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林毅夫: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得遵循比较优势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盈颖
2016-08-24 07:21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人均国民收入12700美元是很多中等收入国家想要突破的瓶颈。但在1960年已经成为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晋升”为高收入经济体,剩下的都在“原地踏步”,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这种现象被世界银行形容为“中等收入陷阱”。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林毅夫看来,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是一个相当高概率的事件”。

中国也正位于中等收入国家队列,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8月21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的“产业政策:总结、反思、展望”研讨会上,林毅夫开出的处方是:遵循比较优势。当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话,我们称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是有比较优势的。

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完善的成本和风险上,比发达国家低。之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认为,这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出发,林毅夫分析,“每个时点上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于该经济体的要素禀赋跟它的结构”,“如果按照要素禀赋的结构来选择产业跟技术的话,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你的产业要素生产成本会最低,应该有最大的竞争力。”(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

对于这个处方,林毅夫指出,竞争性的市场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前提,是制度安排,可以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来选择产业。除了有效的市场,政府需要因势利导,做有为的政府。产业动态升级中的先行者“第一个吃螃蟹”,在成本和收益上往往不对称,林毅夫认为,政府需要提供和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补偿先行者,降低生产交易成本。

“但是政府的资源有限,因此政府必须战略性地、策略性地使用他有限的资源,来支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最大贡献的产业。”林毅夫说撒胡椒面的做法不可取,“产业政策要成功,应该发展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何判断哪些产业是具备潜在比较优势?林毅夫认为,是那些在要素生产成本上有竞争力,但由于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交易费用高的产业。比如,林毅夫举例,非洲国家的工资成本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就是非洲的潜在比较优势产业。

针对既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产业政策制定时,林毅夫总结,按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国家前沿的差距,将产业分为五个类型:追赶型、国际领先型、退出型、新技术引发的弯道超车型、国防安全战略型。

不同产业类型有相应的针对性产业政策。关于追赶型产业增长的甄别和因势利导,林毅夫建议第一步是找到那些高速增长、要素禀赋结构类似、人均收入比本国高100%左右,或20年前的人均收入和本国现在处于同一水平的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选出表现良好的产业和产品,从而避免政府犯错或被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绑架。之所以如此借鉴,是因为拥有相似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家,应该也有相似的比较优势。

就国际领先型行业而言,某些产业是发达国家已经退出的,中等收入国家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技术水平,那中等收入国家就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待领先型产业的方式, 把握“研”和“发”。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基础知识研发,另一方面企业在基础知识成果之上,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

对于不关系国防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退出型产业,政府要创造条件,让有能力的企业站在微笑曲线两端,增加附加值,靠研发、品牌和营销升级发展,并帮助企业迁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弯道超车型产业给中国前所未有的机会。它们的特点往往是研发周期短,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政府的角色是为这些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硬基础设施,包括成立孵化基地、风险基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

国防安全型战略产业往往聚集了大量资本,研发周期长,但因为关乎国防安全,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不能依靠进口,必须自己生产。这类企业往往不具备比较优势,无法在竞争的市场中立足。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需要通过预算拨款或直接采购的方式加以扶持。

以下是林毅夫在8月21日“产业政策:总结、反思、展望”研讨会上的发言全文:

各位学界的朋友,还有不少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个会议,跟复旦一起组办这个会,因为我们讨论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题目,是产业政策。我们现在谈产业政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担心中等收入陷阱。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能够帮助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就从我现在一直致力推动的新结构经济学来谈这个问题。

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2008年,只有13个经济体从发展中国家转变为高收入国家。其余的88个国家,就是我们讲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不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是一个相当高概率的事件。

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如果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它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就要高于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一直到现在,从长期来讲,发达国家从统计数字来看,平均每人的GDP收入增长是稳定的,每年大概2个百分点。

