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流动儿童生存报告|狮岭的孩子

澎湃新闻记者 吴英燕
2016-08-30 17:0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狮岭镇地处广州市花都区西北部,号称中国皮具之都,箱包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占中国市场半数以上。据说,中国出口到全世界的中低档皮具箱包中的70%,由这个占地136平方公里珠三角小镇制造。外向型制造业是当地经济命脉,而这些小镇是广州市、广东省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基石。统计显示,2015年,狮岭镇出口总额为11亿美元,占花都区出口总额55亿美元的20%。

狮岭全国领先的皮革制造业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外来务工者。当地外来人口共约30万人,是户籍人口5倍以上。全国各地的孩子跟随父母来到此地。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产生了巨大的教育需求。在狮岭,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九年一贯制)有10所,在校生约1.5万人,相当于18所公立中小学学生人数的总和,但非广州户籍生源占公立中小学生源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在狮岭3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非广州户籍学生占80%以上。

华艺学校,位于狮岭镇益群村,2013年开始招生,是狮岭镇最近新开办的一所民办学校。校长黄隆金告诉记者,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投资方在学校对面新租了一块30亩的地,建设足球场、篮球场等综合配套。华艺学校高调扩建是广州市民办教育繁荣的写照。

数十辆排列整齐的校车成为广州市花都区民办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路向好

2002年,刘和文辞去四川老家的教育公职南下广州,参与了花都区狮岭镇第一所民办学校——明珠学校的建设。明珠学校的投资方将村办小学承包下来,新建了12间教室。2002年第一年招生400余名。

刘和文作为明珠学校第一批员工,从教导主任助理到副校长,刘和文是狮岭民办教育发展的见证者。截至2015年,花都区共有37所民办学校,其中狮岭镇有10所。

狮岭镇是广州民办教育的缩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广东是最早引入外资的城市之一,教育领域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度也很高。

1997年7月,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国务院公布第226号令《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9年2月,结合广东省实际,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广东省基础教育民办学校管理规定》,文内明确表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对民办学校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据广东省教育厅的调研资料,2011年,广州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入读民办学校的比例为62.66%。另据广州市教育局数据,2013年,广州市民办初中168所,占比45.4%,民办小学153所,占比16.3%。

高铁线凌驾于明珠学校校园上空,操场上停着十余辆校车。学生们在操场嬉戏,打闹声夹杂着火车飞驰而过的鸣笛声。经过14年的发展,目前明珠学校占地面积50亩,拥有4幢教学楼、68间教室、110多名教师、2500余名学生。

1996年,黄隆金从师范学院毕业,在老家梅州教了几年数学后于2002年辞职来到广州。此后的14年,他一直在花都区的民办学校从事管理工作。2013年,他成为华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与刘和文的感受一样,黄隆金认为,广州民办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2003年,全国人大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流入地财政部门要对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2006年9月,广东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对接收以农民工子女入学为主的各类正规民办学校,各级政府要大力扶持。从2008年起,广州设立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

2011年11月,《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各级财政合理分担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黄隆金告诉记者,财政补贴根据学校的办学时间而定,他所在的华艺学校建校才三年,目前获得的财政补贴主要是教学设备、办公用品等。如果学校通过了标准化办学认定,可以得到市级财政补贴。201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对建成的标准化民办学校,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25万元。

除了给予学校补助外,花都区财政还给予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一年两次的学费补贴:小学生每学期每人650元,初中生每学期每人1250元。据统计,2008年至2014年,广州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民办教育11.19亿元。  

“不愁”与“愁”

如果放学时间走在狮岭拥挤的街上,初来乍到的人,甚至会因为这种珠三角特色的拥挤而短暂地失去方向感和判断力。

所有车都挤在一起,你会看见不同学校的校车在车流中穿梭。广州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社工李学敏说,有些学校的校车数量超过30辆。

这就是无论刘和文还是黄隆金都坚信民办学校会有前景的原因:流动儿童还在,狮岭的经济没垮。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广州的民办学校多以集团化方式经营。据华艺学校官网,华艺学校由张善泉创办。自1996年起,张善泉先后在广州天河、花都区创办了嘉华、新晖、乐同、金晖、南阳学校。

对于自负盈亏的民办学校而言,生源是经营之本。所以投资方想尽办法扩大学校规模,而受投资方所雇的校长们负责招生、招聘、教学等除钱之外的一切。黄隆金笑着说,在民办学校,校长更像是个职业经理人。

