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G20专访|专家:向长效治理转型,中国应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澎湃新闻记者 于潇清
2016-09-03 16:4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我们也应该有‘G20+’的思维,利用G20的平台参与世界经济日常事务的管理,发挥战略引领的作用……如此才能保证G20向长效化转型。“G20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朱杰进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

他还强调,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还是应该将焦点设置在世界经济之上。此次会议,中方已经通过前期充分的准备锁定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需要防止一些突发事件,如英国脱欧等对于G20主旨议题的绑架。

过去的经验表明,G20峰会的议题常常被突发性的国际危机所绑架。2013年俄罗斯的G20峰会受到叙利亚危机的影响,2014年的澳大利亚峰会则被埃博拉病毒问题所左右,到2015年土耳其的G20峰会,欧洲难民危机成为主要热点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朱杰进

从危机应对型转向长效治理型

澎湃新闻:G20产生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如何评价当前这一机制的运行情况?

朱杰进:认识G20时,看到G20的起源很重要。它的起源应了一句中国古话“形势比人强”。它产生于世界格局发生大的变化之中,是一次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促使了G20的出现。但西方国家建立G20的初衷并不是要和新型经济体分享全球治理的权力,而是希望将这些新国家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进而对他们进行教育与改造。因此,G20当前的运行也反应了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时的保守性,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G7(七国集团峰会)和G20同时存在的原因。

目前G20的运行存在危机应对的特征,所讨论的议题大都是短期议题,所应对的也是国际经济中存在的表征性问题而非根本性问题。且由于G20本身的灵活性,也导致了会议的一些共识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澎湃新闻:未来G20的前景如何,该机制是否会有所转型?

朱杰进:总的来说,我本人对G20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但G20也确实需要转型。针对上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中国也正希望给出中国方案,所以此次杭州峰会才显得尤为重要。在G20机制下,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起分担全球治理的责任,但中国等国家逐渐强调权力与责任相平衡。未来,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治理中享有更多的制度性话语权。G20也应该从现有应对危机为主的特征转变为一个长效治理机制,成为新兴经济体发挥作用的平台。

平衡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意见

澎湃新闻:中国在此次G20会议中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朱杰进:此次G20预期会有十大主要成果,三十项具体成果,将是历届会议中成果最丰硕的一次。在此之中,我们注意到这十大成果都富含了创新的理念,围绕着创新展开。其中第一项,创新增长蓝图的本质就是在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源,有关于创新这点值得我们关注。

澎湃新闻:中国作为此次G20的主办国,既握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朱杰进:首先G20作为一个多边机制的地位并不稳固,中国作为主办方需要防止会议议题被国际危机绑架,这在前几届都有发生。2015年土耳其的G20峰会被当时的欧洲难民危机所影响,2014年的澳大利亚峰会则被埃博拉病毒问题所左右,再往前2013年俄罗斯峰会也受到了叙利亚危机的影响。

G20峰会还是应该将焦点设置在世界经济之上。此次会议,中方已经通过前期充分的准备锁定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需要防止一些突发事件,如英国脱欧等对于G20主旨议题的绑架。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对于G20的看法与期待与新兴经济体不同,平衡双方意见也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峰会之后,中国还面临着确保峰会成果落实的挑战。在这一方面,中国应该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常设国际组织的合作。同时也与2017年G20峰会的主办国德国方面积极配合,保持核心议题的延续性。

澎湃新闻:创新是此次G20的一大主题,该怎样将中国当前的创新理念与G20相融合?

朱杰进:创新作为此次G20杭州峰会的主题之一,有它的道理。首先,G20这个机制本身需要创新。其次它的议题内容也需要创新。为此,我们也将中国的一些创新理念融入到G20的议题设置之中。在保持G20原有的危机应对特征之时,加入中长期的任务和规划。如此次我方强调议题对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正是在谋划G20的长远发展。

参考“互联网+”理念,我认为我们也应该有“G20+”的思维,利用G20的平台参与世界经济日常事务的管理,发挥战略引领的作用,同时与其他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建立的世界组织一起展开良好互动,如此才能保证G20向长效化转型。

我们倡导创新,就是在倡导一种殊途同归的国际关系解决方案。因此,也应该从中国传统智慧中寻找答案,先在G20中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而非简单直接地提出概念与诉求。同时还要向世界传达一个理念,即中国正在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危机挑战,解决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