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如果要赶上发达国家,它的含义是什么?人均GDP的增长,应该是要比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增长还要快。我们现在定义中等收入国家,或者是高收入国家,目前的用法是这样:如果说美国当作收入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现在发达国家的最低门槛,它的人均GDP,差不多是美国的1/4。美国现在是5万多美元,一个高收入国家的是12700美元;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你的人均GDP如果是美国的6%-7%就算进入中等收入国家。

我们现在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假如说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是美国的1/10,要达到美国的25%,假定美国每年的人均GDP增长是2%,如果你是3%的话,要多少年时间才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我算了一下,大概100年。因为以每年比它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70年就从10%变成20%,还要再35年才能从20%变成25%,是非常长的时间了。当然从20世纪初到现在,尤其拉丁美洲国家,20世纪初的时候就是中等收入国家,现在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不仅没有像前面所讲的缩小跟美国的差距,实际上它跟美国的差距,还是相当稳定的,是什么原因呢?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增长速度,甚至连2%都达不到。即使达到3%,经过30年、50年,还是在中等收入的阶段。在一个可预见的时间里面,比如说10年,你们要赶上发达国家,从10%变成25%的话,人均GDP的增长,每年至少是10%,你才能够在30年的时间里面,从10%变成25%。一个发展中国家每年GDP增长有没有可能增长5%到6%,有没有这样一个办法呢?

根据经济增长委员会的研究,确实有一些经济体达到这样的目标。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共有13个经济体,它实现了每年7%或者是更高的经济增速,持续了25年,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一般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就是2%多,有的是1%多。如果你是7%人均GDP的增长,大概是5%以上,你比发达国家高3个百分点。你只要比发达国家高3个百分点,35年的时间,就可以缩小10%以上的差距。所以确实有一些国家(经济体)实现了我前面所讲的,在一段时间里面,显著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原来是10%作为起点的话,30年、35年的时间就可以进入高收入增长体,就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经济增长委员会出的这个报告,这13个经济体有什么特征?有五点,第一个是开放经济。生产国际上有需求的产品,从国际上进口自己不擅长生产的、它自己没有的,这就是开放。第二,这些经济体维持了宏观的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其他(表现不好的)经济体跟它相比,宏观经济不稳定,有时增长比较快,有时候就停滞一段时间。这13个经济体的第三个特征,他们都有相对比较高的储蓄力,相对比较高的投资率。第四,他们都在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第五,他们都有一个比较有为的政府,政府有能力支撑它的政策。

这个报告发表了以后,经济增长委员会的主席就到处做演讲,很多国家领导人给他咨询,怎么让我的国家快速增长,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摆脱收入陷阱?当时他的回答是,这五点只是成功的药材,不是药方。如果没有药方,光知道药材没有用的,因为药材的量用错了,可以把补药变成毒药。如果没有药方的话,实际上这些发展中国家,这些有为的政府也不知道怎么实行政策。在经济增长委员会的基础上,到底有没有什么药方?

怎么去寻找药方呢?我认为应该回到亚当·斯密研究问题的方法。他的研究方法,在他书的标题上写得很清楚:对国民财富的本质跟它的原因、决定因素的研究。在18世纪的时候,国民财富是什么?国民财富的创造是什么?一个发展中国家怎么样比发达国家更快速地发展?如果他们人均GDP的增长是2%,我们希望30年,一代人之间从10%变成25%,人均GDP的增长必须在5%以上。如果加上人口的增长,怎么达到?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经济增长,它表面的现象是什么?我想表面的现象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而且从工业革命以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速度逐年加大。根据历史研究,10世纪之前,GDP增长每年只有0.05%,要1400年的时间人均GDP才可以翻一番。但是工业革命以后,0.05%变成1%,现在人均GDP的增长只要35年时间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表象,造成这个表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决定因素是什么?人均收入的提高,物质基础是什么?是劳动力生产水平不断的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怎么提高呢?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地创新,所有的劳动者在这个产业里面能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在市场上卖的价钱越来越高,这是一种方式。

