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倾倒河南含汞危废运抵贵州,揭开行业隐患:业务员如同中介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发自贵州铜仁
2016-08-23 09:5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跨三省转移危险废物案有了新进展。
8月22日上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环保局获悉,两车近80吨危险废物——废氯化汞触媒,被非法转运、部分倾倒在河南被查扣两个月后,目前已运抵万山区。

万山区环保局局长程小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两车货于8月21日夜间运抵贵州省铜仁市铜鑫汞业有限公司(下称铜鑫汞业)。22日早晨,万山区环保局监察大队执法人员已赶到厂区现场验货。

“因为企业现在是停产整治期间,待整治合格恢复生产后,可以处置(废氯化汞触媒),现在暂存在仓库中。”程小勇说。

8月15日,澎湃新闻独家报道,两车近80吨废氯化汞触媒本应从内蒙古运往贵州,却被非法转运、部分非法倾倒在河南被当场查扣,滞留两月之久。

报道次日,贵州省环保厅向澎湃新闻表示,已两次约谈铜鑫汞业,要求企业积极履行河南省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并按照河南省建议,要求该公司安全处置查扣的废氯化汞触媒,积极推进该批废氯化汞触媒的无害化处置。

8月19日,铜鑫汞业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向河南省洛宁县环保局交纳行政处罚8万元及“看护费”、场地“污染清理费”等其他费用。

对于此次事件的起因,铜鑫汞业认为业务员张家良要承担责任,但也承认,公司对业务员存在管理疏忽。

而目前张家良和找普通货车运送这些废氯化汞触媒的董建军已被警方刑拘。

铜仁市万山区的环保局负责人也对铜鑫汞业的说法予以一定程度的确认。

“严格说,公司与业务员签署相关合同,业务员不能违法违规,否则要自己承担责任。”万山区环保局局长程小勇补充说,“不过,尽管该案是(因)业务员与他人发生债务纠纷(而起),但铜鑫汞业有管理上的疏忽。”

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行业内的一些业务员如同“中介”,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找货源。铜鑫汞业一案揭开了含汞废物处置行业混乱管理的一角,但如何根治,铜仁市当地尚未给出答案。

业务员被指实为“中介”

铜鑫汞业厂区已停产整改。

8月18日,澎湃新闻在铜鑫汞业门口看到,公司已贴上停产整改的告示。

贵州省环保厅官网2013年9月公示该公司项目环评信息显示,铜鑫汞业将用含汞3.0%的废触媒为原料,建设一条年处理12000吨含汞废物生产线,主要产品为汞。

该项目环评于2013年经贵州省环保厅批复,2016年3月备案试运行。贵州省环保厅曾向澎湃新闻表示,“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试运行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自动获得危险废物经营资质。”

澎湃新闻从铜鑫汞业法人代表、执行董事朱兴伟的微信朋友圈看到,2016年6月15日,厂内设备开机点火,他发了一条信息:“运行正常,效果不错!”并配有三个加油的表情。

危机的种子恰在这一天埋下。

根据洛阳市相关执法人员调查的情况,也正是6月15日这天,铜鑫汞业业务员张家良与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东兴化工)洽谈成一笔废氯化汞触媒转移生意。

2016年4月3日,铜鑫汞业公司与张家良签订了“含汞废物业务提成合作协议”。

澎湃新闻从铜鑫汞业提供的协议看到,协议在违约责任部分明确,张家良在合同期限内,使用铜鑫汞业公司资质联系的业务(含汞废物),必须无条件如实交给铜鑫汞业公司,不得外流。

公司与业务员签署的含汞废物业务提成合作协议。  铜鑫汞业提供

“严禁私下拿铜鑫汞业的资质进行业务操作。”上述协议写道。

同时,这份协议还规定张家良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和填写“五联单”,采用指定的有资质车辆和人员按指定路线运输,如有违反行为,对公司造成的一切损失,全由张家良负责。

铜鑫汞业执行董事朱兴伟说,公司与张家良只有这份业务合同,没有其他劳动合同。

在业内人士看来,张家良的身份相当于“中介”,他同时与多家废汞触媒处置企业签订协议,给他们“找货”;按照协议规定,用哪家公司的资质谈下的业务,只能运到这家公司进行处置。

业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该行业内的企业普遍采取这种方式寻找货源,“以前到现在都是这样。”张家良只是其中的一个“中介”,他和贵州蓝天固废有限公司、重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铜仁市鸿发含汞处置有限公司等行业内的企业都有合作关系,在帮铜鑫汞业找货源之前,他主要帮蓝天固废在东兴化工联系货源

前述调查情况表明,张家良谈下东兴化工的业务两天后,因债务纠纷,河南长葛市人董建军到内蒙古旗下营找张家良要账,张答应将这批货运完后给钱,并让董联系车辆拉货。董建军找了两辆普通的半挂货车到厂区组织装载,过磅后,拿着张家良交给的两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离开。

不过,8月19日,东兴化工一位负责废汞触媒供应业务的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在检查证件时,看到货车司机出示的是危化车运输证件,