从2015年开始,花都区教育局规定一年级与七年级新生招生采用网上报名,并且有名额限制。2015年,花都区教育局给华艺学校的招生名额为小学一年级135人,初一200人。2016年,花都区教育局分配给华艺学校小学一年级招生人数增加约70%,为229人,不过初一招生人数不变。

黄隆金说,2016年,花都区教育局给华艺学校一年级的招生名额是240人,但是要报名的学生远不止这些,因此只有扩大学校规模、提高生均校园使用面积,教育局才会增加名额。华艺学校前期投入上千万元,为了进一步增加生源,投资方向益群村村委租了30亩地,准备在学校对面建一个400米的环形跑道,一个标准化的足球场,还有停车场、植物园和篮球场。

记者看到,项目已经开工,按照规划,将来两个校区将用一座天桥连接起来。

明珠学校也在想办法扩建。刘和文说,投资方原本计划在新投入使用的食堂的二楼建多功能室,三楼建图书室,四楼建教师公寓,但建了第一层食堂后,施工被教育部门叫停。

对于在2009年之后就没有兴建教学楼的明珠学校来说,学校不扩建,利润则会徘徊不前。不过,因为明珠学校投资方在2001年与校址所在的合成村签订了五十年的租赁合同,当时每年的租金为10万元,尽管近些年租金有所增加,但比起华艺学校百万元的年租金,明珠学校的经营压力并不大。

华艺学校没有明珠学校的先发优势。目前,学校每年的校舍租金约100万元,而与益群村签订的租赁合同也只有20年。仅这项支出,华艺学校投资方想短期内实现收支平衡是不可能的,但黄隆金说,老板敢下大手笔,是有十足的信心。而投资方的信心来自于充足的生源,来自于庞大的流动儿童。

2015年初,广州市学籍系统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有125万人,其中具有广州市户籍学生62万人。非广州市户籍学生6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50.26%,已经略多于广州市户籍学生。

源源不断涌入狮岭的孩子,是民办学校扩建校园的信心之源。狮岭和整个珠三角的民办教育投资人最担心的事情是流动儿童减少。流动儿童减少的原因里,最直观的是经济下滑导致孩子父母失业。

据官方不完全统计,狮岭皮革皮具生产企业8000多家,经营性商户18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而这30万人几乎全部来自外地。

李学敏是土生土长的狮岭人。她告诉记者,在2006年,狮岭镇外来人口有60万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狮岭镇的中小皮具企业生存艰难,全球生产销售链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外贸环境恶化。据2011年不完全统计,老板恶意逃跑的工厂多达201家。

李学敏告诉记者,狮岭产业最繁荣的时候,每天会有上千名的零工在镇中心的才聚人力资源广场等活接单。但现在,热闹的场面不再有。记者看到街上零零散散的正在等活的工人,李学敏说,有的人好几天都接不到一单活。

工人一直在流出狮岭,孩子紧随其后。刘和文说,2009年,明珠学校因为经济下滑,一年内流失了400名学生,是建校以来学生数下滑最厉害的一年。  

两个补充

庞大的外来人口是狮岭,乃至广东和整个珠三角繁荣的象征,也是其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从这一角度看,狮岭已经走出了上一次经济危机的阴影。尽管经济活力很难与2009年之前顶峰时期的繁荣景象相比,但工人流入人数已经稳定了下来。随着经济增速趋稳,孩子们又回到了狮岭。民办教育重新回到了稳定的轨道上。

由于大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因忙于生计,主动关心和陪伴孩子学习的并不多,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尤为重要,但广州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执行总监张良广说,民办学校前期投入过大,在没有回收成本又不影响生源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狮岭的民办学校也存在着全国民办学校的同样问题:教师流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狮岭镇有近600名的民办教师。

在狮岭,民办教师是“另类产业工人”。广州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学校半年内换了五个老师。张良广说,“民办教师主要在民办学校之间流动。由于市场化办学,民办教师‘包招生、包教学、包安全、包接送、一包到底’。民办学校用老师的逻辑与企业主使用工人完全一样。”

在张良广看来堪忧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影响民办学校的生源、民办教育的繁荣。广州民办教育繁荣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是公办教育资源短缺。不过近些年,广州市,甚至整个广东省,对公办教育的支持力度都在增加。

积分入学,是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公立教育资源的补充措施。以花都区为例,积分入学是指非广州市户籍、在花都区居住、在广州地区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务工人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其适龄子女在花都区申请入读公办学校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的,适用积分申请入学。