但是只有这种方式也不行,因为只有这种方式的话,它可能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如果只有一个农业,不再增加农业技术水平,粮食生产越来越高,到最后就是不值钱,收入水平就不提高了。第二种办法就是进入新的、附加价值更加高的产业,比现在的产业附加价值更高,可以把资源从现在的产业配置到新的、价值更高的产业当中去,这样劳动力生产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随着劳动力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它所需要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设施必须完善和改进,比如,必须有电力基础设施的改善。由于需要资本投入越来越多,要降低风险,必须有能够动员资本、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交易越来越严,交易者彼此越来越不认识,所以制度的安排必须完善,硬件等设施也得完善,这样才能降低费用,降低风险。我们表面上看到是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背后是这种经济结构,包括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变迁,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的不断变迁。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发达国家工业化后,它的技术跟产业都在世界前列,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也跟它的技术和产业水平相适应。我们现在想追上发达国家,要在技术产业上升级,必须自己发明,同时制度必须要相应地完善,制度的创新也必须自己来做。

我们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存在的很大差距是什么?发达国家的任何创新等于发明,不管是制度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都等于发明。我们发展中国家,现在所用的技术、所占的产业价值都比较低,只要发展中国家所进入的产业价值比现在高,即使不是最新的,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有所谓的后发优势。把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或者是产业,只要水平比我高,附加价值比我高,我就用。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我们看到一些成功的国家,比如说13个经济体,发展速度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有多少新技术?很少,其实大家都是利用后发优势。理论上有这个可能性,为什么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不能够去利用后发优势,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发展?而从这个数字上来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每年2%的人均GDP增长都不到,人家可以用的他为什么不可以用?这就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怎么去利用这个潜力呢?

新结构经济学可以用来回答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能够利用后发优势,以及怎么来利用后发优势。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每个时点上的产业技术结构,内生于该经济体的要素禀赋跟它的结构。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要素是资本、劳动等。不同国家这些要素禀赋不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相对少,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软硬基础设施的好坏,产业跟技术是否相适应,从这种角度来看的话,实际上它的整个经济结构,包括它的技术、产业、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内生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讲的经济基础是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马克思讲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是什么东西决定的?我再往前走一步,我认为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是由它的要素决定的,决定了这个要素以后,就决定了它用什么样的技术,用什么样的产业,用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

这样的经济基础的决定,它的制度安排怎么样?为什么要素禀赋结构这么重要?因为我们仔细想,要素的禀赋,它在每个时点上面,是可以随时变动的。因为资本可以积累,劳动力随着人的生育力的增长也可以变化。更重要的是什么?每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实际上是这个国家,在那个时点上的总预算,你有多少资本、多少劳动力、多少自然资源,是它的总预算。而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决定了这个要素的相对价值。

我们在座的都是经济学家,我们所有经济学的理论,到最后不是讲收入效应和预算效应。要素禀赋和要素禀赋当中的相对丰富程度的结构,实际上同时决定了这个国家在每个时点上的总预算跟相对价格。然后,不同程度的国家,就会有不同的预算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替代效应。

这个效应决定了什么?怎么决定的?哪一种产业,或者说哪一种技术在哪个时点上面是这个国家的优势?你如果选择了产业技术跟禀赋要素相符合,你可以以最低的要素生产成本,有最大的竞争力,这是你的比较优势。如果你的产业选择,你的要素禀赋决定了比较优势,这个产业就有竞争力,整个经济就有竞争力。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你的最优结构是什么,决定你劳动力生产水平怎么样的。

当然我们一个经济的发展,是希望收入不断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你要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首先必须要提高产业跟技术的水平。但是产业跟技术水平提升的前提,你必须逐渐地从劳动力变成资本,从劳动力密集的、劳动生产力比较低的,进入到劳动生产力比较高的、资本比较密集的产业。但是它的前提是什么?它的前提是要素禀赋的结构必须不断地升级。当然要素禀赋不断地升级,你的软硬基础设施也必须要升级。

