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访孙杨母校:培养13位冠军,这里并不是外媒说的魔鬼学校

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 实习生 淑杰
2016-08-15 11:51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陈经纶体校坐落在杭州市曙光路126号,对面就是杭州新西湖十景之一“黄龙吐翠”,据说因宋代时一条黄龙飞来伏居而闻名。

陈经纶体校也是“藏龙”之地,这里先后出过13位世界级冠军。四年前,孙杨、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勇夺金牌让全国都知道了陈经纶体校;四年之后,里约奥运会上孙杨和傅园慧的抢眼表现,则又让这所学校成为了全国的焦点。

8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探访陈经纶体校游泳教学部,去解读属于这个世界冠军摇篮的秘密。

2016年8月11日,学生在游泳馆内训练。陈经纶体校有三个游泳馆,在这里训练游泳项目的学员年龄在5-13岁不等。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见习记者 韦毅 图

文化课学习越来越受重视

在西方媒体报道中,陈经纶体校被描述成一个瞄准“奥运冠军”的魔鬼学校,到处是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严厉苛刻的教练和千百次艰苦的练习,多达几十万的学员通过激烈竞争层层筛选,只为获得那寥寥无几的奥运金牌。

对于这样的传言,陈经纶体校分管游泳的副校长柏自悦有些莫名,“我们那一代采取的是苏联模式,运动量很大。但现在跟那时比运动量小多了,现在训练会更精细化,手段方法会更多样化。”

按照他的说法,原来游800米,现在可以换成8×100,2×400,4×200,分段计时;而在教学上,科学化、人性化也被放在了首位,“过去是‘老师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学生’,现在我们还要考虑孩子的遗传、家庭因素、文化课等各个方面。整体上,训练量少了但技术含量更高了。”

至于严苛的训练,柏校长坦言,“我们不避讳,原来是有体罚,不过,现在越来越少了。我们经常说,体罚是教练员最无能的表现。怎么样正确地引导孩子才是关键。”

不体罚并不意味着陈经纶体校没有严格的竞争机制,陈经纶体校的学生集中在5-13岁,最初孩子们开始按照年龄分为小中大三类班,但成绩好的孩子可以从小班升到中班甚至大班,与此同时,如果成绩不好,也将接受调班,甚至被淘汰。

过去孩子练体育,很多家长会害怕荒废学业,但在陈经纶体校,这一点不必担心,校方强调陈经纶采取的是走训制,即孩子们的文化课在各自的学校就读,每天放学后才由家长送到陈经纶体校训练一两个小时。

每到男孩14岁、女孩12岁左右时,陈经纶体校会安排有天分技术好的孩子去高一级的省队,而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参加普通的中考、高考或特长生考试。

孙杨启蒙教练朱颖的一个学生今年高考考了600多分,以游泳特长生的身份,被复旦大学录取。

两名孩子的家长坐在游泳馆门口等待游泳训练结束。他们身后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着体校校友孙杨、傅园慧等人在2016里约奥运会中取得的成绩。

“我还梦想培养出下一个孙杨呢”

在陈经纶体校的室内游泳池,记者找到了孙杨的启蒙教练朱颖,孙杨从五六岁开始学游泳到最后离开体校,一直跟随朱老师学习,两人感情很深。

孙杨400米自由泳遗憾摘银时,朱颖一直为他担心,“我特别理解他,因为他特别在乎这个比赛。所以伤心落泪是可以理解的。”

孙杨每年赛后有空都会来看恩师,有时候心痛老师,建议她换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但朱颖坦言自己早已离不开陈经纶体校,离不开手底下的这些孩子。

“我自己就是在体校长大的孩子,我喜欢这份工作,游泳馆就是我的家,从没想过要离开这里,离开自己的学生。”

除了训练,每天中午3个小时的午休时间里,朱颖教练也会去宿舍陪着学生,按照她的说法,“我还梦想培养出下一个孙杨呢。”

在现在的陈经纶体校,你还能碰到一个比朱颖“更有名”的教练。

曾经获得2002年釜山亚运会女子200米自由泳冠军的杨雨退役后来到体校,大太阳底下的杨雨,戴着太阳镜,身穿绿上衣、紧身裤,看上去和传统的体校教练形象不太相同,多了几分时尚。

采访前,她还对记者说:“让我化个妆吧,这样素颜上镜被很多人看到怎么办。”

杨雨的学生主要在7-9岁,每天训练3.5个小时(节假日),大概4000米左右,25米的泳池大概来回80圈。

“因为有很多参赛经验,对基础教育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小的孩子还是以基本功为主。但是一些基本动作,发力位置可以提早教好,不用后面走弯路。”看上去,杨雨对于自己的角色转变相当适应。

目前陈经纶体校游泳教学分为选材、提高,游泳队三个层次。9大主教练都拥有高级或中级教练资格,同时配备助教。选拔的孩子入学后,根据水平和年龄分大中小班,助教则辅助主教练分带中班和小班。

2016年8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教练员在场边对学生进行指导。

选手:游泳的日子很快乐

“孙杨,我知道的。”“他以前就在这训练,和我们一样。”

训练是辛苦的,但孩子终究是孩子,训练一结束一起围着记者叽叽喳喳,你很难知道眼前的这些孩子未来能否成为下一个孙杨或者傅园慧,但他们在泳池里的快乐骗不了人。

“我已经练习1年多了,爸爸以前也在这里学习游泳。我喜欢游泳,就算进不了专业队,以后工作了,也可以每天锻炼。”来自浙江保俶塔小学的叶雨晨小朋友今年9岁,在他这个年龄,“玩”是最重要的。

