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识途|华尔街和华盛顿的爱恨情仇

朱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2016-08-17 14: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1652年,首次英荷战争爆发。远在新大陆的彼得·斯特文森十分担心英国人会从他手中抢走新阿姆斯特丹。为了防止英国人从北边进攻,斯特文森筹集重金,沿着城市的北部修建了一座长超过700米的木制城墙。

但英国人根本就没打算从北边登陆。他们选择了海上进攻。刚一开战,整个新阿姆斯特丹就完全置于英军炮火之下。在现实面前,城中的商人们联合起来,劝说市长斯特文森放弃抵抗。终于,英国人占领了垂涎已久的良港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作为约克公爵的礼物,改名为纽约(New York)。原先为了防御英国人而建起的木墙也就没了用处。一条街因为靠近墙,就被叫做“墙街(Wall Street)”,也就是后来的华尔街。

有趣的是,华尔街第一次粉墨登场不是因为金融。1789年4月30日,在华尔街和宽街交界的纽约市政大厅,乔治·华盛顿宣誓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这或许是一种暗示。在此后的200多年里,华尔街和华盛顿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爱恨情仇。

荷兰人把商业精神留给了纽约,同时也把投机的热情落在了华尔街。最开始的投机行为简直可以用野蛮和无耻来形容。操纵市场是常规手法,而利用内幕消息和公共权力来赚钱根本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作为纽约交易所的创始人之一的威廉·杜尔,首次在华尔街上演了一出如何在牛市中操纵市场的教学案例。

当时,市场上有传言称美国银行要收购纽约银行,还说有另一家银行要在此之前并入纽约银行。时至今日,并购也是股市上最好的炒作话题。杜尔利用自己在政府里的关系,开始四处找人借钱,买入纽约银行的股票。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美国战争部部长亨利·诺克斯。杜尔的操作被市场知悉后,所有人都坚信作为财政部长助理的杜尔判断不会有错,纽约银行股票一路狂涨。

有买就有卖。但是,当这些卖家不仅卖出股票,还把真金白金紧紧握在手里而不交给银行时,银行就没这么多钱借给投机者了。这时,利率开始上升,借钱买股票的杜尔和其他投机者面临灭顶之灾。随后,杜尔被查出挪用公款进行股票投机,和其他几个投机者一起进了监狱。股价在一片恐慌中应声下跌,多个经纪公司宣布破产。

杜尔事件引发了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客观来讲,这其实是华盛顿的内部矛盾。时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和杜尔还是姻亲——他们两个的妻子是表姐妹。当然,汉密尔顿绝不会认同杜尔的行为。但他知道,整个交易机制还是健康的。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市场的恐慌会蔓延到各个角落,摧毁整个市场机制。而时任国务卿的杰弗逊则表现得幸灾乐祸。杰弗逊以痛恨投机者和银行家而闻名,因此更愿意让这群华尔街的“恶棍”玩火自焚。可汉密尔顿毕竟是财政部长,在这个事情上还是他说了算。

汉密尔顿的做法成了此后美国政府干预资本市场的教科书版本。一方面,他要求财政部购买足够规模的联邦债券来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他要求银行不要收回贷款,同时允许商人用短期票据来支付关税。最终,市场稳定了下来。但是,那些与杰弗逊有共同理念的人无法理解汉密尔顿的考虑。等到他们上台之后,完全推倒了汉密尔顿精心设计的体系。在随后的近200年里,华盛顿再没支援过华尔街。等到200年后华盛顿第二次拯救华尔街时,华尔街已经救了华盛顿三次了。

第一次是帮林肯打赢了南北战争。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拼的就是消耗。最开始,南北双方都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在一年内增长了近10倍。有三种常用的办法可以为战争筹款,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多印钞票,三是跟别人借钱。

前两种大家都会用,但跟别人借钱可是个技术活。一直以来,政府跟市场借钱都是一次性借很多,然后市场上的金融机构把政府的债券存起来作为储备。可金融机构家里也没有太多余粮,借着借着就没钱借给政府了。此时,北方政府把借钱的任务委托给一位叫做杰·库克的年轻银行家。库克打破了以往的借钱模式,他把债券的面额缩小到只有50美元,然后利用大众媒体向北方的民众兜售小面额的国债。库克告诉他们,购买国债不仅仅是爱国,而且是很好的投资。

这一下激起了北方民众的购债热情。随着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北方集团,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北方倾斜。等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库克借钱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花钱的速度。最终,北方凭借雄厚的资本支持赢得了胜利。

第二次是帮财政部化解了黄金外流的危机。当时,美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按照法律规定,财政部国库至少要保有1亿美元的黄金储备,以随时准备满足兑换黄金的需求。在经济增长强劲的时候,人们对美元会比较有信心,不会跑去把美元兑换成黄金。但在经济衰退时,人们会对美元失去信心,就会选择把美元兑换成黄金。

