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识途|浙江调研笔记②:小齿轮有大乾坤

朱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2016-08-28 18:4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有人说,轮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轮子的出现让人类能够运输比自身重量大得多的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后来,轮子长出了牙,演化出了一个新的事物,齿轮。

齿轮是工业革命的代表物,电影《摩登时代》就用一个被卡在巨大齿轮中的工人形象,来暗示人类日渐成为机器的奴仆。齿轮的主要功能是传输动力,让原始动力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应用。在我们调研的企业中,就有这么一家民营企业,核心产品就是齿轮。

这家企业的前身是农机站,后来转为乡镇企业,1998年正式转制成民营企业。目前,企业有200多人,年销售规模约1亿元,产品主要是各种齿轮。经过访谈得知,齿轮制造需要的劳动力并不少,不像我们最初想的那样主要靠机器。因此,近年来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盈利带来不少压力。

“那您有没有考虑用机器替代人工?是不是相对于机器的价格,目前还是用人工更便宜一些?”我们继续追问。老板微微一笑,告诉我们这个行业想用机器替代人工没那么容易。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但每种产品的订单量不大。如果纯用机器,微小的变动就得开发一个新的模具,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高,一般机械无法替代。

我心中暗想,不就是一个齿轮吗?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啊。老板或许从我的眼神中看出了我这个外行人的心思,便开始给我讲齿轮的故事。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小齿轮里有大乾坤。

齿轮加工说白了就是先生产出一个轮子,然后在这个轮子上磨出“牙齿”。最开始生产出的这个轮子就很有讲究。齿轮成品的尺寸是固定的,轮子太厚的话,后期工作量大,废料多;太薄的话,后期加工就要非常仔细,一不小心磨过了,齿轮的尺寸就不合格,成了废品。

然后再说打磨齿轮,这个环节是真有技术含量。首先,需要用到的刀具都是专业级的,每种刀具都要上万元。其次,打磨的精度要求很高,要做到忽米级别。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头发丝大概粗70忽米,齿轮的精度要做到头发丝的1/70才可以。要做到这一点,仅凭机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参与进来。

“齿轮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它真的需要有一种工匠精神在里面。没有一二十年的积淀,企业是做不好齿轮的。”老板总结道。

工匠精神是近两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就我所知,目前对工匠精神有两个不同的解读。第一个解读源自《工匠精神》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简言之,工匠精神有三个核心内涵:创新性、无目的性和破坏性。在福奇看来,工匠要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做出全新的东西,但做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且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打破现有的格局。

第二个解读则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一种做事专注、追求极致的理念。在日本,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在二三十年里专注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哈德洛克的螺母、羽田机场的新津春子都是最好的例子。拥有这种理念,工人在制作产品的时候就会精益求精,就能保证产品的精度和质量。这是刚刚老板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也是多数人理解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固然重要,可仅凭工匠精神就能做出好产品、做成百年老店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在工匠精神的背后,必须要有一套精密复杂的工匠技术作为支撑。工匠精神的传承,更需要工匠技术作为载体。培养工匠技术的过程,就是传承工匠精神的过程。

只不过,这种能承载工匠精神的技艺却无法在蓝翔技校完全学会,还需要在实际生产中慢慢体悟和完善。真正能够承载工匠精神不是常规的技术知识,而是所谓的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是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提出的概念。波拉尼认为,有的知识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后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像教小学生学数学那样传递给别人。这样的知识叫明确知识。但是,还有很多知识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这些知识就叫做默会知识。举个例子,中餐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火候。做菜讲究火候要合适,但什么才是合适的火候呢?说不出,只能在做菜的过程中慢慢琢磨。

默会知识不能独立存在,离开了掌握默会知识的人,默会知识就会失去生命,外人根本无法了解到其中的奥秘。想要传递默会知识,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必须依靠学徒制。正因如此,工匠精神往往会和学徒制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严格的学徒制越来越少,但学徒制的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于工厂之中。资历较深的技术人员会扮演师傅的角色,一对一或一对多地指导新入行的工人。渐渐地,“徒弟们”就会体悟到传自师傅的默会知识。

所以说,齿轮虽小,却包含了大量的默会知识。这些默会知识就是齿轮中的乾坤,更是一个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并发展的资本。就像某个企业家告诉我们的那样,国家应该关注那些在一个产品里能够存活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能够专注生产一个产品,并存活这么长时间,就一定有不为外人所知的门道。如此看来,这个门道其实就是企业在一二十年里传承和积淀下来的默会知识。

企业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引进并学习了很多生产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缩小了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老板告诉我们,他认为中国在机械制造上跟德国至少差了30年。这种差距不只体现在设备技术上,更体现为工人素质和技艺方面。想在短时间内赶超德国的工艺,无异于痴人说梦。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必过度害怕来自周边国家的竞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培养出数量可观的技术工人群体,不少企业也已找到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东南亚等国家想要凭借低人工成本,从中国手中抢走这些制造业,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本次调研受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