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林丹经商后90%时间仍在训练,教练都问他为什么还那么拼?

澎湃新闻记者 朱轶
2016-08-20 07:34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疯狂、喜悦、尖叫、遗憾、落寞,还有淡然,种种复杂情绪让里约会展中心像极了一个快要爆炸的密封锅炉。

林丹与李宗伟交换好球衣,向全场球迷挥挥手致意。然后看了一眼场边和团队庆祝的李宗伟,走出球场。

这一刻的他和喧嚣的球馆有着强烈的反差——平静,甚至是心如止水。

这个大满贯冠军,羽毛球史上第一人的第四次奥运之旅停留在了半决赛,卫冕的梦想也在这一刻终止。

这个33岁,集齐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苏迪曼杯、汤姆斯杯冠军的男人,没有落寞也没有不甘,他的时代已足够辉煌。

林丹创立了自己的内裤品牌。

坚持四年,我也许更热爱这项运动

这个四年,从休息到复出,从专业到经商,林丹很忙。但羽毛球始终排在他心目中的第一位。

他早早就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创立个人内裤品牌,涉足商海也成为他早早就规划好的按部就班的职业道路。

所以2014年,脱下军装,林丹开始了更多领域的尝试。单飞、经商,写真……

他并不是一个我们普通意义上可以定义的职业运动员。但他始终有一个职业运动员应有的态度,“中国的羽毛球并没有职业化,但我一直用职业运动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

林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之所以没有急流勇退,选择坚持打羽毛球,只是因为喜欢——本能的自然的喜欢,

为了第四次踏上奥运会的征程,林丹在训练中的付出远比外人想象得多。

“我90%以上的时间,几乎都是放在训练和比赛上。”

网友整理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林丹。

年龄成了他最大的敌人,除了老对手李宗伟,还有那跃跃欲试的后起之秀。

困难的时候,他也和教练谈心。“教练也总是说为什么我这么拼——他的话很触动我:和那些与我同年的或比我小的运动员相比,我也许更热爱这项运动。”

于是,即便是商业活动最多的2015年,他都会尽量安排在星期日。即便占用了训练时间,自己也会自觉补足,“我一直以职业运动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林丹并没有夸张,他可以掷地有声地抛下“从未有人质疑自己的训练质量”,因为哪怕缺席了一堂训练课,他也会自律地找时间补回来,“我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

网友整理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林丹。

为什么一定要赢?

对于传奇和伟大的头衔,林丹并不愿意用奖牌的颜色区分。

“金牌和那不到一平米的冠军领奖台,并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舞台。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往前走,我想呈现的是真实的自己。”

其实,从北京奥运会后,林丹就在思考体育的本质。

北京奥运会前,他说自己为了金牌几乎到了置死地而后生的境地。

四年后的伦敦,他说,“我要做的,是创造后人难以超越的纪录,是一个林丹的时代。而不是多年后,当人们提起林丹,只记得他拿到过多少冠军头衔。”

在里约,林丹早已进入“化境”。

现在,在里约,林丹已经成为羽毛球运动一个时代的定义。他对这个项目的影响力,也超越了金牌。

在巴西,他是最受欢迎的羽毛球选手,哪怕并非羽毛球粉丝的场馆工作人员也知道林丹是伟大的运动员。

所以,林丹说自己其实已经看淡了胜负,“或许很多人并不相信,但我和宗伟的坚持,一方面是对羽毛球的热爱,同时,还是想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这才是一个运动员存在真正价值。”

所以细心的人应该记得,伦敦奥运会前的那半年里,每一次被问及夺冠,林丹都会戏谑式地回答,“为什么一定要赢?”

他从来都不想被人误解,他和李宗伟这样的球员,只要想赢就一定能赢。

成功并没有想象中容易,“但没有对自己事业的热爱,那么成功永远都离你很远。”

脱下军装,军礼犹在。

不坚持到最后,就会泯然众人

林丹的奥运之旅已走到了尽头,但他未来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启了一角。

他还会继续推动羽毛球运动,或许退役两个字并不会在里约后就轻易说出口。

“为国争光是运动员的天职,在赛场上你必须尽全力去做到这些。我已经夺得了19个世界冠军,但我还在努力。”

离开球场,林丹也希望能够在其他领域取得突破,他不想运动员的身份成为桎梏。

“在中国,运动员作为个体去拓展自身价值还是有些空白的。”

所以,他仿效莎拉波娃、贝克汉姆和C罗,在多个领域尝试跨界,并毫不掩饰商业市场的野心。

“我不想人们只因为冠军而记住我,我希望人们看到我的努力以及那些被我影响的人们。”

林丹不介意给自己戴上“先行者”的高帽,“有时候,人生才是真正的赛场,你不可能永远赢下去,但我想我能够为这项运动,或者更多运动员带来改变,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先行者总难免遭遇艰难,林丹也做足了准备,“对有些人而言,一直拼到最后并赢得冠军,人们就自然会发现这个人的独特和不同。所以,如果我不坚持到最后,就会泯然众人。”

林丹说,这就是二十多年羽毛球生涯给他最深刻的启迪。

在自传中,林丹曾写道——

“即便伦敦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即便多年后林丹这个名字已经模糊得像一个符号,我会记得在青春似火的年纪,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

还有最后的那句,“那些共同的记忆还会延续下去,直到世界尽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