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民背藤椅捐给上海历史博物馆:这是巴金以前送我奶奶的

澎湃新闻记者 何颖晗
2016-08-17 21:4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上海历史博物馆藏品)

巴金坐过的藤椅,成龙捐赠的民国老灯,戴祖怡结婚用的家具……2017年,上海市民将有望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厅里见到这些珍贵藏品。

8月1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历史博物馆获悉,自5月征集令发布以来,该馆已接到捐赠电话上百个。除了名人藏家的慷慨捐赠,也有市民将手里的“宝贝”亲自送到馆内。

市民将藤椅背到博物馆

上海历史博物馆(下称“博物馆”)新馆选址原上海美术馆旧址,2016年2月开工,预计2017年对外开放。

2016年5月,博物馆面向海内外征集能反映上海历史和文化的实物、文献、照片资料等。据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裘争平介绍,征集令发出后的第一个月每天都能接到电话,有捐赠的也有咨询的,截至目前,已接到上百个捐赠电话。

“不是说一百个电话就是一百件东西。比如一位赵女士,她要将自己外婆在世时穿过的衣服捐赠,这些衣服装满了4个箱子,上百件,都是1930、1940年代的。这意味着每件衣服我们都要查看、鉴定,选出最具历史价值的。这样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裘争平说。

征集过程中,不乏名人藏家的慷慨解囊。

据裘争平介绍,最早致电的是艺人成龙,他捐赠了一盏民国时期的灯。其经纪人称,这盏灯是成龙在美国拍电影时在一家古董店看到的,经过向店主了解,这盏灯来自于民国时期住在上海的一对美籍华人夫妇。“这盏灯保存完好,成龙先生把它从美国买下,如今正在寄给博物馆的途中。收到他经纪人的消息,我们也很惊喜,说成龙先生一直关注文物保护,这次捐赠老灯,他认为是应该做的。”裘争平说。

戴祖怡捐赠的结婚时用的家具
戴祖怡捐赠的结婚时用的家具

另外,红帮裁缝泰斗、90多岁的戴祖怡老先生,虽然本人身在日本,此次也托人将自己结婚时使用的部分家具捐赠给博物馆。裘争平说:“老先生已经先后给我们捐赠了100多件物品,可以说是历博最年长的捐赠者。”

最令工作人员感动的是,市民刘先生日前乘地铁,背着一把藤椅送到博物馆。他表示,这把藤椅是巴金坐过的,要捐赠给博物馆。经过研究员的进一步了解,刘先生的奶奶曾是巴金在上海武康路的老邻居,分别之际,巴金将自己屋中的一把藤椅送给了对方,老人家不舍得坐,一直保留至今。

裘争平表示,由于目前相关征集手续还在办理中,待到新馆开放时,市民就可一睹上述藏品的庐山真面目。

上海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最初为筹建于1953年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83年建成“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7月改现名。目前馆藏文物、文献、老照片总数约11万件,其中有汇丰银行铜狮、民国百子大礼轿等重要文物。

尽管有丰富的馆藏,上海历史博物馆经历了漫长的有馆无址的局面,十余年来大量的藏品无固定展址,临时展成为了最常使用的展览方式。

馆长张岚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馆将专注于历史与人文类的展品,不同于目前流行的艺术品展览。张岚说,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尚未面世,正式开馆要等到2017年。

更看重物品的历史价值

即将建成的新馆需要怎样的藏品?

裘争平表示,历史博物馆顾名思义,征集时更加看重的是物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征集的东西尽量是和居民生活相关,承载着历史脉络的。因为越是日常的,往往消失得更快。”

针对各种类型的捐赠者,博物馆将给予捐赠证书、现金奖励或经济补偿。“这里面,多数人会比较关心经济补偿。”裘争平坦言,很理解捐赠者的心情,不过征集工作的预算是有限的也不高,并且,有些物品没有市场价,比如一张电车公司的车票,“可它记录了那个年代上海电车的发展,这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珍贵的”。

裘争平透露,曾有人不远千里来到上海,手里拿着一枚古钱币,开出的价格是希望能买一栋房子,“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价格有心无力。”

另外,此次文物征集没有严格的起止时间,一旦接到线索或电话,征集的流程便开始启动,从信息的采集、登记到初步筛选,研究鉴定。裘争平说:“藏品下方都有一两句解说词,这几句话大都经过了数十名研究员长达几个星期的查阅资料,拼凑和还原历史”。

作为博物馆的一名资深研究员,今年58岁的王毅,对文物征集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征集是细水长流的日常工作,“有一个线索就得出门去看,看了以后觉得不适合,落空,这是常见的事情”。

8月初,王毅接到爆料,称黄浦区小东门附近的一处民宅,有两块罕见的石碑埋在地里。“并不是我们去了,把石碑挖出来,带回博物馆,征集工作就完成了。”王毅说,首先自己要跟民宅所属街道、居委会沟通,同时向单位申请征集的手续,还要带一张自身身份的证明,“否则别人为什么要相信我们所说的,将石碑交给我们。”

据他回忆,当时他们到居民家中说明来意后,居民开价了。“当然,很理解这样的心情,人之常情。”由于超出预算,王毅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一个下午的沟通,最终居民愿意他们将石碑挖出来。“这还没有结束。别人家的地被破坏了,你得找替代的物品填埋进去。”王毅说,他们再找工人,准备水泥黄沙,将掩埋石碑的地面恢复平整。

回到博物馆,经过初步考证,这两块石碑为英租界时期遗留下来的,上面还带有英文字母(B.C),目前研究部正在进一步解读石碑上的文字信息。

“文物征集绝不仅仅是等着别人送上门,而是要主动出门去找寻。”王毅说,近些年文物保护与修复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征集,从上至下关注的力度都不够,他建议成立文物征集的专业委员会。

“不少博物馆的征集工作人员在年龄上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新进的年轻人学历都很高,但空有理论,征集的判断力和敏锐感缺乏锻炼。这块的人才很缺失,一些人认为征集文物就是去收东西,职位没有吸引力。事实上,很多好的文物流散在外,甚至被走私到国外,征集就是去发现,去抢救它们。”王毅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