这样的一个分析,很简单的视角是什么?一个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低收入陷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没有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快速地提升。如果没有这样的提升,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是低收入陷阱。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出发,由于要素禀赋决定劳动力生产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会用的软硬基础设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国家的要素禀赋的提升,如果按照要素禀赋的结构来选择产业跟技术,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符合比较优势的话,你的产业要素生产成本会最低,应该有最大的竞争力,创造更大的剩余。

资本来自剩余积累,我想这里面很多的结构模型,来证明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资本的回报率会最高。如果资本的回报率最高的话,当有最大剩余的时候,资本的积累速度最快。当你资本的积累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就会逐渐从劳动力丰富变成短缺,你必须进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升级,当然,你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发展中国家,既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一定是在国际产业之内,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没有处方?从新结构经济学来看,应该有处方。这个处方就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发展。这个里面有个前提——企业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怎么让它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按照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来选择产业链技术?你的要素相对价格,必须充分反映要素的相对性。这是一个前提。企业会选择你的优势,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价格信号呢?我们现在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竞争性的市场,这是一个制度安排。

竞争性的市场,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前提。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讲的不是资源的配置,我们讲的是产业动态的升级。产业动态升级过程当中,就必须有先行者。先行者有外部性,成功和失败对于先行者来说收益不对称。别人都去吃螃蟹,认为不会死人的时候自己再吃。如果大家都不去吃螃蟹,螃蟹就没有人吃了。必须对先行者进行补偿。要素生产成本低,市场上没有竞争的话,交易就低,这决定着你的软硬设施要相对的完善。

软硬设施的完善不是一个企业家能够提供的,需要政府组织很多企业家完善这个软硬基础设施,甚至政府提供。比如说金融,随着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多,投资的风险越来越大,必须发展新的资本市场等等。但是这个跟资本市场的各种监管的关系很大,怎么样去监管呢?这不是企业能够做的,必须政府来做,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有一个因势利导的政府。因势利导的政府,根据新的产业所需要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提供给先行者补偿。

其实经济增长委员会的五个要素,从新结构经济学出发,就是遵循比较优势。遵循比较优势有制度前提,一个是有效的市场,一个是有为的政府,分别对应报告里面第四个特征、第五个特征。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话,一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你生产,把符合优势的出口到国际市场,进口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并且在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时候,用国际上已经有的。

另一个要素是宏观相对稳定。因为你的产品有国际竞争力,造成的危机机会就少。如果有一些外部的冲击,但因为你的经济有竞争力,并且政府的财政状况比较好,政府进行干预政策比较强,再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宏观经济比较稳定。因为自己造成的危机比较少,如果外部有危机冲击的话,应对的措施也多。

如果你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最大的经济力,投资的回报率最高。新结构经济学的处方,其实就是根据经济增长委员会所发现的13个成功的经济体,分析它的五个特征背后的状况。

如果政府要发挥因势利导的话,产业政策是一个必要的工具,为什么呢?因为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当中,必须提供外部性的补偿,必须去组织协调这些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有些必须是政府自己提供。但我们知道,政府可动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政府执行能力是有限的,不同产业所需要的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全一样。如果政府的执行能力是无限的话,可以把各种可能的软硬基础设施都完善好,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政府的资源有限,因此政府必须战略性地、策略性地使用他有限的资源,来支持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最大贡献的产业。

但是我知道很多人都反对产业政策,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的产业政策都失败了,为什么绝大部分的产业政策都失败呢?因为绝大多数的产业政策都违背了比较优势。

通常的观察是这样,发达国家劳动生产力水平很高,是因为他手下的产业很先进,资本、密集、技术很密集。大部分谈产业政策的人,都是发达国家有这种产业,我们就应该发展该产业。用孙中山的一句话,他发展什么,我们要比他更快发展,你马上去发展跟发达国家一样的产业。但是发达国家的产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相对丰富。我们发展中国家是资本相对少,劳动力相对多,发展符合发达国家比较优势的产业,是违反了比较优势的。那样的产业在开放市场的经济当中,是没有自立能力的,自己生存不了,除非国家保护补贴。这样的话,那种产业政策又违反了比较优势,即使把这个产业建立起来了,它也没有竞争力。它要继续经营,必须国家来保护补贴。