“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无法辨别车辆到底是不是危化车,我们只能看证件,当时因为司机拿出来的是他们的危化品运输证,我们才认为这个车是危化车。”

两辆载满废氯化汞触媒的货车并没有按照既定路线行驶。6月19日,其中一辆货车将39吨危废倾倒在洛阳市洛宁县境内的洛阳碧水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院内,被随后赶到的执法人员现场查获。另一辆载有39.5吨废氯化汞触媒的货车开往河南长葛市。次日,货车停靠在京港澳高速许昌服务区时被调查组堵截。

目前,张家良、董建军二人已被警方刑拘。

截至发稿为止,澎湃新闻尚无法联系到张家良、董建军二人对铜鑫汞业所指的承担责任问题予以确认。

铜鑫汞业厂区内的废触媒堆放区。

管理疏忽,遭同行指控

“严格说,公司与业务员签署相关合同,业务员不能违法违规,否则要自己承担责任。”万山区环保局局长程小勇补充说,“不过,尽管该案是(因)业务员与他人发生债务纠纷(而起),但铜鑫汞业有管理上的疏忽。”

程小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案发后,环保局多次组织到企业检查,发现企业除管理上存在疏忽,应急预案也没有经过专家审查,目前已要求整改。

“企业在试生产期间存在不规范的地方,给他们时间限期整改。待正式生产之后,再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惩。”程小勇表示。

案发后,贵州省环保厅按照环保部的部署要求,核查了2014年至今,从东兴化工转移到贵州的废汞触媒情况。

贵州省环保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14年至201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商贵州省环保厅,同意贵州蓝天固废处置有限公司共18单接收东兴公司废汞触媒669.69吨。

2016年,铜鑫汞业公司取得资质后情况发生改变。截至目前,蓝天固废共1单接收东兴公司废汞触媒40.45吨,铜鑫汞业共7单接收东兴公司废汞触媒271.95吨。目前,蓝天固废接收的东兴公司废汞触媒已全部处置完毕,铜鑫汞业已预处理185.5吨(其中处置完毕40吨),库存86.45吨。

若不出此事,铜鑫汞业还将继续对库存废汞触媒进行处置,但目前设备刚运转几天就被环保局责令停产整顿。

不仅如此,铜鑫汞业还被同行指控涉嫌非法炼汞。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案发后,具备废氯化汞触媒处置资质的6家公司联名上书环保部和正在河南、内蒙古开展督察的中央环保督察组,称这些废氯化汞触媒或被运往河南当地,将用于非法土法炼汞。

洛阳市环保局固废中心负责人之前向澎湃新闻表示,案发后当地经过详细排查,未发现非法炼汞企业。

厂区内临时弃渣中转库。

在万山,“涉汞不是什么大事”

此案给行业“新手”铜鑫汞业敲响了警钟,但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并不会因此停止发展。

澎湃新闻从万山区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铜鑫汞业公司原计划建于铜仁市碧江区,因贵州省相关政策要求,后成为万山区招商引资企业。公司厂址位于万山镇张家湾,这里规划建设了“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外地人谈汞色变,但在我们万山,涉汞不是什么大事。”程小勇告诉澎湃新闻,目前万山区涉汞的国控企业有8家,刚刚建成的铜鑫汞业公司试生产后验收合格后也将纳入国控企业名单。

铜鑫汞业处置的废氯化汞触媒属于危险废物。氯化汞触媒常用于电石法聚氯乙烯(PVC)行业,PVC多用于房地产开发建材。

据环保部统计,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汞生产国和使用国,使用量约占世界的50%。电石法PVC是我国最大的用汞行业,2014年中国电石法PVC生产企业的汞使用量约占全国的60%。

随着新环保法实施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通过《关于汞的水俣公约》, PVC行业面临环保和履约的双重压力,但对于含汞废物处置行业来说,这反而成了机遇。

据中国化工报日前报道,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介绍,“十三五”期间,汞污染防治工作将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为总体要求和目标,坚持以“减量化,无汞化”为工作路线,以履约工作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心,围绕“低汞高效应用,汞高效回收利用,无汞高效推进(产业化示范)”开展一系列工作。

也正是这些政策使得铜鑫汞业法人代表朱兴伟以及其他股东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这些危险废物必须要有专门的处置公司处置,我们以后加强监管,前景是非常好的。”朱兴伟说。

铜鑫汞业杨姓工程师介绍,作为新企业,铜鑫汞业的设备大大缩减了炼汞时间,冶炼后的弃渣含汞量能够达到国家标准。

万山区工业和商务局局长吴先树说,“每家企业都说自己的技术先进,但其实各家技术大同小异,他们(铜鑫汞业)确实是硬件升级改造后比较先进。”

然而,刚刚试生产几天的铜鑫汞业就因为河南一案陷入舆论漩涡。

8月19日,朱兴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因公司与业务员张家良签署的协议中已明确法律责任,因此事对公司造成的不良影响,公司保留起诉张家良的权利。

朱兴伟还表示,将吸取教训,严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