1894年,美国正经历严重的经济衰退,去财政部兑换黄金的人越来越多。财政部先后两次通过华尔街的投行发行债券增加黄金储备,总规模达1亿美元,但每次都很快兑换一空。到1895年2月4日,财政部可供兑换的黄金仅剩下900万美元了。要知道,财政部发行的国债都要用黄金还本付息。一旦财政部没有了黄金,就只剩下违约一条路。这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对美国不啻是一场浩劫。

时任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初,他并不想求助于华尔街。但随着事情开始失去控制,他还是选择向华尔街的带头大哥摩根寻求帮助。摩根凭借自身的非凡影响力,在欧洲市场很快替财政部筹集到了1亿美元的黄金。同时,摩根还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操作来稳定美元的价值。1895年6月,美国国库的黄金储备稳稳地保持在1亿美元以上。华尔街又救了华盛顿一次。

第三次是帮美国度过了1907的银行挤兑危机。起初是一些小银行遭到了顾客挤兑,紧接着纽约的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博克斯信托银行也遭到挤兑。再后来,美国信托公司也迎来了挤兑风波。各大银行的营业大厅就像疯人院一样,人们拿着存折要求兑换出现金。恐慌的情绪在人群里弥漫,每个人都想尽快把钱取出来,以避免银行倒闭后自己的储蓄化为一空。

危机当前,华盛顿束手无策,只能像上次一样,去华尔街找摩根帮忙。摩根自身很清楚,解决挤兑的最好方法就是提供足够的货币供人们支取。他先是让财政部将政府资金存入国民银行,再由国民银行借给遭受危机的银行。然后,摩根把纽约的主要银行家都聚在一起,让大家一起商量解决方案。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银行之间的结算不再用现金,银行可以把之前用于结算的现金来支付客户存款。于是,市场上的美元现金总量立刻增加了8400万。人们忽然发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自己要取多少存款,银行的大门总是敞开着。挤兑危机就此终结。

摩根把危机扼杀在了萌芽中,这让他赢得了空前的赞誉。时任总统迪奥多·罗斯福表示:“这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商人,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充满了智慧和公众精神”。但华盛顿也同时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国家在危机时只能向华尔街求救。而且,有不少危机是华尔街自己搞出来的,政府有必要成立一个机构专门监管华尔街。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正式建立。

等到华尔街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华盛顿选择了袖手旁观。不对,是火上浇油。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开始狂跌,银行出现大量倒闭。本来应该提供流动性、确保市场稳定的美联储却在收紧银根——市场越缺钱,美联储就越要把钱收走。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通货紧缩正式到来。华尔街第一次看清了华盛顿的面目:关键时刻,华盛顿是不会出来支持华尔街的,无论这是否对他自身有利。华尔街开始了一场“资本罢工”:不管用什么资产做抵押,他们也不会发放贷款,不管投资多么好的项目,他们也不会承销债券。

华盛顿最终没能逃过一劫。股灾迅速波及经济的各个领域,美国至此陷入了长达4年的大萧条。近万家银行倒闭,数百万人的储蓄化为乌有,失业率超过25%,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一半。后来,华盛顿花了好长时间才修复了自己跟华尔街之间的信任。再后来,华盛顿又实施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华尔街的行为。这些措施包括对股票发行实行注册制、成立存款保险公司、以及确立银行分业经营的管制格局。

等到华盛顿真正支援华尔街时,已经到了1987年了。当时,华尔街面临的问题和1929年的情况如出一辙:股市暴跌,投行破产。一天时间,道琼斯指数下跌了22.9%,所有人都回想起了1929年的场景。不同的是,这次华盛顿很淡定,美联储也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第二天,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并大幅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危机很快得以平息,没有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华盛顿和华尔街终于找到在一起相处的节奏。

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华盛顿甚至动用了7000亿美元来购买资本市场上没人敢要的不良资产,藉此来支持华尔街。美联储更是开足马力,不仅在短时间内把联邦基金率降到0,还使出之前从没见过的手段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从而保证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事后来看,正是由于华盛顿及时出手,这场危机才没有演化成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然而,华盛顿却紧接着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法案,让整个华尔街叫苦不迭,

时至今日,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的纠葛仍然是一笔烂账。没有华尔街建立起的金融体系,美国不会成为今天称霸全球的大国。缺了华盛顿的支持,华尔街恐怕也难以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华盛顿明明知道离不开华尔街,却又总觉得这些搞金融的人太精明,容易出事。其实,华尔街上的人们很单纯。他们的目的只有三个:赚钱,赚钱,赚大钱。造成波动和危机的不是他们,是对暴富的憧憬和永不满足的人性。

(注:本文取材于《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作者约翰·S·戈登,祁斌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出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