国家能动员的资本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资本都花在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话,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连最起码的资本也得不到,也没有办法形成竞争力。即使把那些现代化建立起来,实际上这个国家的发展力比较弱,经济会停滞,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危机。这是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失败最重要的原因。

发达国家有些产业,已经是比较优势了,但是为了就业的需要,国家给他很多保护补贴。就像美国的农业、欧洲的农业,实际上是比较优势了,但是不少的农民还是拿到政府的保护补贴,这是大部分产业政策失败的原因。

产业政策要成功,应该把握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什么叫潜在比较优势呢?从要素生产成本来看,我这个产业在国际上看是有竞争力的,因为它是要素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但是目前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为什么呢?因为软硬基础设施没有完善,所以交易太高,结果导致总费用太高。当你总费用太高的情况下,即使这个产业符合比较优势,但是没有竞争力。

我们讲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非洲应该承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因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要素成本是工资成本,非洲国家是我们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从要素生产成本来说,非洲国家比我们低。产业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是发展那些符合潜在优势的,要素生产成本低的,但因为现在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善,让这个产业没有竞争力,发展不起来的产业。政府的发展政策目标是什么?就是来改善软硬基础设施,把交易费用降低下来,这个产业马上就有竞争力了。基本上,现在帮助的产业都是当年有竞争力的,要素生产成本比现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但是你交易成本太高,我先选择你。产业上要成功,应该是遵循这个原则。

我们现在讲中等收入国家怎么样来制订产业政策,反思一下,现在国际上讲产业政策,一个是企业营商环境,基本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想法。政府的责任就是把基础设施搞好,把制度环境搞好,他认为不应该去选择优胜者。只要把营商环境搞好,把基础设施搞好就可以了。

这样的想法有什么问题?政府资源是有限的。比如说要到一个发展中国家去,到处瓶颈,政府要做的就是全国的交通设施都改善好。哪有这么多钱?如果是撒胡椒面的话,肯定是改善不好的。如果是要消除掉的话,有一个问题。比如说,一个财政部的官员抱怨,去年国际货币组织跟世界银行说要改善的有540项,整个财政部没有这么多人,全部要改善,基本上不可行。没有说先行者的外部效应怎么补偿,他认为不应该的。你要是去做了,有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概念去做改善,他们的营商环境的指标是会提升得很高,提升得非常多,但经济也就增长得不快。

有人说世界银行的方法不好,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改善,但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瓶颈,要针对瓶颈完善。但是根据现有产业调查,这里面有两个毛病: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瓶颈因素?现有的产业是过去的收入政策所造成的结果,比如说我们今天去问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你问他是什么瓶颈限制,他会开出一大堆的条件。你把那些条件都讲了以后,在国际上同样没有要素生产成本的竞争力的,因为营商环境没有解决。我们谈的是产业升级,是新的产业。如果你是根据现有的产业来问,有没有产业在这个地方,你就不知道了,这是增长的缺陷。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进入一个新的产业,不止是资本、劳动的自然资源,还有知识——跟你现有的产业比较相关的产业。如果你进入到跟你现有产业比较相关的产业,农业转到新的产业去,就很快地组织起来。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有缺陷的。你现在的产业是不是一定合适?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这个产业有比较优势,你进入到相关的产业,同样也是比较优势。这是第一个缺陷。

第二,你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有时候你要进入到完全的新产业,我招商引资,把外国的企业引进来,等于也是把知识引进来,是国际上通行的制订产业政策的办法。

按照新结构经济体的话,我们应该针对既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制订产业政策。我提出的是,按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与国际产业技术前沿之间的差距,把它分成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这个产业我们有,以往发达国家也有,劳动生产力水平比我们高,我们要追赶它,叫追赶型产业。

