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废除举国体制,底层人士如何负担奥运高昂的训练成本?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6-08-13 10:2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每到奥运会,举国体制都难免成为热议话题。在这么多主流声音里,倒觉得凤姐的评论真是一股清流,她旗帜鲜明、一针见血地提到了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作用:举国体制是底层人士的福利。用稍微文绉绉的说法就是,举国体制帮助中国底层人士实现阶层流动。

这么多年,大家批评举国体制,其实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在乒乓球、跳水等项目上搞金牌垄断,有违奥运公平竞争的精神;花那么多钱搞竞技体育实在不值等。

2016年8月11日,浙江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两名学员正在练习蛙泳和仰泳。学员上午和下午都需要进行训练,中午会有午休。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韦毅 图

西方媒体怎么攻击中国的举国体制呢?美国人类学家、中国体育研究专家包苏珊教授在《北京奥运:奥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书里分析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奥运的“冷战式报道”,在这些攻击中,就包括这样的谬论:这个由国家支持的体育系统其实是生产呆板的体育机器人的血汗工厂,造成的结果是中国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欠缺。另外一个经常被西方媒体拿来攻击中国体育的例子是中国运动员从小就被送去寄宿制的体校接受严酷的训练,这简直是虐待儿童。最后一个大问题是使用违禁药品提高成绩。

内外夹击之下,结束举国体制的呼声没有断过。譬如,在最近一次访谈中,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表示:北京奥运会后是举国体制结束的最佳时机,因为“经过2008年奥运会,我们已经大牛过一把了,不必再谈我们过去是怎么屈辱的了,那些已经太遥远了。因此,举国体制不再必要。”在他看来,举国体制最主要的意义就是“争面子”。

当然,实际上终结举国体制并不是近年来体制外的呼声,恰恰相反,早在1984年,体制内部就出现了这样的声音。当年目睹了洛杉矶奥运会上资本主义体育制度的辉煌后,国家体委就下发了一个文件,要求体育运动“社会化”,也就是把对于体育的经济支持从国家转移到社会。当然说时容易做时难,直到10年后中国才有了第一个职业化的足球联赛。

1990年辽足获得了中国男足历史上第一个亚洲冠军。

但中国体育走西方的市场化道路就一劳永逸了吗?包苏珊在书中提到一个很少被中西方媒体提到的性别政治的问题:一旦市场化,女性进入竞技场的机会就会比男性少很多,这背后是一个事关性别平等的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0年代,男足和男篮开始参照西方国家的道路进行市场化职业化,男足男篮也因此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因为男子运动被认为更有赢利潜能。相比之下,离开国家资金支持后,女足即便屡创佳绩,也无法获得资方青睐。包苏珊援引一位运动员的话说:现在资本家同样给你巨大压力,他们希望你获胜好让他们的公司更出名。他们比政府更糟糕,因为即便在地方比赛中也向你施压,而不仅仅是国际比赛。

与性别平等相关联的是阶层平等的问题。说到举国体制,凤姐说得没错,“体育练起来太苦,各种二代根本吃不下这种苦,所以举国体制下,国家投入的这些资源基本上都是穷人,或者说家庭一般的老百姓家庭孩子在竞争,相比其他领域,这个领域对穷人真是非常公平了。”

包苏珊也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西方媒体经常批评中国的举国体制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摧残,甚至是在毁灭他们的生命,但实际上正是举国体制让他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比如几年前冬奥会上斩获金牌的周洋在夺冠感言里明确表示:让父母的生活得更好一点。

通过投身体育实现阶层流动当然不是中国举国体制下的特例。在一篇题为《体育与阶层》的文章里,作者杜修琪也提到体育运动和阶层上升的关系。为什么法国足球队中的非洲裔球员越来越多?为什么越是高大上的项目白人越多?拳击这样的项目为什么主要由黑人主导?仅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生理身体素质原因吗?其实背后更重要的是阶层的问题。

对于有色人种移民来说,上升通道狭窄,足球、拳击这样的运动虽然需要刻苦训练,但是门槛并不高,一旦成名后回报率却不菲,因此这类运动成了有色人种移民跨入上层的最便捷的方式。

马龙在男子单打半决赛赛场

当然,体育可以促进阶层流动,它也可以反向拉大阶层差距。去年,美国的《天下》杂志上一篇文章披露美国高中里运动参与的阶层鸿沟,高收入、精英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率节节上升,但低收入、底层人士子弟学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率却低于平均水平。夸张点说,体育已经变成了富人的特权。

运动参与背后的阶层不平等仅仅是美国特有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譬如2010年中国香港考虑是否要申办亚运会时,有评论援引香港康体发展局的研究结果指出,港人做运动的风气之所以不盛行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时间。该报告还指出,港人参与运动的不平等其实反映着阶层和性别之间的不平等,蓝领、低收入人士和妇女的运动参与率远低于高收入、精英男性。

这段时间,媒体开始思索现代奥运背后的价值内涵。由难民所组成的代表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奥运奠基人顾拜旦当年许下的世界主义愿景。但在追本溯源时,我们似乎没有反过来追问:中国的举国体制难道就没有为奥运贡献独特的价值理想吗?进一步可以追问:阶层流动难道就不能成为奥运理想吗?

但我们似乎从来很少把举国体制帮助底层人士实现阶层流动这样的事实放到台面上说,似乎个人经济层面的福祉相较于为国争光这样的伟业不值一提。但我真心觉得,要说中国奥运对世界奥运的真正贡献,或所谓奥运的中国道路,关键并不在于砸重金培养运动员,更不在于拿金牌,而在于它可以有效地形成一种观念,即给底层人士一条阶层上升的通道,或至少提供这样的一种可能性。

在社会流动开始放缓的今天,除了高考和竞技体育(或许还可以加上选秀,尽管选秀背后依托的娱乐工业对于颜值的考量本身就有排斥底层人士的倾向,因为颜值本身就带有阶层的印记),底层人士家的儿女还有哪些选择?可以想象,如果举国体制完全废除,那底层人士如何能负担高昂的训练成本?那时,大多数竞技体育将变成富人的游戏了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