2007年,随迁子女积分入读公办学校最早出现于中山市小榄镇。2011年7月,广东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随迁子女凭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制度。

从2012年开始,狮岭镇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入读公办学校申请。2012年狮岭镇积分入学的申请条件为:父母双方在花都区连续居住满三年,缴纳社保满三年,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适龄儿童。据狮岭教育局统计,2012年,狮岭镇仅有8名一年级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获得公办学校上学资格。

曾远鹏是在狮岭镇实行积分入学的第二年上初中的。2010年,因为工厂搬迁曾远鹏的父亲曾玉强(化名)所在的工厂从白云区搬到了狮岭镇,在民办小学读四年级的曾远鹏也随之转学到了明珠学校。“当时缴纳赞助费可以转学到公办小学,但公办小学离家比较远,没有校车接送,而且此前也在民办小学上学,所以就近转到了明珠学校”,曾玉强回忆。

2013年,曾远鹏要上初中了。“我们当时不了解积分入学政策,现在看起来,我们可能符合积分入学政策,如果上了公办初中,孩子的成绩会更好些。”曾玉强说。考虑到上学的连续性,曾远鹏继续在明珠学校上初中。

或许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在狮岭镇实施积分入学的第二年(2013年)、第三年(2014年)满足条件就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数量没有显著增加。2014年,狮岭镇有33名一年级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获得公办学校上学资格。

2015年,狮岭镇对积分入学条件做出调整。经调整,2015年共计734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其中512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狮岭镇公办小学,22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狮岭镇公办初中。2016年,狮岭镇继续增加积分入学申请学位。据狮岭镇教育指导中心数据,2016年合计有1341个“积分入学”申请学位,是去年的1.8倍,其中初中的积分入学申请学位接近去年的4倍,为872名。

不过在广州,不同区的积分入学的标准也不同。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流入地的天河区,2015年随迁子女就读义务阶段公办初中的条件为:1.申请人在同一居住地居住满5年;2.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满5年;3.申请人居住地出具的流动人口信息登记表;4.连续3年在天河区的合法就业合同;5.连续五年的社保证明;6.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7.申请初中学位的随迁子女有6年的完整学籍。

一位在天河区为流动儿童服务的NGO创始人告诉记者,在没有积分入学政策时,天河区初中入学并没有硬性标准,但积分入学后,给予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学位名额只有100个。

除了出台积分入学措施增加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机会外,广东省鼓励各地探索“政府购买学位”“政府补贴民办学校办学”等模式。

目前,东莞是广东省第一个明确表示今年将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城市。据报道,今年,东莞将向民办学校购买5600个学位。小学每生每年5000元(含义务教育财政补助),初中每生每年6000元(含义务教育财政补助)。购买学位所需经费由市、镇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列支。

广州市也在2013年出台了“政府购买学位”的文件。但直到2015年,广州市才正式出文拟定购买学位的对象。根据购买学位的对象条件拟定为:在各区受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就读,户籍为广州地区以外、在穗居住2年且办理《广东省居住证》、就业和参加广州市社保2年的来穗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过,目前尚未有广州市向民办学校“购买政府学位”的细则。

无论是“积分入学”还是“政府购买学位”,都是对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补充,但在增加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机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办学校的生源,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特大城市日益收紧的人口管控政策,从根本上制约着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式,并影响当地教育的格局。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2015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350万,但有报道称广州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600万,而根据《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至2020年,广州市域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  

孩子去哪儿

不管是在民办学校还是在公办学校就读,狮岭的外地户籍孩子面临着与其他城市流动儿童同样的难题:升学。而升学难主要源自政策。黄隆金说,没缴纳社保或者社保缴纳没达到规定是流动儿童升学难的主要原因。所以高中只是一部分孩子的选择。那么,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在广州继续读高中的孩子去哪里呢?