第二种是国际领先型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有些产业实际上已经处于国际的前沿,比如我们国内的家电产业——空调、电冰箱、微波炉,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彩色电视机,目前比我们领先的只有韩国,而且我们跟它的差距很小。

第三种类型,一个发展中国家,有些产业过去是它的比较优势,比如说我们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是退出型产业。过去我们工资低的时候,它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现在随着我们资本的积累,工资上涨,这已经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它应该退出。

第四种是新技术引发的弯道超车型产业。我们跟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资本的积累比发达国家低很多。但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有一种新的产业类型出现,这种新的产业类型研发的比较少,大部分靠人力成本,比如说软件、互联网、移动手机这些。它不是说不需要资本,但它主要的是靠人力资本,并且它产品的周期特别短。我们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本上跟发达国家差距其实是不大,尤其是我们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既然我们在人力资本上跟发达国家差别不大,而他们所使用的、我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物质资源比重比较少的话,那种产业就适合让我们跟发达国家直接竞争。

最后一个是国防安全战略型产业。通常这个产业的产品、技术的创新,资本投入比较大,周期特别长,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比较优势,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讲必须有。

当你获得这五种产业以后,历史上属于追赶性的产业,大部分国家在追赶阶段。有一个特性就是找目前收入水平比你高大概1倍左右的国家,它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得非常好。这从16世纪英国追赶荷兰,以及19世纪的时候,美国、德国、法国追赶英国,到后来二战以后日本追赶美国,然后60年代、70年代亚洲四小龙追赶日本等等,都有这个共性——通常找收入水平比你高大概1倍,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你大致相似的国家的产业。

要素禀赋结构大概相似有两个类型的产业,一个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比如说农业,或者是矿产资源,那你需要有同样的土地条件。另一个制造业的话,其实土地的重要性相当低,基本上就看人均收入水平相对接近的国家。制造业主要看人均收入,来看它的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基本上都有这种共性。

而大部分不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他们选择的标的产业的国家,通常收入水平可能是5倍、10倍、20倍的差距。就像我们在50年代“超英赶美”的时候,人均GDP只有美国的5%,我们跟它差距是20倍。而成功的国家,通常找跟它差距1倍左右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为什么要找要素禀赋结构相似的国家?因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比较优势。如果要素禀赋结构大约相似,那比较优势就大约相似。

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如果它保持20年、30年、40年发展,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产业大致符合它的比较优势。如果它的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绝对不会发展这么快。如果你要素禀赋结构跟所找的发达国家相似,比较优势跟它相似,你的要素生产成本肯定比它低,这是背后的道理。

从对追赶型产业的增长的甄别和因势利导来说,收入水平比较高,发展得比你好,正常的有企业跟政府讲,你应该通知我,这个国家根本不符合比较优势。如果你是这么一个参照性,政府被绑架。当你有这样的一个比较优质的产业以后,就要跟企业商量,有一些企业进入了。如果国内企业已经进入了,现在为什么还没有竞争力?一定是交易费用太高,你就要看哪些造成它交易费用高的因素。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说已经有企业进入的话,就把那些知识用起来,就可以把那个道理引进来。当然有些企业完全是新的,也就是说国内的产业要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发展产业呢?可以招商引资,因为这个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有往国外转移的积极性。你的要素生产成本应该比国外低,转移到你这个地方应该合适。为什么不来?因为不知道是哪个国家,或者这个国家的交易成本太高。这个时候政府能够做的是什么?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第二方面改善基础设施,改善营商环境,这些隐性的支持就会引进来。

每个国家有一些特殊的要素,它可以生产一些特殊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国家帮他解决造成价格太高、不能做大做强的原因。由于新技术的发明,有些产业在过去二三十年前是没有的,比如说1980年代的时候国际上没有信息服务业。看到这个机会以后,政府改善光纤通信,交易成本下降,现在信息服务业是最重要的产业。政府根据这种产业提供他的因势利导。

