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林毅夫:“十三五”中国经济增速仍有望保持在6.5%以上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盈颖
2016-08-16 22:36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中国经济将有什么增长态势?何时形成L型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焦点之一。

8月16日,在2016世纪中国论坛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若利用好稳增长、适度扩大总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条件,“今年保持6.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在整个‘十三五’规划期间,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会在30个百分点以上,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的引擎、主要的动力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则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法而不是减法,它可以提供中国的生产要素供给、配置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蔡昉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与否,能够决定我们是否能形成一个L型的长期经济增长。”

论坛上,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国内的经济学家们还讨论了什么?

经济下行原因是什么?

自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处于下行状态。如何问诊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

林毅夫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有不少体制、机制、增长模式以及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会影响经济增速。但除了内部因素,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不容忽视。林毅夫给出的证明是,和中国同样发展程度的其他金砖国家,在同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下滑,且下滑幅度普遍高于中国。但这些国家不存在中国所有的,例如国有企业比重比较高、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投资比重较高、消费比重较低、产能过剩等问题。此外,东亚一些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比如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也存在经济下滑的现象。

“我想从2010年以后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固然有内部自己的因素,但这些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也不能够排除,不能够忽视。”林毅夫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稳增长的措施,才能保证经济一定的稳定和增长,并给结构性改革提供条件。

蔡昉则认为,“当前遇到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它不是一个周期性的、需求侧的、短期的现象,而是中国发展到特定的阶段,特别是当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以后,我们以往能够借助推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必然要进入到转换的新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东亚成功追赶型的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他们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当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多边购买力评价比较中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时,无一例外出现了经济回落。当时,刘世锦判断,中国经济到2013年也将迎来这个拐点,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阶段。刘世锦分析,这是因为需求侧的基础设施、房地产、出口,以及供给侧的一些重化工业的产品,像钢材、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等,这些重要的工业产品都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

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发生变化。应对潜在增长能力可能的持续下行,蔡昉认为,如果能够正确地引领这个新常态,中国能够争取实现“L”型的经济增长。并在潜在增长能力下行的过程中,有所反弹,在更长的时间内实现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蔡昉表示,具体的措施而言就是“三去一补一降(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

中国经济触底了吗?

“中国经济经过六年的回调以后,现在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不要太悲观,这是一个大的判断。”刘世锦表示,“触底的确切含义是说不会再下滑了,稳住了,这个稳住以后实际上我们就会进入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

刘世锦表示,作出这个判断需要观察两个底部(需求侧、供给侧)、三个指标(高投资、生产者物价指数、工业企业盈利率)。他解释称:“从需求侧来看,主要是高投资要触底。构成高投资的主要是过去的三大需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我简称是三只靴子。这三只靴子基本上都快落地了,特别是房地产这只靴子如果落实了以后,高投资基本上也就触底了,或者说从需求侧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触底了。从供给侧来看,关键是要去产能,主要观察两个指标,一个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再一个就是工业企业的盈利率。这两个指标要止跌回升,直至出现正的增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实这两个指标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止跌回升翻转的态势。”

刘世锦同时提醒,接近底部和实现触底是两回事,“在今后一两年的时间,我以为是中国经济最有可能实现成功触底的时间,也是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超出以往的时间。”金融风险、国际不确定因素、国内政策导向都会对触底时期造成很大影响。刘世锦说:“这个触底的过程我以为可能不会那么顺利,它可能是一个有曲折的甚至有反复的过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则表示:“我个人并没有那么乐观,我个人认为我们要推进供给侧改革,这个非常重要。短期,估计供给侧起不了作用,所以需求侧我们还是要做一些事情。下半年,估计还会在需求侧当中做一些事情,但长期必须坚定不移的推动供给侧改革,否则很麻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在哪儿?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投资回报递减和全要素生产率下行,中国经济正面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进行,正是旨在通过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力的突破点又会是什么?

刘世锦认为,当务之急是去产能,“经济要触底,只有去产能以后,PPI才能回升,工业企业的利润才能够好转。但是去产能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难度很大。”刘世锦曾建议,可以通过类似于碳排放交易的办法,把政府的去产能的任务和企业的优胜劣汰结合起来。除了去产能,刘世锦提出,目前供给侧改革最需要做的两件事是放开行政性垄断行业、推进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和交易。

袁志刚认为,稳住宏观需求和资产价格很重要。短期上,他认为“应该出一些招,央行把汇率把各个方面稳住,资产流动适当的有一定控制。” 长期上,袁志刚表示需要坚定不移,其中,农业的现代化和国资改革是重要方面。

针对上海市的供给侧改革,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和全国情况有所不同,主要以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抓手。具体而言,降成本涉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商务成本,补短板上包括环境和交通。

    责任编辑:李跃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