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术|乡村视角中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澎湃新闻记者 沈河西
2016-09-02 07:1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贺雪峰

在学界,尽管被称为“华中乡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教授依然是一个异类。对于诸如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等,他总是发出不同的看法。

8月30日,贺雪峰受邀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城市文化与文学”暑期学校,做了一场题为“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的专题讲座。

相比于许多研究城市的学者,贺雪峰的乡村研究经验赋予他独特的乡村视角。按照讲座主持人罗岗教授的说法,“贺老师对城市化的研究,是以乡村来看城市化。乡村是城市缺席的在场者,不能简单地就城市谈城市化,要把乡村视角纳入进来。”

中国城市化的特殊性:又快又好

贺雪峰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总体来看“又快又好”。

从世界来看,欧美日的城市化又快又好:城市化率高、城市生活质量高、社会保障好、基础设施好等。而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城市化都不太理想:基础设施差、正规就业率不高、收入不高,很难获得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存在大规模的贫民窟等。

在贺雪峰看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没有好的城市化,根本原因不在于制度或政策,而在于发展阶段,因此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普遍不好,而发达国家城市化普遍成功。以这样的一般规律来看,中国的“又快又好”无疑是一个例外。

中国的城市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区别是什么?贺雪峰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没有贫民窟、基础设施好。

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来看,贺雪峰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已经从金字塔底塔底到达塔身,目标是要到达塔尖。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从塔底到塔尖的国家和地区,只有“亚洲四小龙”取得了成功。比如韩国的发展得益于冷战年代西方对于韩国的无条件支持,而且从人口、面积来说,韩国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都没有可比性,完全是两回事。

而贺雪峰认为,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一个例子是中国已经很难找到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我做了这么多年农村调查,真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几乎没有碰过到过。”

贺雪峰提醒我们注意,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太快,内部的结构弹性没有了:“所有人都要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所有分享到好处的人都不想让步。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一开始是个人之间不满,接下去是群体和群体之间不满,最后是阶层跟阶层之间的斗争就出来了。”

随着经济发展的增长,人们的利益分配的诉求会更快增长,尤其当这些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城市时,就会产生街头暴动、军人专政这样的问题,近期土耳其的军事政变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的独门秘笈: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土地制度

这些年,西方经常涌现各类“中国崩溃论”,而在贺雪峰看来,中国没有走向崩溃,甚至能帮助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几个重要原因,恰恰是被主流观点批评的制度因素: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和土地制度。

对于这几个制度因素,主流看法持批评态度,而且这样的批评声音很容易在感情的层面获得支持,但很少有客观的讨论。

对于城乡二元结构,贺雪峰认为要区分城乡结构在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后以及今天的不同性质,今天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对于农民保护性的结构。此外,他特别重点阐述了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在谈中国土地制度时,贺雪峰重点谈了对于征地拆迁的看法,他的观点也迥异于主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强拆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城市发展是公共利益。拆迁当然要给补偿,问题是补偿给多少。我的调研经验里,所有的地方,农民都盼拆迁,农民都想当城里人。

而现在对于强拆的批评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在保护极少数城郊土地食利者的利益:“这部分食利者利用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当钉子户,要高价。宪法规定,土地是公有的,不是私有的。钉子户是破坏城市的公共利益。”

贺雪峰认为,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也与中国的土地制度息息相关,因为土地是公有的,没有参与利益的分配,也因此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土地食利者集团。但现在,不论政策导向、经济学家还是主流媒体舆论,共识是在土地上做文章,让农民拥有更多的权利,把土地私有化,这样就可以让农民致富。这种做法的实质是让少数城郊的土地拥有者变成食利者。但问题是谁来出钱?贺雪峰通过田野调查看到,苏南的地方政府因为“折腾”土地,产生了巨大的债务问题。

“半工半农”的模式能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

说到农村家庭子女在外打工、儿童老人留守的现状,贺雪峰提醒我们警惕当前特别流行的抒情叙述,在这种“妻离子散”式的农村家庭叙述里,我们都觉得心碎,但我们要问,今天的农民怎么看这个问题。

他提到轰动一时的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药自杀的例子时,认为这个情况很极端,没有普遍性。但这样一个具有所有新闻要素的小概率事件一旦通过网络聚焦,就成了普遍概率事件。

贺雪峰赞同提出“半工半农”的模式来解决农村老龄化的问题,老人在家务农,年轻人外出打工。贺雪峰还特别提到对于农村老人来说,种田能给他们带来体面感、尊严感:“种田的收入对他们来说不是特别重要,但看到庄稼长得不错,这样一种成就感、体面感很重要。90%的农民都很接受这样一种半工半农的模式,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在贺雪峰看来,这样一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农”的模式、城乡二元结构建构的农村景象,以此完成农村家庭的再生产:“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像出门旅游。最开始的几年,都是月光族。为什么他们能做月光族啊?因为老家基本收入都有了。他什么时候开始攒钱呢?要结婚了,出彩礼了,才开始有压力。”

在这样的模式下,通过夫妻俩节俭、勤劳工作,为下一代进行教育投资,这为中国的城市化创造了全世界都少见的高素质、勤劳、廉价的劳动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