陈经纶体校让孩子们感受游泳的乐趣,也做好了训练的各种保障。泳池四周的休息座椅上,你可以看到各种箱子装着的小零食。

据朱颖教练介绍,这些孩子每次训练后体力消耗很大,需要热量补充。训练后会发给学生牛奶,零食的话冬天是巧克力,夏天考虑到巧克力会融化,所以换成饼干。

除了甜蜜的“课间餐”,学生食堂提供午餐,一般是一个水果+一份饭+三个菜,入选体校后,这些费用也都由学校提供。

陈经纶游泳馆一共4个泳池,其中25米泳池水深1.1米,50米水深则1.2米,另一个戏水池则是面向不会游泳或者初级的同学。

游泳不像其他竞技运动,水中受伤情况较少,最担心的就是溺水事件,所以在游泳池四周随处可见穿工作服的救生员。

救生员张先生告诉记者:“会游的,不会游的泳池边都有安全员。四边各一个,瞭望塔上还有一个,负责巡视全场。”

现场训练时,还可以看到水中每20个小朋友各配备两名助教,时不时纠正他们的动作。另外,游泳馆出口就是医务室,医务室医生告诉我们:“工作不忙,一天都见不到一个受伤或急救的事情。”

学生在进行热身及身体训练。

家长:职业化与兴趣各自选择不同

8月11日恰好遇上体校每年暑假的“选材日”,所谓选材,就是由各个教练对受邀并参加完训练的小朋友进行筛选。

经过三期连续45天的培训,他们大都接受了基本的游泳训练,包括打腿、憋气、漂浮、划手、换气等。入选以后才能正式成为体校一员,从新学期开始,接受在小中大班的训练。

在场外准备时,一个小朋友忧心忡忡地告诉我:“我已经淘汰2次了,再淘汰一次应该就选不上了”。他的教练是以严厉出名的孙荣老师。旁边的妈妈反而很轻松,安慰他不用担心。

当问到是否让孩子进行职业化练习时,她说:“能为国家争光当然好啊。不过最后还是看他自己发展吧。如果有天分可以考虑当运动员”。

这位妈妈告诉我们,“儿子原来很怕水,洗澡时水落在头上都不行。学了几天以后,回家喜欢拿花洒往脸上滋水都没事儿。”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抱着相似的想法,来报名学游泳,主要是考虑到孩子能多一门技能。江浙多水多湖,会游泳终究是好事,而且一般游泳以后孩子比较累,吃饭也多了,对长身体也有好处。

过去的45天,这位家长每天都骑电动车送孩子上课,因为不敢骑得快,所以来回要1个小时。

当然,这些家长中也有看中孩子的体育天赋,愿意花时间精力赌上一把的。一位浙江嘉兴的刘先生带着9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慕名而来,准备走专业化的道路。

“孩子参加嘉兴市运会并取得了好名次,在当地体育局和学校的沟通下,才来到陈经纶体校。”

刘先生表示:“为了来体校学游泳,我放弃了嘉兴的事业和房子,在体校旁边租了一套每月3000块的房子,上午上文化课,下午在这里参加训练。”

因为考虑到家在外地来回奔波条件不允许,加之刘先生觉得孩子精力有限,文化课游泳两头顾的话,可能都练不好,所以才做此决定。至于未来,刘先生说,等孩子进了省队再回去,“人生有得有失嘛,一切为了孩子。”

在进行基本的训练之后,学生们会有自己的放松娱乐时间,这个时候往往也是整个泳池最欢乐的时候。

【采访后记】

8月11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去体校采访时,游泳馆检票口的大叔说:“这几天媒体多得不得了,从早上排到下午呢。”

的确,采访期间,我们就偶遇三家媒体同行,一个是传统广播媒体,一个是最时髦的媒体平台直播。而就在我们到访的前一天,英国著名媒体路透社也来采访了体校。

不过,无论教练员、运动员,甚至场边管理人员都对这样蜂拥而至的中西媒体司空见惯,采访学生、工作人员、游泳馆拍照等都受到了欢迎。

即使对比较敏感而突然的选拔训练,虽然事先并没有得到领导的安排。通过简单地与教练员沟通后,摄影师就在旁边架起了脚架拍摄。

这样宽松的媒体环境让我觉得小小惊讶。不过,西方媒体的报道角度却并不友好。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的体校是一个“怪物”,里面有望子成龙的父母,魔鬼训练,巨大数目的候选者激烈竞争,只为了寥寥无几的奥运金牌。

这样一个训练出选手才能屡屡夺冠这种刻板印象如此顽固,遮住了他们发现了解中国的眼睛。

今年8月3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采访陈经纶体校以后发布一条视频与文字新闻,名为“每天苦练10小时只为奥运冠军的中国严苛体校”。

视频里呈现了体操馆和游泳馆的训练场景,特别着重刻画了小队员们训练高难度动作时痛苦的表情。此外,采访了一位家长与一位学校负责人,简短截取他们的“训为战”的言论,有失客观。

可能是语言沟通障碍,也可能是有意的剪辑错位,在这个视频中,并没有看到孩子们与更多家长的心声。其实他们才是竞技体育的主体,在不断发展的中国,个性越来越被尊重,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我们的采访中,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提到了选择这个词。走训制、合理化的训练、文化课与训练并重、越来越多的兴趣选手等等,都是“选择”的体现。

也正是这些选择,让奥运冠军不再是唯一的焦点,让傅园慧靠着真性情,凭一句“洪荒之力”爆红网络。

中国在发展,中国体育也在发展,可西方媒体看待中国的有色眼镜还没有摘。

未来不但希望有更多的孙杨、傅园慧从这座体校走出,同样希望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理念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开枝散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