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不着丨战争留下的地雷,该由谁来扫除?

阿水
2016-09-06 22:0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

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恐怖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又要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文人气的天真电影总免不了被人嘲笑太过理想主义,但是又常常让人心痛,并且感谢有个傻瓜导演跟自己一样怀揣幼稚还理直气壮。

丹麦二战题材影片《地雷区》(Under Sandet)讲述了停战后该国违反《日内瓦公约》,扣押战俘令其扫雷的故事。

由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饰)带领的战俘小分队里尽是未成年的少年兵,他们在战争接近尾声时被征召入伍,很快便战败被俘。成为俘虏的他们无法回家,被迫在饥饿、疾病肆虐以及被敌视的环境中,每天趴在沙滩上扫雷。

支撑着这群少年兵的唯一希望,就是卡尔答应他们,清理完这片海滩便能回家。

开场战俘队伍缓缓前进,卡尔仇视纳粹,待他们如牲畜。在扫雷的“教学”中,孩子们一个个进入小房间练习排雷。漫长的数分钟里,孩子们的表情逐渐紧张,观者的心也愈发收紧。

《地雷区》剧照,卡尔起初待孩子们如牲畜。

终于,“轰”地一声,地雷爆炸了。影片采用典型的放松过后厄运骤然到来的方法,预告了整部影片将循着这样的节奏走下去。

影片中取景的沙滩位于丹麦少有的完全未被人工破坏过的地带。这里没有游客,没有马匹,甚至道路、农舍小屋和牲畜棚也是为拍摄特地造出来的。

永远过曝的白色沙滩和孩子们黝黑又伤痕累累的脸形成鲜明对比。军官卡尔开一辆敞篷军用吉普,爱犬边牧在侧,是荒凉海岸线上唯一的动线。

孩子们中,没有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也有自己的挂念。

爱动物的,抓一只六足紫色甲虫,甚至一只小老鼠装在笼子里,偷偷放在床边陪伴。勇敢的,半夜为同伴去偷猪饲料果腹,结果集体腹泻排成一排呕吐。

如果不是时刻有死亡威胁,这里几乎可以看作是童子军夏令营,里面男孩之间的友谊不断加深着,共同对付暴躁的教官。

但是他们的任务不是定向或者打猎,而是扫雷。

饥饿的孩子被炸断双手后,口里直嘟哝“要回家”。被连锁地雷炸飞的,还来不及提醒后面的同伴“不要动”,就眼见着他们被炸得尸骨无存。死了双胞胎弟兄的,把回家开建筑公司好把家业传给儿子的信念丢掉,救了农场主小女孩后茫然地走进雷区,和兄弟一样落个粉身碎骨的结局。

《地雷区》剧照,死了双胞胎弟弟的哥哥最后也被炸得粉身碎骨。

最终的死亡发生在始料未及时,一群孩子高兴地交换柏林住址,招呼“我妈是柏林最好的厨师,回家以后来我家玩,土豆泥、香肠管饱”。话犹未尽,已经只能结伴在天堂吃德国大餐了。

在这个过程中,军官卡尔对孩子们的感情经历着旧恨与新生的挣扎。他从肆意打骂战俘,到为他们偷面包土豆,逐渐对孩子们产生了感情,也愿意给孩子们放一天假,让他们在海滩上踢足球赛跑。

这部影片就像一部古典小说,张弛有度,给够读者起伏和转折。因此好景总归不长。

球赛结束,卡尔的狗误触地雷身亡。他暴怒,再次视孩子们如狗,命令他们手拉手站成一排在海滩上自杀式扫雷——一旦触发,全军覆没。

结局又简单美好,卡尔得知上级并未打算如承诺般放孩子们回家,而是要他们继续扫雷,直到全丹麦境内的地雷都被扫除为止。

此时他决定打破军纪遵守自己对孩子们的承诺,偷偷放幸存的四个孩子至边境,告诉他们“再跑500米你们就能回家了”。

制造一个予人安慰的结局,再在结尾的字幕中告诉观众:二战结束后,2000多名德国战俘清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其中一半以上死伤,大都为非常年轻的孩子。

《地雷区》就像一部天真又沉重的短篇小说。不似《金橘》(Tangerines)里的两位敌对落难士兵灰头土脸,这里英俊的德国少年引人同情,又身处风景绝美的白色无人沙滩。

结尾显然是导演的一厢情愿,因现实中私放逃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另外,对于战胜国来说,用战俘清理战争遗留虽违反人性和公约,但是地雷总归要由人来清除,用自己的士兵也同样残酷。

这样“见不得人”的历史,在导演马丁·赞里维特看来,如此不合情理。所以说影片实在有些天真。但是幸好,没有过分糖水。它毕竟警醒人,纳粹并非一成不变。你不把人当作人,用虚妄的理念遮蔽内心作为人的情感,仇恨不能化解,就会不知不觉成为新的纳粹。

影片中,很难说这些德国孩子是纳粹,还是那些欺负他们的英国士兵、丹麦士兵、巴不得他们像苍蝇一样死去的人是纳粹。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一直想拍一部跟二战有关的影片,想证明自己的祖国丹麦并非如长期宣传的那样正义和乐于助人。终于,他在网络上发现了地雷这个线索,兴奋追索,却信息寥寥。于是基于简单的事实虚构了影片。

影片光是剧本就写作了四年(不过说实话这样的剧本挺简单的,不知为何用了那么久)。写作初时并未爆发欧洲难民危机,然而写到后来,危机成为促发他思考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国家利益是什么,无非是工作的机会、习惯、文化、信仰,然而归根结底就是“利益”二字。当人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必然会排外,这样的狭隘会让人变得可怕,甚至成为“新纳粹”。

显然,导演和欧洲大部分善良人士一样,呼吁“开放的心态”,愿意进行这个危险的赌局。

然而现实远比这部电影复杂得多。如果看完仍嫌不过瘾,推荐一部瑞典电视剧《蓝眼睛》(Blue Eyes)。对于难民危机和纳粹,里面有更深刻而全面的阐释。

瑞典电视剧《蓝眼睛》海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