发展中国家普遍的问题是交通设施很差,营商环境很差,国家没有能力把所有的这些交通基础设施一次性都完善好。比较务实的方法是把经济特区设施搞好。这里面有务实的办法,可以选出那些产业,政府提供一些激励,这个激励就是补偿外部性。时间是一次性的,而且数量少。因为原来的企业没有自身能力,外部性补偿的激励,通常都是一次性的,比如说税收的优惠。在发展中国家,有资本管制的话,在提供贷款的时候给他一次性优惠,给这种优先权,这个是对追赶型产业的政策。

如果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领先的产业,必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走“研究”和“发展”这两步。发达国家帮助他的,属于国际前沿的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基础研发大部分由国家提供。像美国的话,自然科学研究会、国防部,都有很多资金支持这种前沿科技的研发。

发达国家是有产业政策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在国际上的前沿,帮助国际前沿的产业解决公共设施的问题。但发达国家会来支持基础科研的资金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就一定要配置。既然要配置资源,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上,发达国家是企业来做。如果能够做成功的话,政府给一些专利保护。如果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在世界最前面,同样的对这个产业相关的研发,应该由国家来支持。研究应该由国家来支持,产品的开发可以由企业来做,挖出来的产品可以给专利,也可以用政府的采购方式来支持。

发达国家这样做,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有的基础设施的研发,来开发一些新的产业。同样的,如果你做出来的话,可以给他新产品的专利,或者是政府采购。这个产业在世界上属于最前沿,它的产品应该进入国际市场,所以这个企业应该把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上去。卖到国际市场上去,政府可以帮很多事情。每个政府每次来到中国访问,都要带很大的企业团,政府帮他推销产品。如果这个产品在国际上已经属于领先地位,要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也有一些壁垒。政府帮助这些企业进入其他国家,这里面就包括很多贸易协定、投资协定等等相关的,也是必须政府来做的。

比较优势的产业,针对这些企业去分类,有一部分进入附加价值比较高的,品牌、研发、市场渠道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加工的部分,就旁观他转移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去外地的人才问题,国际可以在这方面给企业提供帮助。在这个产业里面的工人,给他培训,给他提供再就业的机会。

弯道超车型产业,它的特性是什么?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准,比如说小米手机,雷军也就是100多个人,花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开发出小米手机。一年的时间里面能够花多少钱呢?前期主要投入是人力成本,而且必须对市场有把握。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对于这个大国来说并不欠缺,因此对这种产业,我们是有跟发达国家有机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做一些事情,比如说风险基金,还有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是针对弯道型产业,政府需要许诺的产业政策。我们现在国内谈到很多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对弯道超车型是合适的。

国防安全型的战略产业,通常是高水平的研发人才,但是它研发的周期特别长。比如说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通常要20年、30年;新一代舰艇的研发,资本的投资非常大。这种不符合我们比较优势,但是国家需要的话,政府搞补贴。其实我们50年代的重工业赶超,当时的重工业跟我们的国防实力是有关的。如果在我们经济当中所占比重比较大的时候,通过价格、市场垄断,这个产业也是比较优势。但是现在它在经济当中的比重已经相当小了,我们可以跟发达国家一样,主要是靠财政的拨款,不是靠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来补贴。政府财政补贴,有的在银行直接拨款,有的是产品的采购。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五大类,一部分保证国家的安全,又可以让这些国家利用国际上的技术差距、产业差距的后发优势,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在国际上领先。

到现在为止所讲的基本上都是制造业,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农业,农业结构也同样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不多讲了。

结语。新结构经济学给一个发展中国家怎样制订产业政策,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比较快速地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分析框架。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根据这个框架制订产业政策,应该可以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用30年左右的时间,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

谢谢!

(演讲内容经“产业政策:总结、反思、展望”研讨会主办方审订,澎湃新闻受权发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