200多名当地马赛族青年手持棍棒和大刀攻击了正在作业的中国公民,导致14人受伤。这一事件由于被BBC等国际传媒在翌日加以报道,和随后一些中国传媒的转载、澄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

中国某传媒网站在转载和澄清时声称,事件起因是当地人指责中资企业“不重视当地人就业”,并引述一些数据加以驳斥。但在肯尼亚《民族日报》8月2日报道原文(BBC基本系原样转载)中明确指出,当地青年的确对“创造就业机会不足”表示不满,但这一不满的主要针对目标并非中资公司,而是肯尼亚当地政府。

正如当地媒体所报道的,肯尼亚政府近年来在世界银行等机构资助下大兴土木,动工兴建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包括肯尼亚国家公路管理局(CNHA)总造价27亿美元的“北部走廊”公路节点打通项目,及总造价高达130亿美元的铁路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中许多都由中资企业中标承建,但用工比例、征地补偿等系肯尼亚方面负责。

围绕这些项目,肯尼亚近一段时间、尤其最近几周,已爆发了一系列骚乱和政治风波,如在纳罗克,当地失业青年冲入CREG工地抗议“得不到工作机会”的事件早在7月15日即已发生过一次,7月20日则有当地议员公开指责政府在铁路拆迁补偿问题上“偷工减料”;在北方的纳库鲁郡CREG承建“北方走廊”节点打通工程现场,50多名当地工人用卡车人为堵塞索伊洛-恩乔罗公路,抗议“工作条件恶劣、苛待和低工资”,以及“雇主对工人抱怨的忽视”,而政府出动警察驱散示威车辆则引发了更多抱怨。

十四名中国铁路工人被肯尼亚青年打伤。

当然,正如许多媒体和观察家所指出的,不论矛盾根源指向何方,中资公司必定成为难以规避冲击的替罪羊,但不仅中国相关传媒,许多了解情况的外国媒体、观察家也公正地指出,很多抱怨实际上对中资公司并不公平,问题要么源于错觉及对错觉的误导,要么则因为无可奈何的条件限制。

如今为FBNC在越南工作的资深媒体人奥兰德(Eric Olander)就援引香港科技大(HKUST)萨特曼(Barry Sautman )和香港理工大(HKPU)严海蓉(Yan Hairong)联合研究的数据指出,“中国企业在非洲不愿雇佣本地员工,而宁可使用本国工人”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分布在40多个非洲国家、多达400家被调查所及中资企业、项目中,当地员工比例超过80%,而中国某传媒网站则称,肯尼亚中资企业中国和当地员工比例达1:10,据称CREG仅一个项目就累计雇佣当地员工3.9万,仍在岗员工也达2万以上,而《民族日报》去年的报道指出,全部在建的肯尼亚铁路项目,中资公司的在肯中国雇员总数仅约1400人。

奥兰德指出,当地政府和外国竞争者都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误导公众和舆论,使之归怨于中国人。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卡比拉总统(Joseph Kabila)为“多快好省”完成庞大复杂的基建工程,不惜授意通融《劳动法》,让更多中国工人参与施工,“否则不可能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此次肯尼亚的一些工程项目同样存在这些问题,政府为“保工程”忽视当地社区增加本地用工比例的意见,又为了节约宝贵的资金(基建项目好大喜功导致资金捉襟见肘,这是拆迁补偿矛盾频发的要害,而发生突发事件的纳库鲁郡,政府竟然长期拖欠公务员工资)人为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

而一些国际竞争者和当地政治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不惜渲染、夸大和扭曲问题,将“中国公司不愿雇佣当地人”或“给当地人低工资低待遇”的问题放大化、政治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非洲问题研究所(CARI)日前通过研究指出,中国公司在可能的情况下是愿意雇佣更多非洲当地雇员的,但在许多地方符合中方要求的合格雇员根本不够数量,而非洲雇员工资偏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归咎于此,因为他们只能胜任低阶工作。HKUST/HKPU研究也表明,华为、中兴通讯等公认更“国际化”的中资企业,其在非洲的分支本地雇员比重比普通中资企业更低得多,奥妙正在于他们是高科技企业,符合其要求的本地人更少。

当然,中资企业本身也的确存在用工、遵守当地劳动法规和管理、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近年来中国扩大在非投资(2015年习近平主席承诺未来三年在非洲投资600亿美元)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加强培训,提高当地劳动力素质和水平上,而这并非企业单方面所能解决。

许多观察家都指出,中国有关机构在公关危机应对和“澄清”等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如奥兰德就直率批评中国在非经营企业负责人在碰到这类危机时往往不知所措,而当地相关中国机构也常常如此,“他们碰上问题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否认问题存在,其次是忙于匆匆‘灭火’,希望问题越快解决越好,殊不知这样反倒后患无穷”。

从此次肯尼亚“出问题”后的媒体“澄清”可再一次看出,有关方面更热衷、也更擅长在中文语境中“正本清源”,而不擅长、甚至回避直面当地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殊不知这种做法可谓本末倒置——既无助于帮助最需要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厘清事实真相,又无端在“中文区”挑起又一番注定“越帮越忙”的狭隘、偏激口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