为了对接异地高考,2013年,广州市出台异地中考政策:从2017年起,非广州户籍的初三应届毕业生要在广州市参加中考,其监护人符合“四个三”条件:在广州市合法稳定职业连续三年、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连续三年和按照国家规定在广州市参加社会保险累计三年,以及随迁子女在广州市具有完整三年初中学籍。并且,公办普通高中招收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人数不超过学校所在批次招生计划的8%。

不过,在2017年正式实施异地中考政策前,广州市政府设置了“三年过渡期”(2014年-2016年),今年是“三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过渡期内,非广州市户籍的随迁子女参加中考的条件为:第一,政策性照顾生(政策性照顾生包括:革命烈士子女、父母长期从事勘探工作子女、台胞子女、归国创业留学人员子女等)。这一类考生的报考范围与其所在区的户籍应届生相同。每年符合政策性照顾生条件的考生凤毛麟角。

第二,具有初中三年完整学籍的非政策性照顾生。这一类考生能报考12所省、市属普通高中和学籍所在区的区属公办普通高中,以及在广州市招生的民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 因为不具有“完整的三年学籍”,一部分孩子无法在广州就读普通高中。

一直在河南老家由奶奶照顾的向冬冬在初二转学到华艺学校,因为不满三年学籍无法就读广州市普通高中。向冬冬哽咽着告诉记者,以自己的成绩能考上普高,就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

此前与他相依为命的年迈奶奶也来到广州,现在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老家没有人了,回不去的故乡让向冬冬断了返乡上高中的念头。校长黄隆金说,向冬冬的堂弟成绩也不错,因为不符合就读普高的条件,初二转学回老家。

向冬冬的爸爸现在狮岭镇经营一家超市,弟弟今年九月份就要上初一了。如果弟弟三年后要参加中考,向冬冬的父母至少要有累积三年的社保。向冬冬说,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希望爸爸妈妈能缴纳社保,弟弟能在广州上高中,不要重复他的命运。

来自湖南的张楚琳,也是华艺学校初三学生。初一时,父母把她从老家接到广州上学。与向冬冬一样,张楚琳的成绩不错,但因为学籍不满三年,她不能在广州读普通高中。可是,她没有做和向冬冬一样的选择——读中职,而是回老家上高中。她说自己想高考,想上大学。但爸爸妈妈继续留在广州工作。

而如果向冬冬、张楚琳在异地中考实施的“三年过渡期”之前参加中考,那么他们是可以在广州读公办高中的。在2014年之前,非政策性异地借读生“除不能报考公办普通高中公费生外,报考范围与政策性照顾的异地借读生相同”,也就是说,异地借读生在2014年之前可以在广州参加中考,但要交择校费(借读费)。

一位长期跟踪广州异地中考政策的人士说,在异地中考新政出台之前,普通高中有择校名额限制,也有对应的择校分数线,但早期名额限制比较宽松,有一段时间达到15%(公办普通高中招收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人数占学校所在批次招生计划的比例),因为异地考生人数多,对高中的需求大,到2013年,不少公办普通高中的公费、择校分数线持平,甚至倒挂。因此,2013年,一部分公办高中开始减少择校名额。到2014年异地中考新政策实施:取消了择校费,并且有了“8%”的名额限制,实际上给予异地考生的名额是少了的。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异地中考新政的绝对受益者是那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即使分数线再高他们也还是能考上公办普高,而且现在不用交择校费,但这种异地考生是极少数。对于那些本来成绩还不错、但家里条件一般的异地考生而言,高中的选择和机会少了很多。

在“三年过渡期”内的异地考生若要继续升学还有一个机会:可报考在广州市招生的民办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但广州民办高中的学位不多、学费高,而且有些名校的民办高中录取分数线很高,普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子女望尘莫及。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选择。而流动儿童包括他们的家长都认为,中职学校毕业的就业情况并不差。据统计,刘和文介绍,2015年,明珠学校90名初三毕业生中,20多人上了中职学校。

何深是明珠学校篮球队队长,今年读初三。他的偶像是科比,他说自己将来想从事与篮球有关的工作,但没有人关心过他的兴趣和想法。何深是家里的老幺。他不想参加中考,家人已经为他找好了学校,读计算机专业,五年学成毕业是大专学历。

也有一部分同学在高中与职校之间摇摆。曾远鹏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成绩排名前十的同学都未必能考上公办普通高中,而自己的成绩处于普通高中录取线的边缘。

虽然在三年过渡期内,非广州户籍随迁子女参加中考不必满足“四个三条件”,但仍受“8%”限制。与户籍考生逐年减少的情况相反,这些年异地考生每年都在增加。来自广州市招考办数据,2016年广州中考共有105482人报名,其中非广州户籍人数33948人,较上年增加2129人。但“8%”的限制并不会因为异地考生增加而提高,这也意味着异地考生考上普通高中的难度越来越大。刘和文坦承,明珠学校的高中升学率很低。2015年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有6名。一半左右的孩子不再继续上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